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Wi-Fi 7市場迎來爆炸性成長 科技巨頭競逐標準必要專利
隨著物聯網設備的興起、連網型設備和智慧家電需求的增加、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的成長,2030年全球使用行動互聯網人口將上升至55億用戶,對於高速連接和高效數據傳輸的需求日益顯著,Wi-Fi 7市場即將迎來爆炸性成長。根據MarketsandMarkets發布的研究報告,Wi-Fi 7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242億美元,2023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成長率為57.2%。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在1997年創立了第一個Wi-Fi標準 802.11b被廣泛接受後,至今發展至第七代標準Wi-Fi 7(IEEE 802.11be),透過2.4、5 和 6 GHz三個資料頻段以及超寬數據頻道,合併在一起以實現更高的效能,從而推動從消費電子到工業自動化等各個行業的創新。然而,在Wi-Fi 7這項技術飛躍的背後,隱藏著標準必要專利(SEP)的激烈戰場。
美國著作權局《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第三部分:使用資料訓練Gen AI是否構成合理使用?
美國著作權局於5月9日公布《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下稱《報告》)第三部分,討論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系統開發時使用他人著作當作訓練資料,是否造成侵權及可否構成合理使用問題。《報告》中核心認定,Gen AI的系統開發與訓練確實會造成侵害著作權的高度風險,至於是否可以主張合理使用,主要須看最後利用的方式和個案判斷。這樣的結論引發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不滿,川普5月10日立刻開除原本美國的著作權局長。
印度德里高院裁決:消費者瞬間混淆即構成商標侵權 — Under Armour成功阻截印度公司使用「AERO ARMOUR」商標
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近日作出標誌性裁決,明確「消費者即使僅產生瞬間混淆」亦構成商標侵權,為全球品牌在印度市場的商標保護樹立新基準。法院於2025年5月23日頒布臨時禁制令,禁止印度服裝公司AERO ARMOUR繼續使用涉事商標,並撤銷早前單一法官駁回美國運動品牌Under Armour臨時救濟申請的判決。
法院駁回音樂出版商對AI公司的初步禁制令聲請:2025年Concord案
2023年10月18日,原告包括Concord Music Group在內的8家音樂出版商(以Concord方統稱)於美國田納西州中區聯邦地區法院起訴AI公司Anthropic,指控其擅用受著作權保護的歌詞來訓練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模型,侵害Concord方的著作權。2024年6月24日,本案因管轄權問題,改由加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審理。2024年8月1日,Concord向法院聲請初步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要求禁止Anthropic繼續侵害其著作權。法院於2025年3月25日作成裁定。
WIPO揭曉2025年全球獎30強名單 五大類新創企業用智財發熱發光!
2025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全球獎項匯聚來自全球各地最具創新性的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展現出世界各國在智慧財產權應用、技術革新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卓越成果。今年WIPO收到了來自95個國家共780多份申請,最終選出入圍的30家企業,涵蓋健康、環境、資訊通訊科技、創意產業、農業食品等多元領域,展現企業如何利用智慧財產權為各行各業帶來正面影響。
以2025年設計專利實例探討CAFC在2024年發布的幾項重大決定 - 3:關於Rule 36條的簡易確認及總結
本次延續北美智權報379期及380期介紹內容,最後在381期由一件台灣廠商的維權案件 — Lu v. Hyper Bicycles, Inc.做結尾,並以379-381期介紹過之案件的法律意見做一總結。本系列全文可至[北美線上論文集]查詢。
全球電動車持續成長 汽車電子有望成為台灣下個兆元產業
