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得知妹婿竟是車手頭涉詐騙被逮 余筱萍大笑後提出這要求

影/警政監林明佐涉洩密帶回中調組 副大隊長列證人請回

余苑綺老公涉詐欺遭警方逮捕 余天震驚「怎麼會這樣」

女性「不生」沒那麼簡單!職場女性都同時陷入所謂的「芭比困境」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2017年財經媒體報導,一位懷孕媽媽為了不影響日常工作,在第一時間便告知主管自己懷孕的消息。不料主管卻回應「你生完小孩後,去24小時托嬰」,甚至被暗示要是產假休滿再上班,以後「就給我注意點」。

●2019年新聞報導,一名40歲的懷孕媽媽即將臨盆前向公司請產假,卻被公司要求必須「親自去現場填假單」。雖然經過幾番溝通後得以由親屬代理,但卻遭到主管頻頻刁難,甚至打電話騷擾,不想讓即將臨盆的媽媽請產假。

●2021年論壇留言,一位職場女性因為懷孕而遭主管「降職」,由主管轉為助理,原因是公司認為一個懷孕的女性無法勝任份內工作。

●2023年論壇留言,同樣是一位在公司擔任行政職的女性,在就職一年後發現懷孕,便被主管約談。原因是認為女性在懷孕後會無法承受工作壓力,後續產假、育嬰假也會影響工作進度,並三番兩次地逼辭。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新生兒在2022年僅剩13萬8,986人,創下歷史新低,而2023年1月新生兒數為1萬948人,也相較前一年的同期少了兩千多名。

從中央到地方,每當選舉逼近,即以「出生率乃國安問題」作為口號,信誓旦旦地表示,將會全力推動社會福利及優惠條件,試圖解決少子化問題。

然而,從2022年六都準市長針對育兒議題所提出的政策卻可發現,大部分候選人皆將「提升生育率」的重點放在育兒津貼幼教軟硬體增設等等,以強化「外部條件」為主要施政目標,包括:

1. 增設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班數

2. 提供生育獎勵金或補助

3. 強化育兒及親子公共建設(如:男女廁尿布台、親子休憩區、在校安親等)

4. 投入師資培育並降低師生比

不可否認地,托嬰、幼教資源的不足,與低薪、高房價所帶來的普遍經濟負擔,是影響當代家庭決定「生與不生」的關鍵因素。

然而在這些顯性的議題底下,卻還潛藏著女性「婚生年齡」與「自我實踐」之間的利害與衝突。而直至目前為止,很少有重要候選人、關鍵主管機關對此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當代女性不生,難道只出自於「外部環境不允許」如此簡單可見的因素嗎?

在大聲疾呼「為什麼給你錢還不生」、「比起以前女性已經有更多選擇」、「結婚生子也不意味著要放棄職場」之外,是更多結構性的問題;當代女性在「被給予更多選擇」之後,仍有許多尚未被時代解決的前因在他們生命中持續作用,形成更為繁複、糾結的後果。

不是「妳究竟怎麼才願意生」,而是「我們可以怎麼一起面對」?

最佳生育年齡迷思、社會傳統價值觀影響,導致女性對於生命階段具有更強烈的焦慮感與急迫性、非常多優秀的職場女性在30歲關卡被迫「分心」。一個「只有事業、沒有家庭」的女性,就好像得不得不面對「不算一個真正優秀且幸福女人」的質疑。

可以設想,一位優秀、有夢想和盼望,並渴望自我實現的女性,好不容易熬過初入職場的種種考驗,在即將迎來生命中第一個事業轉折點時,總是比男性們多出了一道關卡:她好像不得不開始面臨「拼事業(或更廣義的自我實踐)」及「婚與生」間的抉擇。

而絕大部分因為抉擇而產生的結果,我們也都看到了:

根據台灣近20年來勞動參與率資料顯示,25至29歲間女性勞參率最高,2019年甚至達到90%的高入職比例。加上無需服兵役,在此階段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甚至比男性更高。

然而,到了30歲,女性勞參率則逐步下降。面臨結婚、生育、長輩照顧需求漸長,女性勞參率在10年之內降幅接近20個百分點,甚至在35歲以後女性勞參率方面,遠低於日、韓等先進亞洲國家。

因此,當我們討論「低生育率」時,它不該只是「怎麼樣妳才願意生」這樣粗暴且單薄的問句,而是「我們如何創造一個女性能夠在成為母親的同時,依然可以保有自我的友善環境」的問題。

在這當中,政府、企業、家庭、社會都是其中的參與者,每個環節都將影響一名女性如何「抉擇」她的人生。

成為母親,不就是要我讓渡自由的空間嗎?

勞基法保障女性在懷孕期間不得在夜間加班、可申請調換工作崗位、請產假時不得解雇與差別待遇。

然而實際執法者是「人」,在男性領導者仍佔逾80%的現況下,我們難以預料,實際職場、家庭及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給予女性全然公平(equity)的發展環境。

根據台灣兒童福利聯盟針對25至45歲未生育男女的「生育意願」調查,發現有38.6%的男性無生育計劃,不想生的女性則高達46.4%。

其中,絕大部分男性「不想生孩子的原因」皆為外部因素,包括「整體社會環境不佳」、「無法給孩子理想生活狀態」、「經濟不允許」、「沒有婚生對象」;而女性不生孩子的理由則多為「不想現有的自由受到影響(55.2%)」、「無法給孩子理想生活狀態(53.7%)」及「整體社會環境不佳(50.2%)」。

另一方面,從內政部衛生局於2022所進行的「台閩地區婚育調查」中也可發現,已婚但未生育者中,有超過50%仍沒有生孩子的計劃,其中58%受困於經濟因素。

進一步調查則發現,男性當中有高達六成對於「沒有房子」與「無法支應養育小孩的開支」感到焦慮;而過半數的女性則最重視能否提升或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以及自由的空間。

