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準環境部長彭啟明 期待淨零承諾新氣象

第四波新內閣人事案,由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接任環境部長。記者余承翰/攝影
第四波新內閣人事案,由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接任環境部長。記者余承翰/攝影

在眾多評議中,內閣大黑馬無疑是環境部長人選彭啟明。

原任環境部長薛富盛壯志未酬,甚為可惜,然候任環境部長彭啟明出身氣象領域,是最接近氣候變遷政策的人選,涉獵多元身分,斜槓再斜槓,富有創意與執行力,故外界雖可能稍感陌生,卻仍屬可寄予希望之人選。尤其環境部初設(去年八月),在既有的環境事務外,氣候變遷法之通過是重中之重,諸多氣候政策尚待落實,例如,淨零目標如何確保實現?碳費可否達成減碳目標?均是橫亙在前的艱鉅挑戰。

正值世界地球日,謹提供以下數點意見,供新任彭部長及各界參考。

一、認真面對淨零困境,檢討現行政策,有效減碳、增匯

蔡總統雖曾表示「二○二四年以後就不關我的事」,就任期而言,或有所本,但就政策延續而言,則能否誠實面對,策勵精進,更有待後繼者圖強進取。台灣能源政策錯誤、亂象叢生的問題,雖非環境部直接造成,但環境部有責任以氣候視野,融貫在各項環境政策之內,重整內閣相關政策。例如,以核養綠公投結果以及非核政策應即務實調整,活化環境基本法的各項精神,使環境部成為氣候法治的奠基者,不僅預算得以用於有效減碳,執法也有更高標準可倚。

二、減碳與轉型雙軌並重,應力求公正有效

當前台灣各界對於碳費之徵收莫不投以關注,儘管根據「共同但有差別原則」,政府擬先向「用電大戶」收取碳費,但碳費之高低事關企業營運,政府應該「取之有道」,「道」就在於公平正義。直接碳排的最大宗台電繳得少,責任低,用電者是間接排放,責任重,就不符合這個「道」。而為了預防「漂綠」及綠色通膨攪亂社會人心,碳費的徵收也必須有「可得確定的預期」,必須及早確定、有序推行,以減碳實績為基礎,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三、大膽訂定減碳總量,政府齊心合作推動

政府已經公布淨零目標,但眾所周知我們離目標很遠。環境部責無旁貸,必須在高碳的能源結構下致力減碳,以免落隊。社會關注碳費固然可喜,但事實上碳費僅是諸多氣候政策的一環,碳交易、自然碳匯、減碳技術等環環相扣,必須以務實的態度加以因應,並且依法嚴加管考。比如,目前環境部設定的二○三○年減量廿五至廿八%,流於空洞,若無嚴謹的標準與執行力度,根本無法達成。各部會的本位以及被動,有賴積極溝通與數據論述,環境部應承擔承上啟下之責任,成為內閣的氣候政策軸心,而不是依附經濟需求而已。

四、氣候教育與法治應該得到重視

環境部的成立,承載了國人的深切期許。原本以防治、工程為主的環境業務,首當其衝,環境部人員本身的能力建構及橫向的部會溝通,是當前重要的事務。新任環境部長出身環境教育人員,曾取得認證,深刻體會環境教育之重要,應可大力推動中央及地方的氣候教育,連同氣候法治,建構淨零時代的新型公務能力。才不會再出現講到氣候人權,環境部無人涉及的窘境,也不會出現文化部認為環境教育不屬於文化事務這樣的矛盾。換言之,新政府必須有「氣候視野」,才能有「氣候企圖心」。推動「氣候目標」,環境部應該先「正己」才能「化人」,必須「盡己」才能「服人」。比如,環境部自己的「碳盤查」與「碳足跡」就不能忽略。

環境部長人選出現大黑馬,我們深刻期盼是真正的一匹好馬;好馬識途,台灣的有效減碳路徑與氣候願景,尚待新任部長博採眾議、堅定目標、厚植能力、貫徹執行,或仍可期於有成。

減碳 環境部

延伸閱讀

任期僅剩1個月!彭啟明出任環境部長 薛富盛:碳費時程不受520影響

彭啟明接環境部長 王醒之籲別讓台灣成化石燃料傾銷地

賴清德第四波內閣名單竄黑馬 聲量「他」最高

等不到現任環境部長來訪 謝國樑想拜會新任部長談四接

相關新聞

加強肺癌防治 才是賴「功德」

昨天讀聯合報頭版「空汙罹肺癌風險高於吸菸」及相關報導,心情又不免沉重了起來。

感謝擁有母親心腸的人們

洗衣店老闆的兒子要結婚了,幾乎不穿裙子的老闆娘,積極尋找合宜洋裝,我納悶地問:「有人規定主婚人一定要穿裙子嗎?」

把珍惜媽媽的心化為行動

媽媽過世後,每每回娘家,雖然爸爸還健在,他對子女的愛不少於媽媽,但沒「娘」的娘家,溫馨感總是少了很多,讓人悵然若失,心靈...

善用補助 讓公共運輸永續

四月一日電價調漲影響所及,公共運輸票價漲勢待發。近十八年未調漲的國道客運運價,五月三日交通部審議通過漲幅並公告實施。其中...

健保改革 別只是調整點值就好

在面對健保點值的同時,應該也要面對在台灣醫療體系下長年的弊病!

改政黨比例制 NCC除汙名

國家通傳會NCC爭議不斷,現任委員一片綠。近日立法院國民黨團提出NCC組織法第四條條文修正草案,將NCC委員依國會政黨席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