近年輔助駕駛與車用顯示逐漸上車,Level 2以上輔助駕駛將成為標配,使得自動駕駛、智慧座艙、車聯網與軟體定義汽車等未來概念不再遙不可及,亦推動汽車電子系統需求持續成長。2023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已達近3,000億美元,預估2030年更將突破5,000億美元,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達7%。於此同時,台灣汽車零組件產值自2020年起即呈現穩定成長,從2020年約新台幣2,200億元,持續上升至2023年突破2,800億元,亦使汽車零組件成為台灣汽車產業中的重要部分。
開源技術在AI潮流下的重要性:風險與進步共存
隨著專有人工智慧(AI)模型的成本面考量、雲端基礎設施的普及化,以及開源技術(open source technology)社群逐漸成熟和活躍,使開源AI模型蓬勃發展,如由Meta開發的Llama、由Google推出的Gemma及由Microsoft開發的Phi-2等代表性基礎模型,可兼顧運算效能、輕量化與企業部署彈性,且提供使用者/開發者客製化地調整、部署並整合至特定應用情境中。 隨著生成式AI(Gen AI)正加速進入商業應用階段,各界愈加重視模型的開發來源透明度、應用過程的掌控程度以及推論結果的可驗證性,亦使開源技術逐漸成為企業導入AI的優先考量。
ICT廠商資安風險高!資安院推動產品資安行動計畫
2024年黎巴嫩發生呼叫器爆炸事件,當時在現場發現印有「Made in Taiwan」的呼叫器,雖然事後證實是由以色列策劃,但台灣產品出現在事件現場,仍讓外界對產品設計與供應鏈的資安風險產生疑慮。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副院長龔化中指出,由於電子產品出貨量大、使用年限長、韌體更新頻率低,如果電子產品設計不夠安全,很容易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利用產品的資安漏洞進行「供應鏈攻擊」。產品資安對ICT廠商有具重大影響,不僅會影響品牌信任度與營運穩定性,也可能波及國際市場與地緣風險,成為各國政府與產業都必須正視的關鍵議題。
歐盟《資安韌性法》2027 年強制執行 台灣廠商如何應對?
歐盟的《資安韌性法》(Cyber Resilience Act,CRA)已於2024年12月10日正式生效,並於2027年全面上路,歐盟將對網路供應鏈提供強制性網路安全標準,並課予數位產品製造商在網路安全方面的義務,以提高產品安全性之透明度。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的產品製造商最早將於2026年就必須遵守強制性的通報義務,違反者恐將面臨巨額罰款。
從美烏簽署礦產協議看科技強權的稀土戰爭
2025年5月1日,美國與烏克蘭正式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目標直指關鍵資源—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 REEs)。雙方將在烏克蘭稀有金屬及關鍵礦產的勘探、開發與供應鏈建設上深化合作。根據協議內容,美方將提供技術援助與資金支持,協助烏克蘭發展本地礦產資源,並優先保障美國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原料來源。此舉不僅是烏克蘭在戰後重建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外交與經濟成就,也進一步凸顯稀土與關鍵礦產在當代地緣政治中的戰略地位。對美國而言,此協議為其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再添一環,並強化其在北約盟邦中的資源整合與科技韌性。
小反應爐 大戰略 — 美國推動SMR為AI供能 台灣能源政策新選擇浮現?
在人工智慧與能源安全成為國際戰略核心的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迅速簽署一項引發全球關注的行政命令。[1]這項命令不僅揭示了「AI + Nuclear」的新戰略組合,更明確宣示:為保障國安與科技競爭力,將快速部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於軍事基地與能源需求龐大的AI運算設施之中。這場核能復興運動背後,不只是技術轉型,更是能源地緣政治板塊的重塑。
川普力推SMR核電拚2028上線 打造AI算力與國防戰備不斷電根基
2025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停機並正式進入除役階段,至此,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同年同月,美國在川普總統領導下,將開啟核能復興新時代。歷經數十年停滯與反應爐關閉後,川普為核能創新指明道路,於5月23日簽署了行政命令 (下稱《命令》),要求快速部署先進核技術以支持國家安全目標,包括為人工智慧(AI)計算基礎設施和國家安全設施供電。該《命令》指示陸軍部長制定建設計劃,在三年內於國內軍事基地建造並運作一座核反應堆;並要求能源部長將位於能源部設施內或與其協作運行的AI數據中心指定為關鍵國防設施,並將其供電核反應堆列為國防關鍵電力基礎設施;《命令》同時允許在能源部實驗室進行反應爐設計測試,為聯邦土地上的核設施建設掃清障礙以保障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並透過要求核能管理委員會及時作出許可審批以破除監管壁壘。
購入盲包就侵害商標權了嗎?
