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立法院全武行!宣讀法案吵吵鬧鬧 藍委也送醫

攻占主席台被推下!沈伯洋「頭部重摔倒地」畫面曝光 救護車緊急送醫

30歲的職場焦慮:可以裸辭嗎?月薪多少才正常?一定要當到主管嗎?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你也有年齡焦慮嗎?擔心年齡大了的自己不再被人喜歡、求職路上也不再順遂?這次讓我們一起看見焦慮背後的迷思,豁然面對年齡增長後的人生吧!

「三十歲,挑逗且充滿生機。Thirty, flirty and thriving.」這是電影《13 Going on 30》對30歲下的註解。

電影講述13歲的女孩Jenna一直充滿對大人世界的憧憬,期待著快點長大,熱愛時尚產業的她,想像著自己成為事業有成、風情萬種的30歲。

然而在實際體驗過30歲的生活後,她才發現在骨感的現實中,那個被社會期待豢養出的關於30歲的想像,十分空泛也不有趣。

如今距離電影上映近20年,當年演出幼年Jenna的演員也早已走到30歲那一步。

時間過得好快,回望過去,你我小時候,可能都經歷過那種為了考試、人際而煩惱的時期。

那時候的煩惱小小的,但對彼時的你我來說卻尚不可負荷,於是我們渴望跳過青春期的混亂、期待長大進入成年期,想像著那時生活才真正開始。

然而當有天我們終於到了那裡,你卻又覺得比起期待一個新篇章的開啟,更多的是對生命某個重要部分即將結束的惆悵,於是很多人都陷入了對30歲感到焦慮的狀態。

從數據看30歲職場焦慮

事實上你不是孤單的,讓我們看看一些數據,讓你知道其實許多人正更你共享著同樣的「30焦慮」。

根據慈善機構Relate於2022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25至39歲人中有77%的比例感到步入人生不同階段的壓力。

更早些時候職場社群平台LinkedIn也在2017年發表了一項全球性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5%年齡介於25-33歲間的青年人,正經歷著「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30歲前後,因為事業、財務及人際關係,而經歷不安及自我懷疑的時期。

然而你有想過這些數字為何得以牽動如此強大的情緒、我們對這些數字的背後又是由何而來嗎?30歲又是如何成為焦慮一代的里程碑?在面對30歲的職場焦慮時,我們又該怎麼克服呢?

不妨,讓我們聚焦在職場上,點出那些沉重的、窒息的,你我都可能背負的關於30歲的職場焦慮有哪些?

30歲還可以裸辭嗎?

有一種普遍的社會敘事認為,二十代有無盡探索、冒險、享樂的本錢,也能竭盡所能地弄清自身的愛好,但在這一代結束前,我們必須磨平對生活探索的好奇、抹去一切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

一旦踏入30歲,關於你必須「穩定」的預期紛杳而至,但假設30代的我們,在這時發覺自身所好,想去嘗試的話,那我們還有裸辭的權利嗎?

擁有「婚紗女王」美譽的華裔設計師Vera Wang在40歲時才轉職,從她的轉職故事也許你能看見堅持、創新,逆境中成功的勇氣。

在創立自己的婚紗品牌Vera Wang之前,Vera Wang曾是Vogue的時尚編輯,但她卻毅然決然地在加入Vogue的第16年,因為意識到編輯的工作已並非心之所向,而選擇裸辭資深時尚編輯的職位,轉而追求設計衣服的夢想。

她在中年時才決定轉行成一名時裝設計師,彼時的她沒有正式的設計學位,更沒有任何服裝設計的經驗,然而她依舊靠著個人的審美和對細節的在意,以及精湛的工藝,一躍成為一眾明星搶著購入的婚禮,也開始讓她的品牌Vera Wang展露頭角。

經歷裸辭再轉職的Vera Wang得到了這樣的啟發:「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內的熱情正在消退,那就是嘗試一些新事物的時候了。不要害怕改變,害怕尋找新的靈感和刺激。」

延續她的想法,當心底出現想追求的事物時,你也可以試著用未來5年、10年後的角度,向自己約定一個讓自己在30歲後依然能勇敢嘗試的時限,並立好停損點,接著勇敢踏出,畢竟沒有嘗試過的話,你可能永遠留下「What if」的念想。

在30歲裸辭、跳脫原先穩定的環境去追求一個你也無法清楚的未來,肯定不容易,身處轉換跑道之際的你,可能也會覺得這一段嘗試的時期好長,你看不到未來在哪,會自我懷疑 30歲時還能試錯嗎?

