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8千通緝犯潛逃境外…缺防逃、緝逃機制 官警:台灣成逃犯天堂

中生代教授業界、海外搶聘 在台任教獎勵卻稀缺

台大校長陳文章於校務會議上表示,國內制度對資深教師設有國科會傑出獎,年輕學者則有哥倫布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但對中生代學者鼓勵較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大校長陳文章於校務會議上表示,國內制度對資深教師設有國科會傑出獎,年輕學者則有哥倫布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但對中生代學者鼓勵較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大校長陳文章於校務會議上表示,國內制度對資深教師設有國科會傑出獎,年輕學者則有哥倫布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但對中生代學者鼓勵較少,台大為此推動學術勵進青年講座,一次性給50萬。學界指出,其實40至50歲的中間學者海外學術圈、業界都偏愛,中國大陸近年更嘗試以重金挖角研究團隊,台灣應思考以政策留下中生代學者。

宜蘭大學資工系教授夏至賢表示,年輕學者近年確實有較優厚的獎勵制度,年長的學者則多已建立起名聲,中生代學者為了拚升等、申請計畫,反而多是論文研究的生產主力,但獎勵機制卻不多。

夏至賢指出,以資通訊領域而言,40至47歲間的學者多已累積一定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影響力,年紀又非太長,身邊不少教授多曾被海內外學校探詢。

一名公立大學教授也指出,中國大陸近年廣泛從台港澳乃至於新加坡挖角學者,簡而言之,用人民幣換取研究成果,不只挖角教授一人有時更鎖定教授背後整個研究團隊,「他(大陸)做事的方式很直接、野蠻,但就是有資源而且捨得。」也知道只要挖教育的牆角就會影響一地的人才養成,進而影響其國力。

中生代教授不只海外學術圈有意探詢,業界機會亦多。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也談到,陳良基當年擔任科技部(現國科會)部長時就鼓勵學人,應該以發明帶動產業發展,以生技製藥領域為例,50歲左右正適合做藥物研發,研究能量充沛,進入業界正有優勢,「中年轉行不見得這麼可怕。」

徐丞志表示,台灣高教圈現況不太可能再擴張,學者勢必會尋找各種出路,最近身邊也有同仁剛被挖角到中國大陸,助理教授至副教授階段「大家搶著要」,政府應思考以政策留下中生代人才。

【文教熱話題】

▪ 【專題】數位原生世代大揭密 青少年邊玩邊學的網路世界
▪ 【專訪】從小「超愛講話」斜槓學生兼網紅 她如何做到14歲YT就有8.6萬訂閱?
▪ 【專訪】親子3C衝突一招化解 媽媽「不窺探」的溫柔:社群就是孩子另一張臉
▪ 【專訪】青少年社群成癮逼瘋爸媽?心理師的殘酷領悟:快50歲感覺快被淘汰
▪ 【專訪】高三生YTR企劃拍片剪輯一手包!父母默默關注、大方贊助設備
▪ 【專訪】社群如雙面刃有好事有壞事 高三生愛用Study With Me讀書變自律!
▪ 「數位原生世代」學習神器調查 直播「讀書」竟有百萬人搶看?
▪ 【街訪】封鎖爸媽的原因竟是...青少年都在用的APP你聽過幾個?
▪ 【街訪】學霸都下載什麼App? 直擊Z世代數位學習工具

延伸閱讀

德部長級官員21日訪台 將簽署台德科學技術合作協議

「憤怒斑馬」差點咬斷農場主人手臂 警嚇阻無效後開槍擊斃

管中閔發表卡管新書 「搞我的人、我永遠不會忘掉!」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出爐 成大5人獲獎含第一位人文領域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教師節祝賀 蔡英文:政府會繼續努力當老師們的後盾

今天是教師節,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說,謝謝老師們的辛苦付出,各位老師辛苦了。「政府會繼續努力,當老師們的後盾,一起為台灣的...

中小學教師3成不快樂 兼行政壓力大

今天是教師節,多個教育團體針對台灣中小學教師快樂程度進行大調查,卻有三成教師在滿分十分的快樂指數中,僅在四分以下,三成教...

偏鄉教改難/師資困境 專聘制招不到熱血師

立法院二○一七年末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挹注加給津貼提升偏鄉教師福利,並在正式教師及代理教師間撐出新的空...

長照類科休退學率高 難解人才荒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因長照相關產業薪資低、工時長,職務較無成長空間,導致大專校院「老年人及失能成人照顧」學類學生,...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許多偏鄉小校卻還「等嘸人」: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澎湖的虎井國小在校友支持下,大手筆向台灣本島反向招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