「哇!挖到寶了,保險箱中居然有現金,而且價值超過買這個倉庫的價格。」、「唉!賠錢了」、「嚇死人!這是軍火庫嘛!」,此類言論出現在DISCOVERY頻道節目中。這是什麼節目?就是網路上火紅的《開盲包/盲盒》的狀況。而在這開包/盒的事實中,是否會有觸法風險呢?
USPTO IDS 附加費新增說明彙整
USPTO發布《資訊揭露聲明(IDS)附加費快速參考指引》(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tement (IDS) size fee Quick Reference Guide),本文整理其中新增說明例供讀者參考。
川普重新上任後美國發起關稅戰的後續 — 減緩的虧損與下半年可能的動盪
全球在Trump於2025年1月20日上任美國總統以後,跟著美國一起經歷了3~4月的關稅戰戲碼。許多國際進出口貿易企業,趕在美國增加關稅以前,把商品都出口到美國;然而,美國企業則是用最短的時間在全球各地大採購,提前補滿庫存。
2025年歐洲統一專利法院案件負荷解析:啟動兩年後的司法運作全貌
自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 下稱UPC)於2023年6月正式開庭運作以來,歐洲專利訴訟制度即邁入一個新紀元。統一訴訟程序、跨境判決效力與專業技術法官制度,使UPC在短短不到兩年內,逐步受到歐洲企業與專利權人青睞。 根據UPC官方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統計報告,自法院開庭以來,光是一審階段就累計處理了836件案件,涵蓋侵權訴訟、撤銷訴訟、臨時處分申請等多元類型,顯示統一專利法院已逐漸成為歐洲專利爭端解決的核心機構。
企業邁向AI轉型新紀元:從信任出發 從制度落實
全球正邁入AI驅動的全新發展紀元,企業紛紛競相探索跨領域應用,挑戰人類思維極限,開創無界AI未來。同時,在川普就職新政策的牽動下,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變動,台灣ICT產業亦受到深遠影響。企業該如何在這波總體經濟變遷中精準應對,掌握未來競爭優勢? 為此,資策會MIC於5月上旬舉辦了【38th MIC FORUM Spring】AI無界研討會,聚焦產業發展趨勢、AI Agent產業應用、新興產業發展以及AI轉型案例分享,解析 2025資通訊產業關鍵議題,深度剖析當前AI Agent應用的核心發展趨勢,以及通訊衛星、人形機器人等前瞻技術。此外,研討會也深入探討了企業如何在 AI 驅動的數位環境中建立數位信任,並邀請業界專家剖析AI於不同領域的應用前景,洞察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重塑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以2025年設計專利實例探討CAFC在2024年發布的幾項重大決定 - 2:涉及訴訟不正行為及因應新檢測標準重新審判的裁定
本次將接續北美智權報379期介紹內容,接著在380期介紹與「不潔淨之手」理論相關的Apple Inc. v. Masimo Corp.案件和因應LKQ案判決後新的檢測標準而申請重新審判的Top Brand LLC v. Cozy Comfort Company LLC.案件。
以執行競爭法促進Data Sharing — 美國與歐盟的立場漸趨一致?
在大數據盛行的年代,似乎擁有數據就擁有了市場。因此,數據的壟斷也成了市場壟斷的指標之一,特別是像Google這一類以數據為基礎提供服務的公司。另一方面,在AI發展熾熱的時候,數據也是AI深度學習不可或缺的寶貴材料。基於以上種種,歐美的競爭主管機關均希望以「資料共享」(Data Sharing) 來達到反壟斷的目的。雖然目標一致,但手段方法本質上仍有不同;此外,「資料共享」雖可避免市場被獨占,但也可能會對用戶隱私造成傷害,這些都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