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訟17年!中信「紅火案」更三審 高院仍判辜仲諒無罪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去世 享嵩壽100歲
「在地化」玩不贏中國本土品牌 台灣手搖飲在陸爆退場潮
平埔族
平埔族正名/認定條件嚴苛?官方幫倒忙? 平埔族找回身分路遙遙
憲法法庭去年因平埔族正名案宣告原住民身分法違憲,原住民族委員會曾在釋憲前估計全台具平埔血統者達98萬人。平埔運動人士指出,原民會說法恐怕製造恐慌,使法定原住民擔憂資源遭奪,實際上平埔族應沒那麼多;學...
平埔族正名/被說長相像才知自己是平埔族 她探究為何阿公祖籍填浙江
平埔族與目前法定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族群,不少人卻從清朝起就被改姓名,在日治、戰後政府政策下更漸漸失去文化延續,甚至不知自己出身。有平埔族後裔表示,她一直以為自己祖籍如戶籍謄本所顯示是來自浙江,多年後...
平埔族正名/漢人來台如何一步步掠奪平埔族土地 他們權益卻不如高山族
平埔族正名運動推動多年,憲法法庭去年宣告「原住民身分法」違憲,須在3年內修正,允許其他符合條件的南島語系族群申請認定為原住民族。有學者及平埔族後裔指出,數百年前漢人來台後,是平埔族土地遭掠奪,而非高...
卡到遺址 台南佳里活動中心施工停擺
台南市佳里區約5萬8000人,街區缺乏活動中心,20年來8個里4萬餘人共用1座活動中心,市府與地方尋覓多時,終於在舊公墓遷葬處找到方正用地,1月動土興建第2座活動中心,預計明年完工,但居民最近發現場...
鄉野奇談/精怪、番婆鬼譜魔靈傳說 南投神秘鬼湖昔爆黃金挖寶潮
南投埔里「瑪璘窟」無溪流注入,卻終年不竭,在平埔原住民語中意指「魔靈」,也就是「不祥之地」,早年對當地來說充滿禁忌,平埔族傳說中的「番婆鬼(黑巫師)」會去捕魚生食,以利行巫;日治時期,此地相傳是古戰...
台南佳里活動中心新建工程無進度?因文資爭議暫卡關
台南市佳里區人口約5.8萬人,但街區缺乏活動中心,20年來8個里4萬餘人共用1座活動中心,市府與地方尋覓多時,終於在舊公墓遷葬處找到方正用地,今年1月動土興建第2座活動中心,預計明年完工,但在地居民...
尋找消失的麻豆社!距今400年隱藏版台南港口及部落歷史
從港口走入臺灣史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
影/台灣孩子好棒 2023世界合唱大賽摘5金1銀佳績
2023世界合唱大賽在韓國江陵市舉辦,共有來自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共324組的參賽隊伍報名。國內多個縣市的學生合唱團,共同為台灣拿下5金一銀的佳績。高雄市的兩組參賽隊伍雙雙奪冠。其中,尼布恩合唱團...
影/世界合唱大賽奪2金 高雄原「聲」獲獎激動高喊台灣
2023世界合唱大賽在韓國舉辦,高雄市的金牌隊伍寶來國中和尼布恩合唱團雙雙傳回捷報,分別在有伴奏民謠冠軍組和公開組奪冠,為台灣摘下兩面金牌。暌違五年,尼布恩合唱團和寶來國中再度登上國際舞台,憑藉實力...
【〈跨界時代〉:歷史與文學】史聖智/歷史長河裡的文學波紋
台灣大河小說的源頭我第一次到桃園龍潭這個地方,是因為作家鍾肇政。記得那時是二○一六年初春,我從高雄坐火車到中壢火車站,出站時已入夜,然後轉搭新竹客運,將近一個小時後才抵達龍潭。但我坐過頭,在一個沒有...
2023台北國際書展/作家小野重回加蚋仔 以新書追憶童年
若問起作家小野是哪裡人,小野會回答:我是艋舺人,艋舺就是平埔族語的萬華。如果要他再提供更精確一點的描述,他會用閩南語說:「加蚋仔」,這是南萬華的地名,他的小學到大學時期是在這裡度過的。作家小野出席台...
罕見的平埔族老祖崇祀 車城後灣元宵夜親睹夜祭
台灣原住民兩大系統之一的平埔族,傳統祭儀因長期漢化多已消失,文史工作者劉還月田野調查時發現,位於墾丁國家公園西海岸的屏東車城鄉後灣小漁村,仍保存平埔族老祖的崇祀活動, 每年陰曆第一個月圓之夜,會舉行...
鹽埔國中 偶戲演活建庄傳奇
屏東縣鹽埔國中藝術跨領域課程,國文、表演和美術老師帶領學生社區踏查,將家鄉故事寫成劇本,用偶戲演出鹽埔建庄故事「福樹公傳奇」;學生挑戰自我,有人從不會說台語到全程用台語演出,自信心大增。他們在縣賽脫...
【圖輯】照片看歷史/2000年芝山岩遺址 挖出兩具三千年前台北人
2000年12月9日 考古人員在芝山岩挖出兩具圓山文化時期的完整人骨,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長林正修、文化局長龍應台一同前往察看,考古學者劉益昌表示,其中一具人骨拔過牙,骨骸旁邊的沙岩有整齊的缺口,...
宋澤萊/一篇最重要的臺灣古典文學作品──全面描述臺灣平埔族分佈與生活概況的宏大篇章
《番俗六考》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
讚揚吳鳳、征戰原住民…從百年照片窺見殖民隱藏的祕密
7月26日起疫情將降為二級警戒,參觀展館將鬆綁。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舉辦「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展,從1869年到1949年西方及日本在台的攝影作,呈現外來帝國對台的殖民視角觀看,也從影像中揭露出未曾明...
「我家住芝芭」...地名活像罵人 住戶們尷尬不敢自介
住在「烏龍村」,是不是很烏龍?介紹自己來自「芝芭里」、「林北街」、「北七路」感覺似乎在罵人?台灣有不少從古延襲至今的老地名,也有新創諧音怪怪的;有些住民自覺不雅申請更改,有的則因有歷史意義地方認為有...
教科書將「早期」原住民族二分 教長:課本內容不適切
網傳國小四年級社會科教科書將「早期」原住民分為平埔族跟高山族,僅在旁邊小百科補充台灣有16族,教師解說時還說「原住民的祖先是比漢人更早來自中國大陸的民族」,引起外界議論,也有立委認為教科書不合格,國...
說好的身分呢?「平埔原住民」法案躺立院3年 學者批蔡政府欺騙
民國76年間,一名中年男子走進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告訴編纂文獻的人「我叫偕萬來,我是噶瑪蘭人!」這彷彿從文獻裡走了出來的人,當時造成轟動。但噶瑪蘭族復名成功18年,宜蘭縣的噶瑪蘭人至今仍無法取得原民身...
噶瑪蘭族復名18年 宜蘭至今竟無人成功取回原民身分
在蘭陽平原生活超過1000年的噶瑪蘭族,18年前成功復名。但諷刺的是,18年來,宜蘭沒有一個人取得噶瑪蘭族身分。原因是1959年政府要求原住民依居住地,登記為「山地山胞」或「平地山胞」,但當時他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