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助舊城區轉型 鹽埕變劇場、左營來開講

中山大學加入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投入科研人才駐點,期望透過工作坊翻轉老城區。鹽埕與左營是高雄最早發展的兩大灣岸區域,師生透過行動喚醒大眾對舊左營的重視,並帶領素人媽媽在街頭演出,追憶鹽埕風華。
中山大學表示,這項計畫以「灣岸創生:高雄過渡社區的記憶再現與創新轉型」為主題,組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團隊,走進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基礎建設更新緩慢、缺乏社區創生意識的社區,和居民一起腦力激盪。
左營團隊推出「黑白喇」系列活動,諧音「烏白抐」(相聚聊天),近期的活動包含促進老人培力、老外逛左營、青銀詞曲共創、商家數位陪伴、職人影像紀錄等,逐漸深入社區,與居民創造共同的語言,思考在地議題。
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暨西灣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葉維俐表示,之前舉辦「左營青年來開講」青年焦點座談會,公開徵集了12位居住、工作、或與舊左營區有淵源的20至40歲青年,與中山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數位轉型實踐暨地方創生社會參與」的學生一起,她先說明未來3年高雄市政府的產業佈局及硬體建設,再帶領團隊討論2大主題,分別是「一起望向3年內舊左營的未來發展吧!」與「在地商家『數位化』,真的這麼難?」
葉維俐說,學員盤點舊左營總體發展的限制與困境,如交通紊亂、青創空間不足、房價不斷攀升、思維僵化等,不只人車爭道、聯外道路少,連共享運具也不能及時提供服務,減弱青年常駐的吸引力。面對疫情下民眾日益依賴行動支付與外送服務,經營模式、消費型態雙雙轉型,也凸顯了舊左營的數位落差。
舊港團隊則從鹽埕區出發,2021年起帶領工作坊成員創造戲劇作品《繁華攏是夢》,由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組成的築粹劇場,與社區居民策畫、籌備並參與街頭戲劇演出。學員先後完成四齣深具地方特色的劇本,包括美軍往來的藥局、拆除消失的竹仔市、慘遭祝融的地下街商場與明星登台獻唱的戲院,譜寫出昔日鹽埕的港邊風華。
博士後研究員徐國明說,這群素人演員要在人來人往的公園演出,幾次丟本排練成效不彰,最終只能拿本上場。在馬雅各公園街頭展演當天,令他驚豔的是,有學員竟不自覺脫稿演出,激動地介紹街廓歷史、繁華往事,搖身一變為在地說書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劇場效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