快訊

受黃子佼醜聞影響?孟耿如媽媽甜品品牌宣布收攤:終究還是撐不住

媒體大亨插手NCC人事!內定主委劉柏立落馬 綠變卦內幕深

就地拼貼術──參與式的設計工作坊之行動研究

【文.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暨「USR淡水好生活: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計畫主持人】

本個案研究是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淡水好生活—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之「淡水世界遺產潛力點田野學校」子計畫的一部分。本研究以都市設計工作坊的實踐模式,發展創新的「社區營造」課程模組(如圖一),以設計思考的同理心、需求定義、創意發想、製作原型及測試等歷程軌跡,檢驗學生在進入真實生活世界的社區與社群中,如何透過與小組團隊一起從田野調查、界定問題到計畫提案的學習歷程中發展設計思維。

對象是以臺灣北部的淡水歷史街區為場域,依據當下場域中的真實議題,選定「2019宗教文化與歷史城鎮再生工作坊」作為操作主題。以非物質文化資產的「宗教文化」經驗為專題提案內容,透過包括課堂上課、小組討論、街區走訪、學生訪談、學習反思日誌等資料的蒐集,分析有關淡水歷史城市再造可能性的構思與設計歷程。研究結果發現,透過與在地「人」與「物」的交流與經驗世界的理解,參與此課程學生為完成提案任務的學習是一個參與式設計的意義建構與共識(sense making)的過程。研究還發現,將課程帶到生活現場進行有任務的學習,為學生開展了新穎卻又貼近傳統文化的學習經驗。透過設計進行研究獲得的建築知識以及促進設計思考的可視性功能在此研究中有進一步的討論。此外,本研究透過設計思考課程模組的建構,有助於優化參與式設計「社區營造」教學模式在大學課程改革的實踐。

「跨域學習」、「向真實學習」與「有任務的學習」是「田野學校工作坊」的三個核心價值,如何達到專業經驗累積與學習成效,並且對真實世界有所作用是本研究計畫的主題。

所謂真實世界是一直在改變與演化的真實,真實不會是停止的。「向真實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批判的意識與態度。透過與場域的交會,既有的專業知識需要從認識開始,開始找到如何操作?是一個「理論化」的過程,而不是既有理論的繁衍。在場域問題的當下,老師與學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一起完成這個知識與社會相遇的旅程。

配合USR計畫將持續進行的「淡水世界遺產潛力點田野學校工作坊」,進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希望可以透過經驗研究來檢驗「田野學校工作坊」的執行成效,嘗試建構一個跨域學習的課程模組。

研究設計

針對街區議題所進行的「都市設計」工作坊,除了教學與學習之外,重要的是這個工作坊的成果是有助於街區真實場域的作用,這樣的學習模式是讓學生經歷「任務導向學習」(Task-Based Learning, TBL)的歷程。兼具研究與實作上的內容,TBL 模式最早應用在強調實作的臨床醫學上,特別是作為醫學院臨床實習階段的教學策略。這個教學取徑,包括了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及臨床多樣專科經驗的整合教學(Harden et al.,1996a, 1996b; Harden et al., 2000)。本研究「田野學校」街區再生工作坊的課程,將學習任務具體化為都市設計工作坊中的「提案構想」。

TBL是一種整合的系統,一種多種學科教與學的取向,同時也提供學生在不同專業的學習機會(Harden et al., 2000; Qing et al., 2010)。這樣的操作模式與都市設計工作坊的操作接近,學生常常被要求與安排在複雜的情境中工作。工作坊中採取現實生活的任務(real-life tasks)作為議題,透過田野調查激勵學生去思考。過程中,學生自己要能分析問題,並且學習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及技能。然後透過分組他們需要一起合作討論,最後提出完成任務的策略與行動,擬定企劃書。

