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大谷翔平5支1 主題日P圖幫他多了妻女
蔡阿嘎「地雷店家」遭炎上 他推薦改看「這美食家YouTuber」 網推爆:有說服力!
同台畫面曝光!朱學恒義正辭嚴「痛批性騷」 鍾沛君強忍淚水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台灣人拜什麼? 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台灣的廟宇風景,除了雕梁畫棟的建築形式外,你總會看到手裡持香的人,凝神專注在祈願;或在每個月的特定日子,你也會看到有人家把桌子搬到戶外,桌上擺滿各式的食物供品,一旁金爐燒著金紙。這些屬於台灣民間信仰的日常,你是否好奇,為什麼要拜拜?台灣人在拜什麼?
人與森林共好 種樹夢想家宋文生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宋文生,早年放棄公職,跟著耆老在山林間,種植台灣原生種樹木。40年來他專心做一件事——種樹,守護傳統獵場,也守護山林。他與家族無私、慷慨的動人故事,啟發我們關心身處的環境,讓我們相信,動手綠化枯荒之地,也能感動天地。
老樹情緣 聽樹的故事
「我在,樹就在了。」鄰里社區、鄉間或校園,常見健壯的老樹與人們四季相伴。它守著土地,見證環境變遷,宛如一本地方志,但你可曾探詢過這老樹的身世?現在就拉張凳子,坐在樹下聆聽它與在地的故事。
樹,島嶼的說書人 人樹之間
「各位先生、女士,本航班即將降落桃園國際機場,目前地面溫度是舒爽的攝氏24度,正好是春暖花開的春季,台灣各城市的行道樹部分正在換新裝,以不同的色彩妝點城市的路徑,觀光之餘,建議可留意他們的春夏新款。同時請留意您隨身行李,我們準備去一探台灣樹的故事,希望這趟台灣樹之旅,能豐富您對台灣樹木的視野,更認識台灣的多姿多采。」
與大海同一心跳 島嶼韌性與國際參與
從外太空俯瞰地球,超過七成的湛藍海水包覆著地表,無怪乎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曾說,與其稱地球為「地球」(Earth),不如稱為「海球」(Ocean)。
天災啟示錄 颱風與地震的台灣經驗
「納莉颱風淹水高度↑540公分。」台北捷運西門站牆面斗大文字與標線,提醒我們颱風「搞破壞」,捷運基礎設施癱瘓三個月才恢復;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土石流,高雄小林村滅村、全台有近700人罹難;1996年「西北颱」賀伯颱風,逾50人死亡、中南部海水倒灌、阿里山公路路基沖毀;1999年921強震震毀房屋,逾2,400人死亡。 這是台灣近30年損傷最重的天然災害。每年,台灣受到數個颱風與地震威脅,人民經過長年「演練」,從中獲得「天災啟示錄」,學習與天災共處。多颱風地震而「久病成良醫」,使得台灣的防災經驗得以做為國際借鏡。
餐桌上的保種運動 打造糧食的「挪亞方舟」
電影《明天過後》描述全球暖化導致氣候異常,大西洋的洋流變化引發各種災難,地球進入冰原期。當時的電影情節曾遭質疑會否發生,如今科學界觀察認為可能成真。但不待浩劫降臨,地球日漸升溫,已危及糧食作物生長,全球各國紛紛成立種原庫,保衛餐桌食材。台灣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就蒐羅台灣原生種的稻米、小米、雜糧作物等種原,還選育溫帶果樹品種並成功種植於平地,未來可望成為溫帶果樹最南端的種原保存基地;位於台南善化、全球蔬菜的「挪亞方舟」——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則保存最多樣的蔬菜種原,讓台灣成為抗逆境糧食的「護種神山」。
邁向韌性城市之路 與洪水共生之道
曾經,荷蘭人驕傲地說:「上帝造人,荷蘭人造陸。」但進入21世紀,荷蘭政府決定「還地於河」,要把幾世紀以來,被農田、人們居地佔領的洪氾平原還給河流,恢復原來滯洪、蓄洪的功能。
數據防災做前鋒 學習與災共存
甫翻過去的2022,是不平靜的一年。氣候變遷讓極端天候出現更加頻繁,各大洲均傳出災情。伊恩颶風席捲美國與巴西,造成逾1,000億美金的損失;夏季熱浪侵襲歐洲,引發野火乾旱;巴基斯坦更遭逢了世紀洪災,淹沒近八分之一的國土。今(2023)年年初,我們都為了土敘地震合十祈禱;更不用說早些年,南亞海嘯、日本東北311地震,想必你我都經歷了那分震驚與無能為力。是呀!人們從來無力抵擋老天爺的意志。 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命運也是繫連在一起,上帝之指在何時、會指向何處,無人能知,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減災避災,學習敬天,與災共存。
建築舊料的奇幻之旅 永續.循環.建材銀行
上個世紀中,德國化學家與環境倡議者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和美國建築師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師法大自然的循環過程,提出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永續思維,昭示一種讓廢棄物成為養分,再導向可再利用的迴圈途徑。這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思維,在建築界激起反省與行動。
素得夠味 歡迎蒞臨素食大國!
