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古書也要看醫生 台灣圖書醫院還原、修復殘籍

文/記者郭錦萍
堅固的房子住久了,難免需要找師傅做大小整修,相比脆弱的古書籍,想來更需要專業人士的維修。在台灣有能力維修古書的單位不多,其中之一是設於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台灣圖書醫院」。
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前身是創立於1915年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在之後的100多年間,圖書館歷經政權、行政隸屬改變,也搬了家,館中眾多從日治時代就入館的書籍、檔案、資料等,不少成了泡過水、蟲蛀、酸化等各式挑戰的百歲古物,這些遭遇讓古書變得殘破、易碎,於是館內開始有專人負責圖書修補。
●酸化和蟲害 兩大殺手
國台圖參考特藏組組員徐美文指出,他們最常看到的問題是酸化紙質和蟲害。前者是因近代造紙使用的材料生產的「酸性紙張」會隨時間逐漸酸化、變黃、碎劣,難以長久保存,後者多是保存環境不理想造成,所幸這兩種狀況有大量除酸系統和冷凍除蟲設備幫忙改善。
●要復原古書 諸多工序
但機器能幫的忙只是防止「病情」再惡化,要讓古書「復原」,還有諸多工序。先說紙質,徐美文表示,首要是找到接近原書的材質,有些比蟬翼還薄,則是為強化書頁,而且貼上後原本的字、圖仍清晰可見, 所以館內常用的就有典具帖、楮皮紙、雁皮紙、竹紙、磁青紙、麻紙、鳯髓宣、道符紙(福隆棉紙)等。
國內有能力整修舊典古藉的單位有好幾個,且多因藏品性質各有所長,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最擅長的就是古書畫,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專長當然是修復各式檔案, 中研院也有部分維修能力,國台圖圖書醫院自然也是以本身的館藏書籍主要診療對象。
●修書之前 要搞清來歷
徐美文指出,雖說圖書醫院原本的工作設定是以自家書籍為目標,但也因修書專長,偶爾還是會有外來的「病患」求診。例如她手上就有一本正在搶救的古蘭經,要搞清楚這本書的來龍去脈,還真要有點柯南的本事。
乍看之下,這本書的外觀,可看到被燒過、燻黑的痕跡,封面皮頁有個大且深的洞,書頁部分可能泡過水變得皺皺的。徐美文解釋,國位某位宗教上師對回教經典很有研究興趣,一位台商知道此事後,因緣際會在伊拉克買下這本從戰火搶救下來經書,再輾轉送到台灣。
「你猜封面那個大洞是做什麼用的?」看我們毫無頭緒,徐美文解答:「那原本是鑲了寶石的。」「哇,那寶石豈不比乒乓球還大!」我們不禁驚呼。她表示,這本古蘭經約有500多年歷史,當時只有權貴才識字,書籍更是珍貴,再鑲上寶石,就知道原本的本人重視程度;從書內類似批註的符號,也可看出這本書曾被經常閱讀,「一本書能說的故事,遠遠不只它原本的內容」。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