在教學上值得一提的是,TBL應用在臨床醫學上特別強調教練角色的功能。訓練者的教練的角色強化訓練者與學生關係,並創造一個正向與有效的學習環境(Harden et al., 2000)。指導老師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需要透過實作的訓練,讓學生在專業技術上有所精進。指導者/教練,是學生思考的導師,也需要指導學生在臨床操作上「學習如何研究文獻,組織思考,推論辯證以及解決問題。」(Qing etal., 2010, p. 4562)

都市設計工作坊的教學方式邀請不同領域的學生共同合作進行有任務的學習,從議題發想,走訪生活世界,在真實場域中的田野調查,判斷規劃設計介入的機會點,發展解決策略與方案。這個過程也開放場域,邀請在地居民與行政人員一起參與討論,針對相關提案與計畫形成共識。

研究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每一天學習的反思日記、工作坊分組討論過程的錄影紀錄,以及工作坊前中後階段的開放式問題作為研究分析的材料。研究是以檢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從田野調查、界定問題到計畫提案的工作坊每個階段中的學習歷程及設計思考表現等。

成效評估作法

「宗教文化與歷史街區再生設計工作坊」是一個正式的課程,不同於一般設計學院所習慣舉辦的以交流為目的的「教學活動」工作坊。參加本次工作坊的學生需要被要求在工作坊過程中的日記、反思與回饋意見等的學習紀錄。作為研究者的教師,是依據這些資訊進行學生學習成效的判斷,以及透過分析式的閱讀去確認學生的學習歷程。這是一個有任務的學習,學生的提案就是最好的成果,對於這些成果的成效,也就在工作坊各個工作階段中,邀請過程中參與的業師、在地公務機構與參與地方文化工作的專家與學者給於提案作品評論,學生小組需要針對發問與質疑,針對所提出來的企劃案給予辯護。

推動實務分享

二十年來,雖然淡水城鎮的歷史資源已是觀光產業的重要條件,但是「都市發展」與「文化保存」的爭議仍舊拉鋸!「施家古厝」的處境即是最好的見證,已經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施家古厝,在議員的提案阻擾下,停止掀蓋修復的工程,任由古蹟在風雨中,日夜摧毀,至今已經六年。

但當我們進行了解時,卻發現淡水中正老街拓寬之後幾年有一波改建潮,趁著道路拓寬之便進行改建。之後這十五年來,淡水歷史街區幾乎沒有私有商業土地開發的建案。而這似乎證明了淡水中正老街「房地產取向」的都市發展已經失去優勢,位在臺北捷運系統終點站的淡水老街區,已經轉變成為以歷史老街文化保存為內涵,亦即觀光取向的「街鎮中心區Town Center」。

這個淡水街鎮中心保存了淡水歷史文化的空間軌跡,更聚集了各種宗教空間與活動,包括福佑宮、祖師廟與龍山寺位在漢人市街的街鎮結構位置。還有長老教會教堂與天主堂。這些豐富的宗教文化經驗仍舊是當下淡水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空間中的人、事、物,共同構成了「生活景觀」。在時間的形狀中,我們需要透過每次的機會,更接近土地,從文化參訪開始,學習如何經營這一趟「發現」之旅。

「2019宗教文化與歷史城鎮創生工作坊」對焦於淡水歷史市街的文化經驗的爭議,傳統廟會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或是在密集市街的信中的不方便等議題。工作坊中邀請地方參與人士的現身說法,提供文化如何在生活中孕生。最後完成5個有關於宗教文化活動的行動計畫企劃案,如表一。這些計畫的提出與生產過程中,均有邀請場域中的主事者與推動者參與討論。

一、提案一:「紳商建廟記」

接續企業管理學系涂敏芬老師課程所完成「清水巖祖師廟」的桌遊原型,在工作坊中邀請專業桌遊設計師來與同學討論,並持續進行試玩體驗,進行優化。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一起協助理清清水巖祖師廟的建廟歷史故事,進行更為細緻的編織。最後以「紳商建廟記」進行出版。並獲得清水巖祖師廟廟方肯定,協助印刷,贈送給淡水地區中小學使用。

