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T「教學傑出獎」:以學習成果為導向,表彰傑出教學成就

【文.劉育昀/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助理研究員】

IEET於2015年頒發首屆「教學傑出獎」,每兩年辦理一次,至今年度已辦理五屆教學傑出獎遴選,獲得各大學受認證學程的教師熱烈參與。由受認證學程主管、院長等推薦各校的優秀教師參與遴選,歷屆參與申請的優秀教師亦藉此機會,整理與展示他們在教學生涯的成就亮點,充分展現對教學的熱忱與創意。申請IEET教學傑出獎之教師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持續認證學程的專任教師;二、獲得學程主管、系所主管或院長的推薦;三、具備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典範;四、具有傑出的教學成效和影響力。

本獎項由本會教育發展委員會秉持公平客觀的態度,依據IEET認證重點,評選教學設計和成果符合學生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師。評選過程包括初選(書面審查階段)和決選(口頭報告階段),最終遴選出十名教學傑出獎得獎人。得獎人由本會顏家鈺理事長頒發IEET教學傑出獎獎狀、獎章及獎金新臺幣伍萬元。後續根據姓氏筆畫順序介紹今年十位IEET教學傑出獎得獎人。

一、大同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系吳錫芩副教授

吳錫芩老師以熱忱和心力投入創新教學,追求效果、效率、效益兼具的有效教學。吳老師自2010年開始於大同大學任教,並推動教學數位化,所研發之數位教材和課程獲得教育部認證。吳老師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結合數位網路和實體面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成效,培養主動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學策略包括教師講授、業界分享、實作和企業參訪,讓學生逐步累積學習經驗,發展自主學習策略。吳老師的教學成果獲得多項殊榮,包括校內教學優良教師特優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

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林子剛教授

林子剛老師自2012年起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任教,研究專長為結構健康診斷、智慧型結構、橋梁工程、生物啟發和人工智慧應用。2022年榮獲未來科技獎,並在教職期間獲得多項獎項,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優導師獎、傑出教學獎。以全英語授課,並主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爾灣分校的學碩雙聯學位計畫。林老師亦為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和跨域學習的召集人,連續五年獲選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林老師強調解決教學實務問題,利用Kahoot遊戲學習促進師生互動,所指導的學生在IDEERS科學競賽中獲佳績,並舉辦全國竹塹盃抗震競賽,協助高中生銜接大學課程。林老師在教學創新方面,展現卓越教學素養的影響力。

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徐曉萱副教授

徐曉萱老師自2017年起加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以學生為本,結合理論與實務,致力於半導體與電子陶瓷教學。近年來多次獲得教學獎項,包括工程學院傑出教學獎和校級優良教學獎。徐老師強調實務導向,融合產業服務經驗,幫助學生銜接理論與實務,並透過問與答方式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能力,培養跨域學習能力。徐老師善用創新教學方法,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並獲選為績優計畫。徐老師亦積極推動成立半導體製程微學程並參與IEET認證工作,在工程科技教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四、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翁輝竹教授

翁輝竹老師長期參與高教人才培育工作,主持多項教育部教學改進計畫,並擔任中原大學教學卓越辦公室主任。翁老師的教育理念包含「學理、創意、創新及創業」之專業養成教育和「專業、團隊、願景及人文」之全人發展教育。翁老師以「以信、望及愛為核心,師生共同追求成長」的教學理念為基礎,結合PBL和CDIO教學框架,運用多種創新教學法,同時注重學職涯輔導工作。翁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也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和未來的生活道路。翁老師也帶領學校在教學卓越計畫中獲得優異成績。

五、國立中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張嘉展教授

張嘉展老師以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為核心教學理念,深受學生喜愛,獲得國立中正大學優良教學獎,並獲得眾多教學感謝狀。張老師運用生活實例和時事協助學生理解電磁原理,透過實作電路具象化知識,並採用加分哲學激勵學習熱情。研究所課程則結合科技潮流和創意設計自由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推動學生參與競賽,指導學生獲得國內外論文和設計大獎。張老師亦多次參與教育部資通教改計畫,編撰教材獲評優良教科書,並於近年積極參與高中科普演講和研究指導。張老師亦為IEEE MTT-S和臺灣URSI的電磁生醫技術委員會成員,致力於推廣技術和培育人才。

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陳樹人副教授

陳樹人老師於2001年進入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一直秉持「言教不如身教」的教學理念,曾獲校級教學優良教師和教學創新獎項。陳老師在教學上引入真實情境案例,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和科學論證能力,強調教學最有效的學習策略是教會別人,因此常採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法。陳老師於2016年擔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副教務長後,即以教學實踐研究為核心,建立教學支持系統,帶動超過20%的教師參與教學實踐研究。陳老師深信教育能改變未來,一名學生的改變能影響整個家庭,而教學的成就在於引導學生實現希望和追求未來。