由上述問卷結果及實際狀況可知,許多職場女性在生育之後多半得面臨「同樣的24小時卻得承擔更多樣性的工作與責任」,在既有工作無法更彈性的調整與因應的情況下,女性同時負擔產後的生理變化,以及大部分育兒及照護的壓力。

在現實上,「自由受到限縮」幾乎無可避免。這顯示了當今的職場及家庭環境,仍難以為生育後的職場女性提供更具彈性、包容性的條件,以致女性更容易浮現:「若我無法達到產前的產出及水準,亦無法全然承擔社會對於一名母親的要求,那麽我就是個不夠完美的女性、不夠完美的母親」這樣的想法及迷思。

由此可見,「法」與「政策」無法解決的是女性對於自我消逝的恐懼。

婚生對於女性而言,某種程度上仍意味著自由的讓渡;長年以來母職意義的被忽視,也使「全職媽媽」受到社會與家庭嚴厲的檢視。功籌不計、卻仍要展現寬容及無私,後續回歸職場更會受到忽視與阻礙,女性掐指一算,生孩子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一位女性,她要考慮生育,不但要能自給自足、經濟獨立,並要同時擔任完美的母親。兩相夾擊之下,絕大部分的女性,特別是職場女性都同時陷入所謂的「芭比困境」,在各方各面都被要求完美,但卻好像永遠都做不到⋯⋯

在這些前提之下,社會應該停止認為「母愛能解決一切」;真正愛孩子並渴望婚生的女性,也不應再抱持著「咬緊牙關承擔自己決定」的心情。

女性在「生與不生」議題上應該有更多的選擇與想像,也應該得到更多企業、社會與家庭的支持,共同關注除了外部因素(包括政策、法規、硬體)以外的內部成本,將更大的空間與全新的邏輯開展出來。

打破角色定義,將雙親視為一體

如今我們應該討論的是,一位職場女性如何能夠從職場、家庭、社會方面獲得足夠的支持,使其跨越生理及社會的不平等,而能在人生的發展與選擇上,不用為了「生育」而擔憂、不用獨自承擔衍生的風險。

以此為基礎,我們也能看見政策與法規持續迭代。許多企業開始重視彈性工時、規劃育兒設施及福利,並鼓勵男性同仁申請陪產及育嬰假,給予懷孕女性在工作上更大的同理與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深知現況遠遠不足。當現代社會中的女性真正擁有了「婚生」的選擇,我們需要確保這個選擇背後不存在但書,而能讓女性看得見每一條路的背後,皆存在多元的可能性,且沒有任何一條路走向限縮。

當一名女性選擇「我要生」,她可以感到支持、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開展,也明白即便每一種選擇都有風險及挑戰,但不至於是一場以終生為抵押品的賭注;當一名女性選擇了「我不生」,並非出自於恐懼的驅使、權衡後的放棄,而是相當公平地,因為選擇而備受祝福。

無論哪一種選擇,在婚姻關係中的雙方可以意識到彼此需要投注的資源,以及可以共同創造出的結果。家內的多元、公平、共融(DEI)同樣地需要受到重視,它應該是一切的起點。

當女性在兩人共組的家庭裡考慮婚生,她能更專注於「意願」而非「義務」,而伴侶亦可以感受到在自己在過程中所能施展的力量。透明溝通、共享情緒、感知彼此的困難、容納不同性別之間因差異而需要互助或傾訴之處⋯⋯這一切皆可以是一種家內DEI的展現。

在日劇《月薪嬌妻》裡頭有一段對話是這樣的:

平匡:「關於孩子的事,我會盡全力協助你的,有什麼需要請儘管告訴我!」

實栗:「不對。什麼叫協助我?」

平匡:「咦?就是幫妳的忙⋯⋯」

實栗:「這是幫忙嗎?我們不是都要一起成為父母嗎?我也是第一次懷孕,什麼都不是很懂也感到非常不安。但我卻得自己學習,然後負責對你下指令嗎?一起學習、一起成為父母,夫妻不就應該如此嗎?」

反之,男性亦然。日劇《月薪嬌妻》中,當平匡的父親聽聞實栗懷孕的消息,與兒子展開了這麼一場對話:

平匡父:「家人變多,代表責任也會變重,身為家裡的頂樑大柱,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

平匡:「我當然會負責任,但是『頂梁大柱』這說法會不會太過時了?我們家現在住的是鋼筋水泥建的公寓,不需要所謂的頂樑大柱。」

解構家庭,它不再需要女性「犧牲」,也不再需要男性作為「頂樑大柱」。

以「家庭」為單位,重組與安放,伴侶更像人生合夥人,是要攜手渡一生的合作夥伴,夥伴之間沒有誰放棄得多、誰配合得少,而是在兩相權衡之中,「我為讓你保有自己而更加努力」的心,以及「誰的犧牲都不是應該」的共識。

第一步,讓我們先從「家」的改革開始,讓安全的網從最親密的人開始延伸,我們期許總有一天,這個世界能因為共融,而為女性創造更多元的劇本,以及成為「父親」與「母親」的更多可能性。

低薪 公幼 少子化 幼兒園 幼教 懷孕 托嬰 生育 育兒津貼 育嬰假

延伸閱讀

從娃娃看見自己!唐氏症、亞太裔等多元芭比打破單一框架 擁抱每一個獨特的你

父親缺席影響孩子一生!寫給成為爸爸的你:練習照顧孩子 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

約會地點讓你絞盡腦汁嗎?給不知道約會行程的你 100個英文字母約會提案!

30歲的職場焦慮:可以裸辭嗎?月薪多少才正常?一定要當到主管嗎?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