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民主黨籍州議員夫婦遭暗殺身亡 槍手冒充警察登門行凶

普亭致電川普祝生日快樂 雙方都盼結束中東衝突

申請入學參採1科校系成長24% 參採2科躍居第2

一一三學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參採一科、兩科的校系數成長。本報資料照片
一一三學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參採一科、兩科的校系數成長。本報資料照片

一一三學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參採學測四科和三科的校系數有下降趨勢,參採一科和兩科的校系數則成長,其中參採一科的校系,比去年成長近四分之一,達到兩百七十個;大學教務長分析反映出大學希望吸引更符合該學系特點和需求的學生;因平均的參採科目數變少,升學輔導專家認為,考生更容易從有興趣的校系中,篩選「參採優勢科目」的校系,提升戰鬥力。

繁星推薦管道共有一七五四個校系參與招生,參採學測科目數以三科最多,共有八一一個校系,占四成六,其次是參採四科有五六四個校系,占三成二。

申請入學作為目前升大學最大招生管道,一一三學年有二二○八個校系參與招生,參採學測科目數以三科最多,有八五三個校系,占三成九;其次是參採兩科有五四九個校系,占二成五;參採四科有五三二個校系,占二成四;參採一科有二七○個校系,占一成二。

和前兩年比較,採計二科的校系,首度超越了四科的五三二。有兩百七十校系只參採學測一科,比一一二學年成長逾二成四。

台大註冊組主任李宏森說,學系參採科目的意義,最直接的就是校系選才需求相關,也是學生未來就讀所需具備的能力,參採幾科會與學系的招生策略、學科關聯性有關。

「升學輔導志工團總召」張財銘表示,參採科目數減少,填志願的技巧對偏科生或某些科失常的考生將更有利。因平均的參採科目數變少,所以考生更容易從有興趣的校系中,篩選「參採優勢科目」的校系,有效提升戰鬥力。

張財銘舉例,利用「比強科+去弱科+強包弱策略」,增加五級分的戰鬥力。例如想念財金,若社會沒考好,找不參採社會的財金系。如果數學沒考好,但國英不錯,因為少有財金系不看數學,則可用「強包弱」找國、英、數三科在同一關篩選的科系

綜觀甄選會資訊,包括輔大、東吳、逢甲、中原等老牌私立大學,多採計三科至四科。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朋說,有些社會組的科系可能會選擇參採數學和自然科目,尤其是那些偏向於應用社會科學的學系。

皮世朋舉例,例如心理學、社會學或經濟學等學系,可能會考慮學生在數學或自然科學的表現,因為這些領域往往需要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對數據處理的理解。這樣的科目選擇反映了學系對於培養學生具備綜合分析能力的重視。

升學輔導專家藍天予以「熱門」、「冷門」和「缺額」校系來分類,每個校系決定參採哪些科目時的戰略位置。「熱門校系」的校系端,通常會考慮系上想要找到什麼樣特質的學生,像是這幾年電機資工漸漸不看國文就是一個例子;「冷門校系」則會盡量找到成績還不錯的學生,所以可能採取看的科目較少,同時設下檢定門檻的方式;「缺額校系」則是盡可能得不讓成績成為學生選填的阻礙。(系列二)

申請入學採計科目校系數量變化 製表/馮靖惠
申請入學採計科目校系數量變化 製表/馮靖惠

科系 學測 大學個人申請 升學

延伸閱讀

越南留學生陸續失蹤…疑似主動躲避當局 南澳州暫停3省入學

小六數學出「有多少糖果」題目!網頭痛喊「太奇毛」釣出神人解答

整理包/113學測申請入學、繁星何時報名? 三大入學管道重要時程一表看懂

113年大學學測 社會科試題與解答

相關新聞

台大申請入學173個缺額 政治系最多、醫牙電資均招滿

114學年升大學申請入學今公布分發結果,台大共有173個招生缺額。其中,缺額最多的是政治系,該系兩組加起來共22個缺額,...

考生注意!大考中心曝115學年學測、分科測驗暫定日期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日前公布115學年度各項考試暫定報名與考試日期,其中,學科能力測驗將在2026年1月17日...

網傳老師涉指使高中生學習歷程造假 學校澄清了

一名學測74級分高中生申請入學正取多間大學醫學系,但被發現其學習歷程檔案誤植「最佳辯士」頭銜遭檢舉,陽明交大、北醫大撤銷...

申請二階甄選 頂大熱門系強碰

大學申請入學二階甄選將於本月中開跑,以十七、十八日最熱門,其中十七日下午為台大共同筆試,同時也是陽明交大醫師組以及清大資...

建中生問該讀電機或醫科 台大院長:18歲決定一生太難

台灣醫療面臨醫護出走,給付低廉等問題,年輕世代對擔任醫師卻步,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分數,牙科首度超越醫科。台大醫院院長吳...

業界受歡迎?他學測爆了考慮讀「台科大」 網曝優勢:不分系很頂

不是高職生就讀「台科大」有何優缺點呢?一名男網友發文,稱他今年學測考得不好,父母不希望他考分科測驗,因此正在考慮台科大「不分系」,也聽說台科在業界很受歡迎,未來希望去外商工作,對此詢問網友們的意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