二、提案二:「清水街87號」

「清水街87號」是清水巖總師廟的門牌號,同學以「手遊設計」作為提案進行設計。透過實地空間測繪與紀錄,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帶路仔細說明,以及多次向廟方工作人員的詢問與現地經驗的講解,同學逐漸建構了一個對照實地空間軌跡的故事腳本,然後完成「清水街87號—手遊設計」提案企劃。最後,先行協助清水巖總師廟出版摺頁,提供信徒與遊客使用。

三、提案三:「南北軒鬧淡水」

在南北軒的眾位參與者帶領下,同學進行一場淡水地區的軒社之旅。同學透過這幾次採訪的過程,提出了「南北軒鬧淡水—紀錄片提案」,嘗試編寫在地軒社—南北軒與地方宗教文化的連結過程中的細緻故事。最後因為疫情來襲,廟方取消當年的祖師公遶境與暗訪活動,於是本計畫拍攝了當天晚上的廟方的活動,並進行為期一年的紀錄片工作,紀錄祖師公在一年疫情中的種種活動。

四、提案四:「玩轉重建街」

從環境教育與地方學習的角度,這組同學以重建街的生活街道為對象,策畫了一場體驗與再現的孩童在重建街的體驗之旅。除了企劃書之外,這一組同學在工作坊中邀請幾位兒童實地進行活動。提出以重建街環境場域透過兒童眼遊戲心描寫,建立街道環境劇場「玩轉重建街Kids on the block—原型紀錄」,並完成了一本「跟著小滬去冒險」電子書。

五、提案五:「清水Live—城市復興提案」

以被忽視的清水街為對象,進行一個街道復甦的提案計畫。清水街是淡水重要的歷史街道之一,因為道路寬度比較窄,一直維持步行為主的街道型態。在空間軌跡與生活上仍舊保有傳統城市的氛圍。提出以清水街的歷史生活體驗時間軸為核心的「清水Live—城市復興提案」。

反思

一、學生學習回饋

「2019宗教文化與街區再生工作坊」已經完成整個工作坊的紀錄,包括前後測,每一天的心得寫作,階段性的回饋等完整紀錄,以及整體的回顧。除了平台上的紀錄之外,也透過攝影記錄了全體參與討論與分組討論的所有資訊。這些影像與文字資訊正在轉變成為可以分析的各種形態的檔案。

業師的現身說法似乎最打動學生的心,在聽過淡水年輕人的宗教參與經驗的分享之後,很多學生都改變了既有對於傳統宗教的印象。如參加工作坊的教育科技學系大一學生所寫「我覺得有機會聽到宮廟、乩童以及南北管分享經驗本身就是一件很衝擊的事情。我們平常不太會接觸到這樣的文化,或許我們平常會去拜拜、偶而看看廟會遶境的熱鬧,但我們從來不會跟他們說到話,也從來不會走進他們的生活。而這一次的工作坊讓我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換位思考」。一位住在淡水的建築學系同學特別有感受,她說「他們有凝聚力,把維持家鄉傳統視為是一種榮耀!」她特別感受到業師在演講中分享的是在城鎮的場域脈絡中的成長經驗與當下的生活方式。

除了對於田野工作所帶來對於「真實場域」的經驗提供許多同學新的體認之外,跨域合作所完成的「有任務的學習」對於同學來說也是全新的體驗。「這個工作坊,因為實際走訪的比重多,並且與當地人有真正的對談,會發現問題與自己的距離很近,而我們也會選擇更加實際,並且能夠想像得到的方式去應對。而且是真的有做出一部分與企劃書,所以這讓我感覺踏實,而不再有點高空的感覺。」除了內容之外,大眾傳播學系同學來參與這個工作坊是希望可以嘗試不同的工作,所謂「跨域學習,本來希望可以不要做本來科系在做的事,但是最後還是回到原本的專業」,但是透過跨域學習的第一步是學會如何與不同專業者一起工作。