「呷飽未?」台灣坊間一聲尋常的問候,就已傳神地表達出台灣人以食為天的精神。台灣人愛吃,無庸置疑,對於飲食的著墨與戮力,加上歷史文化的多元背景,使得台灣成為遠近馳名的美食大國,在百花齊放的飲食型態中,素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版塊之一。
來去迺夜市 濃情台灣流動的饗宴
台灣這座島嶼擁有超過300座夜市,攤開台灣地圖,三分之二以上的鄉鎮,起碼都有一座夜市,夜市的密度之高,反映出台灣人對美食文化的熱忱。 不只台灣人喜愛逛夜市,國際旅客也愛到台灣的夜市朝聖。用銅板價就能品嚐到炸地瓜球、臭豆腐、豆花、麵線與春捲等庶民小吃,趁著夏日涼風襲來,與親朋好友偕伴逛夜市,衣著輕鬆,踩著夾腳拖,享受亞洲式的摩肩擦踵,這是台灣四季無休的夜間嘉年華,也是台灣最樸實無華的常民生活圖像。
一杯飲品的講究 台灣手搖飲風靡世界
日前Google在首頁推出一款製作珍珠奶茶的互動遊戲,讓這杯來自台灣的飲品,受到國際注目,珍珠奶茶儼然成為世界共通語言。台灣的大街小巷,走幾步就有手搖飲店,每間都各具特色,讓飲料成了創意的凝聚。且看台灣的手搖飲是如何從這塊土地出發,走向全世界。
台灣限定.就是便利 另類經濟奇蹟──台灣便利超商
台灣便利商店總數超過1萬3,000家,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2021年調查,在台灣,每1,582人就擁有一家超商門市,僅次於全球冠軍南韓的1,200人。 便利商店提供的多元服務,不斷推陳出新,包羅萬象;美味食物,從街頭小吃到名店珍饈,應有盡有;人生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在此滿足,連老外都愛上台灣的超商。
甜的滋味 記憶中的「糖金歲月」——糖蔥
生命有兩種甜,一種是吃在嘴裡,一種是甜在心裡。過年、婚慶時吃糖,我們以「呷甜甜」的吉祥話祝福對方,正是因為糖的甜蜜滋味,象徵幸福與美好。 19世紀中期前,糖是稀缺性的珍貴食物,現在則是唾手可得物資。而台灣在17世紀就因生產糖而初登世界史舞台,日治時期更位居台灣出口貿易之首,並賺進大量外匯。現今,糖的來源多元,但拉糖工藝、百年糖廠,刻畫台灣曾有的「糖金歲月」。
二通物語.木都風情 慢漫走回「嘉」
「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清領時期台灣政經重心由南往中北部開墾的歷程,但你知道位處西部平原心臟地帶的嘉義,是比台南更早建起城柵,比高雄更早發展工業的城市嗎?
雙濱慢食光 品嚐阿美族大山大海的餐桌
鯨豚色的大海拍岸,依山而建、色彩明豔的原鄉部落,一處處面向大海的小教堂。比國外還要遙遠的雙濱,沒有什麼眾所皆知的熱門景點,卻有著難得的安靜、閑逸,吸引著旅人一次又一次地回來。
品味.宜蘭特調 與時光共舞的釀造滋味
起司、味噌、葡萄酒,這些經過時間醱酵蘊釀的美食,皆是餐桌上的日常料理,有「東方起司」之稱的豆腐乳、釀造醬油,則是東亞飲食脈絡中普遍的醱酵佐料。台灣東北方的宜蘭縣,釀造環境優良,早年家戶自製豆腐乳、醬油等,家傳至今依舊美味。 宜蘭縣境員山鄉二湖地區出產全台最高緯度的鳳梨,在雪山山脈山腳下,經過風雨滋潤、陽光照耀的鳳梨,添入豆腐乳製程,淬煉成為可口的鳳梨豆腐乳。台灣知名的二胡冶琴師李十三,則是回到家鄉跨界釀造。這些風土食材與時間舞出的好滋味,值得旅人用味蕾探索。
漫遊西拉雅 玩賞廢墟的華麗變身
隨著國際旅遊復甦,台灣也張開雙臂,迎接旅人來探索地方之美。這回,《光華》前進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探訪具永續概念的景點:舊軍事訓練場化身景觀綠建築;鄉村廢墟加上新意,成了有美感的大型遊戲場;荒廢檳榔園變身生態農場;還有偏鄉社區用漂流木打造提琴小鎮。看看他們如何讓廢墟逆襲,把閒置空間變得好看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