七、國立屏東大學電腦與通訊學系黃鎮淇教授

黃鎮淇老師是國立屏東大學的傑出教師,曾兩次榮獲大武山學者,並多次獲得績優教師和績優導師。黃老師以自己打造的VAR體感技術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有趣的教材設計讓學生更專注,並結合證照課程提升學生的實作能力,不斷補充最新技術保持課程的時效性。為方便學生考取無人機證照,黃老師在屏東建立了唯一的無人機學科考場,並開發模擬系統,讓學生先熟悉操作,提升安全性和操作能力。黃老師亦帶領專題生為弱勢族群開發VR/AR學習系統屢獲殊榮,並設置在校內VAR體感技術中心持續推廣跨領域合作。

八、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楊朝棟終身特聘教授

楊朝棟老師於2001年起任教東海大學資工系,開授計算機組織、編譯器、雲端計算、巨量資料導論、大數據技術平台等課程,並在學聯網ShareCourse、育網ewant、中華開放教育OpenEdu上開授雲端計算課程,吸引超過千名學生修習。楊老師多次獲得校內與教育部教學獎項,並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獲獎,所指導之學生亦獲得多個碩博士論文獎,教學和研究表現獲得國科會補助、資訊月傑出人才獎等肯定。楊老師在教學中運用課前簡報檔與錄影檔供學生預習,藉由線上互動和測驗達到即學即測,並提供實作安裝腳本促進學生學習,使他們在職場上有良好發展與貢獻。

九、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劉光晏副教授

劉光晏老師曾獲國立成功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和教學創新優良教師。劉老師的教學理念為:理論與實務並重,解決實務問題;強調觀察思考與閱讀素養;重視資訊科技技術應用;從做中學避免眼高手低。劉老師開設15門土木相關課程,建立學習地圖,運用活化與遊戲化教學和問題導向學習。錄製教學影片,舉辦工程參觀活動。劉老師兩度獲教學實驗研究計畫補助,將成果發表論文,並取得教育部苗圃計畫設計思考初階教練和雙語教師證書。劉老師亦開發「安全耐震我的家」線上課程與居家實驗教具,經由社群提供學生實作並融入108課綱,在小學、高中、大學推廣建築防震教育。

十、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謝東佑副教授

謝東佑老師自2011年起於國立中山大學任教,課程設計時強調活化教學和學生互動、討論,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學習和批判思考。謝老師連續五年通過並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分析學習成效並將成果發表4篇論文。謝老師曾獲得多項教學獎項,包括校內教學傑出教師和教學績優教師、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亮點計畫與績優計畫,以及「智慧聯網技術課程推廣計畫」特優課程獎。謝老師積極參與同儕和校際教學活動,擔任多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持人和主講講師。109學年度起擔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主持人,110學年度獲聘國立中山大學教學領航教師。

教育部 東海大學 評鑑雙月刊

延伸閱讀

拒絕暴力發飆 國教盟籲重視家庭教育、家長應學習求助

陽明除息秀一開盤就跳空漲停鎖死 逾7.5萬張排隊等買

花旗最新報告 升評長榮、陽明

花旗修正對航運悲觀看法 長榮、陽明獲升評

相關新聞

總統賴清德力推雙語政策 過半學生:拔尖不扶弱

總統賴清德過去從地方到中央都力推雙語政策,學生團體EdYouth今日發布最新108課綱觀察報告,當中針對雙語政策的調查發...

文化幣不是灑幣 文化部長李遠:台灣教育總把小孩當小孩

文化部長李遠昨天受訪時表示上任首要任務,是將下修文化幣領取年齡到13歲。他今天赴立院進行首次業務報告,立委洪孟楷質疑這是...

文化部長李遠赴立院提施政:文化部不該扮演指導者

「文化無所不在,生活的文化才是文化,文化部不該扮演指導者的角色,而是提供服務與協助。」文化部長李遠今天赴立院教委會進行首...

用文化幣挺花蓮!文化部推專屬加碼1200點 6月8日上路

因應0403花蓮地震災情,行政院提出「0403震災復原重建方案」辦理各項重建復原及紓困振興工作,為協助產業振興,文化部今...

賴清德就職主動提陸生來台 大學主管:短時間內困難

總統賴清德今日在就職典禮上,主動提及盼中國大陸開放學位生來台,教育界人士對此也抱持期待。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表示,陸方有...

校長洩露性平案個資僅申誡1支 桃園教育局被監委糾正

桃園市中壢某國小張姓校長為澄清自己處理學生性平事件未吃案,去年11月在教師周會公開說明案情,害該生身分曝光遭鄰居非議及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