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課綱調查2.0/看備審資料 半數教授十分鐘
大學個人申請已成主流升學管道,但本報最新民調顯示,大學教授審查書審資料時間極短,百分之五十七點一的大學教授只花不到十分鐘閱讀一名學生的書面資料,其中以「五到十分鐘」為大宗,占三成七。
「五分鐘很夠了!」台灣大學副教務長詹魁元說,長達廿頁的備審資料,有時只有三頁有重點,且一般企業看履歷,一分鐘就能決定好壞,大學教授同樣任教多年,閱讀書面審查資料時「五秒就可以看到關鍵字」。
大學教授也留言回饋聯合報表示,對於書審資料真實性存疑已久。「書面資料可美化,並非學生自主」、「坊間太多代做服務」、「抄網路範本的動機與讀書計畫」;也有教授直言書審資料已流於形式,「內容大同小異」、「面試才能看出個人特質」,甚至有私立大學教授說,見過連科系名稱都寫錯的書審資料,「資料還有什麼意義?」
對許多教授來說,比起書審資料琳琅滿目的校內外經歷,最客觀公正的還是學習成績。清華大學教務長焦傳金說,大學教授還是會看高中學習表現,「高中三年維持穩定的表現,是最佳狀態。」有些科系會看特定學科表現,「若報考生命科學系,結果生物成績不及格,較難勝出。」
焦傳金認為,大學教授平均只花五分鐘看備審資料和台灣審查制度有關。他指出,多數學校招生業務是苦差事,教師是用「熱血」參與招生,應享有減少其他行政業務、上課鐘點時數等福利,如此才能吸引有意投入招生的教師參與,而不是系主任隨機塞給某個教師去做。
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王潔也說,在國外,大學招生是由專業人員經長期培訓獨立執行,其中還需建立標準化的評分機制、查分檢核系統,「但台灣是教授一個人什麼都要做」,確實容易分身乏術,目前透過辦更多工作坊凝聚審查共識。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