工作中學生的心得回饋,有些學生在面對真實世界的參與,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而這個有任務的工作坊,對於學生來說主動性與自我要求的責任心是普遍的狀況。相對於一般學校課程來說,這個新經驗不只是工作,而是態度。

二、教師的「教練」角色協助學生做更好的提案選擇與規劃

研究資料的分析發現,參與工作坊的學生一開始不習慣自主地去找問題。一名大眾傳播學系的學生在期末反思中即寫道,工作坊開始初期與老師來回幾次討論及引導之後,才開始意識到需要自主尋找問題。研究還發現,指導老師群(包含工作坊的授課老師、業師/「教練」)「在場」是重要的。教師協助學生做引導性思考特別具關鍵性作用,例如需要整合回應同學與在地工作者所面對真實場域的種種提問,特別是有關於「任務」的提出與發展,需要指出實踐經驗上的意見,才能夠在限定的短期工作坊時間內,獲得超越學習目的的成果。本工作坊的指導老師是長期在地工作的專業實踐者之一,所以在「研究者=教學者=在地實踐者之一」的條件下,指導老師扮演多方作用的角色。在真實場域實踐上,設定工作坊任務的方向以及整備既有外部資源與條件;在TBL任務導向學習上,針對議題提案幫助學生判斷與提供建議,扮演「教練」的角色(Harden, et al, 2000; Qing et al, 2010),依據需要而提供一些技術性的意見;在教學上,需不斷出入每一個小組,遊走在不同的意見表達者之間,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又要提醒個別議題與整體的關係。

◎參考文獻

Harden, R. M., Laidlaw, J. M., Ker, J. S., & Mitchell, H. E. (1996a). AMEE medical education guide no. 7.: task-based learning: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under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part 1. Medical Teacher, 18(1), 7-13.

Harden, R. M., Laidlaw, J. M., Ker, J. S., & Mitchell, H. E. (1996b). AMEE Medical Education Guide No. 7.: Task-based learning: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under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Part 2. Medical Teacher, 18(2), 91-98

Harden, R. M., Crosby, J., Davis, M. H., Howie, P. W., & Struthers, A. D. (2000). Task-based learning: the answer to integration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inical years. Medical Education-Oxford, 34(5), 391-397.

Qing, Z., Ni, S., & Hong, T. (2010).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by task-based learning in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 4561-4570.

文史工作者 淡水 評鑑雙月刊

延伸閱讀

訓練娃娃兵學戰時應變? 兒少千字文澄清還原提案經過

天雨路滑昏暗 奧德賽自撞淡水工地圍籬

新北淡水煙火秀 捷運人潮疏散淡海輕軌不打烊

范雲:女人沒有不當兵 將提案修兵役法

相關新聞

生在學霸世家 媽媽還是史丹佛教授 卻不愛讀書只想當明星》演員蜜兒:謝謝媽媽挺我追夢

在史丹佛任教多年,郭岱君直言,她看過太多「不快樂的學霸」了,即便女兒不擅長讀書,她也試著放下期待,並在學習放手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模樣,才是真正愛孩子。

北一女市長獎、柏克萊跳級畢業,學霸工程師Kelly:掌握4訣竅,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北一女數資班、柏克萊資工系、灣區軟體工程師、新銳網紅YouTuber…「確實常被人家說,我是人生勝利組,不過,我從小就超級認真的,很自律,會給自己目標,然後一直前進。」Kelly Tsai說。

大學重考、端盤洗碗 他從「魯蛇」變大學教授:若孩子找不到學習動機和目標 就讓他去做這些事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念國、高中時,在班上的成績倒數、大學重考、研究所考了10間,全部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做餐飲,直到26歲才找到學習的動機,下定決心重拾書本。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