但在挺過這一段勇敢嘗試的時間後,你會發現在漫漫人生中,你停下腳步的這段日子,其實不如你想像中的漫長,但你卻有可能因此成為,讓你離理想中30歲的模樣更接近的一大助力。

記得,當生活向我們招手時,我們永遠都有回應它的權利!

30歲就一定要當到主管嗎?

「三十而立」這句孔子對三十歲時的評價,被寫進課本裡、刻進腦海裡,成為社會潛藏著、被奉行的圭臬。

而他口中的「立」,其中之一「立業」,更是直指30歲的人們應該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放在現代的脈絡下,也許理想中的職涯進程是20初頭進公司,在公司、職場打轉、學習;30歲前升主管,即便不是大主管,至少也要是小部門的主管。

但假設你所追求的不是事業有成的生活呢?

Netflix《雙軌人生》展示的正是不同選擇,所引導出的不同結果。

劇情描述女主角是一位對動畫製作有著極大熱忱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前夕,因為懷疑自己懷孕因此選擇驗孕,從此人生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為了孩子放棄夢想,回到家鄉的她、另一個則是沒有懷孕,來到洛杉磯逐夢的她。

觀影時你會發現,你很難斷言哪一種選擇最好,這時我們可以參考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使用的奧德賽計畫,規劃出屬於你的「雙軌人生」。

執行奧德賽計畫時,你需要透過以下模板試想出3個版本、時長5年的人生計劃,3個版本分別為:

1. A(As usual)計畫:目前想做的事

2. B(Breakthrough)計畫:萬一A計畫生變你會做的事

3. C(Creative & Carefree)計畫:忽略現實限制你會想過的生活

計畫書寫方式則如下:

1. 按照各版本設定,書寫每年計畫

2. 評估該計畫在資源(握有的資源是否可幫助計畫執行?)、喜歡(是否喜歡這計畫下的生活?)、信心(對達成該版本生活是否有信心?)、一致的(計畫和自身人生觀、工作觀是否一致?)程度

3. 評估計畫可能面臨的問題

4. 為計畫命名

就像小時候想像著大人模樣可以如何可能的你,現在也著手構建、試想怎麼樣的人生才是你想要的吧!

30歲月薪多少才正常

當年近30歲時,也許你會發現突然間,周圍的人開始有買房、買車的規劃,因此開始談論抵押貸款,進一步會延伸的就是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每月薪水應該多少的話題,無形中形成了所謂30歲月薪應該多少的標準。

然而正如前述奧德賽計畫的討論,你所規劃、期待的不同人生,對應的收入標準會有所不同,因此沒有一個通體適用的準則,告訴你30歲的月薪應該要多少才正常,所謂的正常也許根本不存在,端看你所企盼的人生長怎樣。

又假設我們以另一個角度——「幸福感」出發討論,那麼你也可以思考是什麼讓你感到幸福,試著重塑你的幸福感來源,列舉出那個讓你感到幸福的事物是什麼,是令人稱羨的收入、穩定的關係、還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

然後以以終為始的思維思考要讓滿足這些幸福的情況,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接著才回頭訂立屬於自己的月薪標準。

致步入30的你,即使此刻感到焦慮,也記得輕聲地告訴自己這份焦慮很正常,但我們有選擇,可以勇敢直面它、承接它,勾勒出自己期待的模樣,要知道,那些因年齡而長出的智慧、歷練都不是假的。

致尚未步入30的你,即便還沒走到那個會讓你有點焦慮的年紀了,不妨都讓我們在各個年齡,努力的看見自身優勢,創造自己的價值,豁然開朗的面對享受不同階段,人生的不同風景。

求職 焦慮 職場

延伸閱讀

約會地點讓你絞盡腦汁嗎?給不知道約會行程的你 100個英文字母約會提案!

父親缺席影響孩子一生!寫給成為爸爸的你:練習照顧孩子 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

從娃娃看見自己!唐氏症、亞太裔等多元芭比打破單一框架 擁抱每一個獨特的你

你的企業有職場心裡安全感嗎?團隊如何良好互動?教你用「職場關係互動光譜」自我檢測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