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大咖男星驚爆婚外情!線索指向星野源背叛新垣結衣 小三女主播下場悽慘

連3天以涉台因素對美反制 陸制裁12家美軍工企業

獨/首年數位實驗班計畫 僅2成是偏校、國高中興趣缺缺

生生用平板政策其中一項計畫要推「數位實驗班」,鼓勵學生自帶載具到校學習(BYOD)及攜帶載具回家學習(THSD),延伸數位學習時間,預計每年推600班,並以中小學偏鄉學校優先。圖為嘉義蒜頭國小。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生用平板政策其中一項計畫要推「數位實驗班」,鼓勵學生自帶載具到校學習(BYOD)及攜帶載具回家學習(THSD),延伸數位學習時間,預計每年推600班,並以中小學偏鄉學校優先。圖為嘉義蒜頭國小。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生用平板政策其中一項計畫要推「數位實驗班」,鼓勵學生自帶載具到校學習(BYOD)及攜帶載具回家學習(THSD),延伸數位學習時間,預計每年推600班,並以中小學偏鄉學校優先。但教育部最近剛公佈計畫核定名單,共有156校獲教育部核定,僅14所非山非市、20所偏遠學校,且幾乎以國小為主,國高中沒見幾間。

教育部BYOD&THSD實施計畫自今年8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補助為期3.5年。要求參與教師於課間應實施至少每周平均一天的數位教學,另會針對申請計畫的學校學生施行前測、後測,觀察學生學習領域學力的前後差異,並要求教師公開觀課,學校每年也需配合輔導團隊ㄝ調查學生數位學習使用及家長滿意度,用來評估計畫成效。

計畫核定名單出爐,偏鄉學校興致缺缺。位處花蓮縣最南端的永豐國小校長伍玉成表示,學生家庭多為隔代教養、單親或原住民,家長普遍務農或是打零工,無法在孩子身邊協助或指導,且學校是原住民實驗教育學校,雖有在推動數位學習,但並非教師主力。

也有未參與該計畫的偏鄉小學說,經導師家訪,僅有四分之一學生家庭中有載具,學校獲教育部配發的學生平板均為wifi版,由於無sim卡插槽,若弱勢學生家中無網路環境,就算學校和縣網中心提供無線網卡也沒辦法用。

一位不具名都會區的國中教師說,學生為了升學,放學會前往補習班,回家都已晚上10點,根本沒空也沒心再用平板來「學習」,而且家長普遍也難接受孩子一直拿著平板,因為太多經驗是孩子說要拿平板學習,結果都是在偷玩。

另一所不具名國小主任則說,去年疫情期間曾讓學生把平板帶回家,沒想到卻被家長拿去變賣,種種因素也讓學校多所考量。

嘉義蒜頭國小有申請這項計畫,由於該校不在偏鄉,學校並非生生「有」平板,教務主任郭盈傑說,學校有共識推動數位教學,特別申請這項計畫補助每一位學生都能有平板,讓學生能攜帶載具回家學習。

教育部表示,這項計畫需要有意願的家長,且由親師生共同協作,因此是採實驗方案,以「鼓勵、彈性、不強迫」精神,開放全國公私立中小學有意願者申請,並安排輔導團隊協助實施。在156校核定名單中,偏遠學校及非山非市學校所提出的申請均獲通過。

偏鄉學校 小學 教育部

延伸閱讀

生生用平板各校落實程度不一 教育界憂恐加劇數位落差

全教產籲放寬中小學教師兼職 教育部:審慎評估

全教產指教育部獨厚大專教師兼職違反公平正義

教師兼職辦法草案出爐 全教產控未「公教分途」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總統賴清德力推雙語政策 過半學生:拔尖不扶弱

總統賴清德過去從地方到中央都力推雙語政策,學生團體EdYouth今日發布最新108課綱觀察報告,當中針對雙語政策的調查發...

文化幣不是灑幣 文化部長李遠:台灣教育總把小孩當小孩

文化部長李遠昨天受訪時表示上任首要任務,是將下修文化幣領取年齡到13歲。他今天赴立院進行首次業務報告,立委洪孟楷質疑這是...

文化部長李遠赴立院提施政:文化部不該扮演指導者

「文化無所不在,生活的文化才是文化,文化部不該扮演指導者的角色,而是提供服務與協助。」文化部長李遠今天赴立院教委會進行首...

用文化幣挺花蓮!文化部推專屬加碼1200點 6月8日上路

因應0403花蓮地震災情,行政院提出「0403震災復原重建方案」辦理各項重建復原及紓困振興工作,為協助產業振興,文化部今...

賴清德就職主動提陸生來台 大學主管:短時間內困難

總統賴清德今日在就職典禮上,主動提及盼中國大陸開放學位生來台,教育界人士對此也抱持期待。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表示,陸方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