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出席洪孟楷競總成立大會 韓國瑜:他就像八寶飯

大陸海底撈「特殊服務」害慘台灣! 店員坦言:壓力大到想離職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 串聯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

靜宜藝術中心的靜態展區及藝術展演等活動,拓展了師生與民眾對藝術的多元想像,能以更穩健腳步邁向下一個更璀璨的未來。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藝術中心的靜態展區及藝術展演等活動,拓展了師生與民眾對藝術的多元想像,能以更穩健腳步邁向下一個更璀璨的未來。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藝術家蘇國慶捐贈長達一年的創作品「時間風景」與「一棵樹」,及收藏50年當今台灣重要藝術家陳來興在學生時代的塗鴉31張作品;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長彭宇薰說,希望透過藝術中心的靜態展區及藝術展演等活動,持續拓展師生與民眾對藝術的多元想像,以更穩健腳步邁向下一個更璀璨的未來。

靜宜藝術中心同時透過「成立25周年特展」海報裝置、畫冊出版品、藝術美學主題書展、線上導覽、校園聲景及典藏品精選等展區,回顧25年來的重要歷程,並串聯更多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

彭宇薰指出,蘇國慶老師國立藝專美術科西畫組畢業後,先後於聯合報系及秋雨印刷擔任要職,隨後移居洛杉磯、上海等地。並於2022年11月至12月間應邀在靜宜藝術中心舉行個展;有感靜宜長期推廣藝術教育的貢獻,特別捐贈作品及收藏品。

藝術家蘇國慶表示,作品會呈現個人的經驗及記憶,也包含內在生命的覺知,記憶、生命,甚至作品都會消失;但捐贈畫作能將個人的經驗昇華為共同的記憶,會被認識、認同形成精神建構,意義及價值就截然不同。

彭宇薰指出,靜宜藝術中心1998年成立,位在校園任垣1樓,透明玻璃長廊,讓內部展區空間具穿透性,並得以向大自然借景。中庭的枕木、楓香與雕塑品也是一大特色,在陽光、樹蔭、微風中欣賞藝術品,創作者、藝術作品與觀賞者也能在此幽靜場域產生新連結,常被藝文界所稱道。

彭宇薰感謝在靜宜藝術中心成立之初,藝術家倪再沁教授捐贈個人收藏品百件,成為靜宜藝術中心典藏的堅實基礎;重要展覽的精美畫冊也為台灣美術史留下重要紀錄。

大型藝術品的進駐也賦予校園新生命力,成為靜宜的特色與亮點,期盼藉由回顧系列活動,迎接更飽滿豐盈的下一個25年。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藝術家蘇國慶特捐贈長達一年的創作品「時間風景」與「一棵樹」,及31件收藏品,意義非凡。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藝術家蘇國慶特捐贈長達一年的創作品「時間風景」與「一棵樹」,及31件收藏品,意義非凡。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串聯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串聯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藝術中心透過「成立25周年特展」,回顧25年來的重要歷程,並串聯更多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藝術中心透過「成立25周年特展」,回顧25年來的重要歷程,並串聯更多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藝術中心透過「成立25周年特展」,回顧25年來的重要歷程,並串聯更多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圖/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藝術中心透過「成立25周年特展」,回顧25年來的重要歷程,並串聯更多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圖/靜宜大學提供

藝術家

相關新聞

半導體製程課堂找壽險業者演講 大學生轟:學店可悲

大學生通常會為了畢業後的出路感到困惑,因此許多學校都會邀請相關人士來演講,替學生解惑並分享業界生態,讓學生對於自己所學的可以有更多一層認識。不過,有一名電子系學生發文抱怨,請來的人出身背景以及從事的工作都與電子業無關,讓他大酸「這就是學店的可悲之處嗎?」

大學住校補助 學團:先解決宿舍不足

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宿舍補助規畫明年二月上路,一般住宿生每學期補助五千元,弱勢生七千元,最終版本最快下周四行政院會討論核定...

全台最美大學在哪? 他點名這一所:不少偶像劇都來拍

台灣每所大學都有其特色,不論是軟硬體教學設備、校園環境景觀等,都有足以代表該所學校的特點。有網友就在PTT發文讚美中央大學校內優美,連偶像劇都來拍攝,讓他好奇想問「中央大學是不是國內最美的學校之一?」貼文引起眾人熱議。

學生控校方關門阻擋部落陳情 台大:自救會未事先申請

還我馬遠布農族祖先遺骸自救會今(11/15)赴台大陳情,指1960年台大醫學院體質人類學研究團隊,稱學術需要,卻於花蓮縣...

慨捐千萬美金積蓄 政大校友魏明光:為台灣再做一點事

國立政治大學今天舉辦「政大魏明光卓越發展基金會」簽約儀式,由校長李蔡彥代表政大,與新聞系校友魏明光簽約。政大獲捐1000...

工人父國中學歷擁唯一興趣 意外培養雙孩成學霸:以我爸為榮

家長的生活及教養方式,往往會影響小孩未來的發展。一名女網友曾在Dcard發文分享自己的醫生父親,即便年過半百將退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