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職場衝突? 多了解你的大腦,用三招處理情緒

吵架後最常見的經歷,是不斷回想吵架的當下。回憶中的衝突通常都是幻想,重新構想衝突。 示意圖/ingimage
吵架後最常見的經歷,是不斷回想吵架的當下。回憶中的衝突通常都是幻想,重新構想衝突。 示意圖/ingimage

接下來要討論的步驟,都是能夠用來管理衝突,學界稱做「慈悲」的行為,因為這些作法就是實際動手協助他人。

第一個方法,需要運用想像力;具體來說,是預測他人情緒的能力。第二種則是偵測他人情緒的情緒,看看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第三種則是控制情緒;控制的不是他人的情緒,而是自身的情緒,但前提是要更加了解情緒。

我們一一來探討。首先,從第一組的作法開始,科學家稱之為「以經驗為基礎」的方法。這種作法需要大家運用想像力,猜測、理解對手內心的情緒。舉例來說,這樣的感受可能源於心境轉換(「想想看,你如果是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你可以依照之前與對手應對的經驗,回想對手的行為,猜想他們心理邏輯。

第二組方法則「以表情為基礎」。這是辨認對手當下實際情緒的能力,而不只是猜想。有一個實驗,包含前測和後測兩部分,其中住院醫師觀看一系列影片,影片主題是同理心,由行為研究人員製作。這些影片內容有:①教導住院醫師偵測病人細微的表情變化;②講解同理心的神經生物學;③呈現資深醫師與病人的應對方式。資深醫師與病人都穿戴裝置,測量當下的生理反應,並將結果顯示於螢幕的一小角。如此一來住院醫師就可以自己查看,有同理、無同理反應的時候對於病人的影響。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工作》)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工作》)
結果很驚人,情緒變動不管細微與否,無論是否表現於語言,住院醫師辨認情緒的能力都大幅上升,也更了解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病人對於住院醫師的行為滿意度,經過照護測驗(CARE test)顯示,也獲得改善(這個評等就跟成績單一樣,病人會評估醫師的同理與關係技巧)。這樣的改善在受訓結束後兩個月,依然看得到。以經驗為基礎和表情為基礎的方法,會要大家暫時忽視自己的內心,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介入方式的要求,則完全相反。

第三組解決衝突的方法,會向內心探索,驅使你的外部行為,也就是關懷所促發的行動。大家應該還記得,想要幫助他人的慾望,正是關懷的象徵,會促進外部行為。大家需要的關懷行動是什麼呢?

把經歷用文字寫下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來問問社會心理學家詹姆士.彭尼貝克(James W. Pennebaker)。他熱愛文字,就跟有些人熱愛奶昔一樣。他的家人也才華洋溢,也熱愛文字─妻子是知名專欄作家與書籍作家露絲.彭尼貝克(Ruth Pennebaker);女兒從事傳播業,目前人在華府。彭尼貝克不只是國際知名的行為科學家,寫了三百多篇同儕審查論文,還寫了像是《代名詞的祕密人生》(The Secret Life of Pronouns)等書籍。

我們很幸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文字的熱愛。極少數行為科學家能把象牙塔研究,轉換成一般實用療法,彭尼貝克就是其中一位。他遠近馳名的原因大概是「表達性書寫」(expressive writing),這是市面上一套很有效的人際衝突管理方式。當然,他寫了很多相關內容。

彭尼貝克首先發現,把惱人的經歷寫下來後,過了一段時間,就不再因此困擾。但是,要以特定的週期和方式來書寫,才有效果。他的研究成果,原本是要幫助經歷創傷的人。不過最終的研究發現,也能夠幫助經歷其他艱困情緒的人,不只適用於創傷,還能幫助極需解決衝突的人。這就是第三個解決衝突的方式。彭尼貝克所謂的表達性書寫,執行時要寫字,同時要改變觀點。想了解他的方法,就必須探討「自我沉浸」和「自我抽離」兩種觀點的差異。

不要一直回想當下 讓衝突重覆播放

吵架後最常見的經歷,是不斷回想吵架的當下。回憶中的衝突通常都是幻想,重新構想衝突,或許還會在心裡更動過程,好讓自己的處境好一點(像是想出尖酸苛薄的回嘴方式)。回想時都是第一人稱,透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這個角度學者稱為「自我沉浸」的觀點。研究顯示,這樣子的沉浸方式會加強負面情緒,幾乎什麼事都無法解決。

幸虧克洛斯(Ethan Kross)等行為科學家發現,在回憶時,你有另外一個視角可以選擇。假設衝突發生時,腦中的回憶編輯開始照著你的看法,重寫衝突的劇本,你會開除他們嗎?如果把他們用攝影師取代,也就是用中立第三人的角度拍攝衝突,會變成怎麼樣?這個方法一定會把你推出利害關係人的角色,讓你冷眼旁觀。你變成扛著一台攝影機,而不是受傷的人。這樣子的改變就叫做「自我抽離」的觀點。

自我抽離這個想法並不奇怪,可以說是獨門祕方。多數婚姻治療師給予伴侶降低衝突的建議,裡頭都含有這個成分。他們會教雙方,不要用「你」來開啟句子,不要說像是「你忘記關門了」─這種說法聽起來像在指責對方。

雙方學會更好的說話方法,運用更中性的詞彙,像是「門沒有鎖,我怕會遭小偷」。會這樣說話的人是攝影師,而不是主角。研究證實,改變說話方式能夠降低衝突。確實,這就是彭尼貝克《代名詞的祕密人生》一書中提到的概念。然而,自我抽離好像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所以多數人都不會這麼做。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工作》作者:約翰‧麥迪納 譯者:賴孟宗)

相關新聞

餐廳缺工業績不斷下滑…管理出問題留不住員工! 職場老鳥:募新血外更要想辦法培育、留才

營運主管管理不彰、用人無度,才導致人才短缺,並非人資招募進度延誤。

醫師是高薪職業? 金融股肥羊「一年2千多萬」:炒股賺的…收入微薄到可笑

很多人問本肥羊醫師,年收入多少,一年大約賺2350萬,今天大約賺100萬,最近幾天都是100萬,100萬的賺,但這些都是炒股賺的,不是當醫師賺的,醫師的收入,微薄到令人可笑。

同事「故意撈過界」影響業績...該向上司反應嗎?作家剖析:主管默許

同事老愛踩線,老闆隔山觀虎鬥在想啥?職場很多「不小心」的過界,通常是同事有意為之、主管默許。

金錢不再是成功唯一指標!作家提1論述:定義會過時、自我實現才重要

沒人不想成功,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了,人生就幸福了。但是,成功到底是什麼呢?我曾在臉書看到一則貼文,年薪700萬的外商主管,要開一個「百萬年薪衝刺班」,希望學員複製他的成功。他大方公布過去10年的薪水漲幅為噱頭,根據他的描述,剛畢業的月薪28K,將近30歲時,跳槽到外商,月薪超過18萬,年薪超過700萬。文末還附上一句頗具侵略性的hashtag:「用薪水打臉看不起你的人」。

年過30歲還不知喜歡什麼工作怎辦? 過來人「熬」:能獨當一面時再來否定

已經30、35歲,換過很多工作,依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怎麼辦?

5個人生體悟到了35歲才明白!他點關鍵慶幸沒有成為「討人厭的大人」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我35歲的「5個人生體悟」,仔細想想,人生能有幾個35歲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