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蜘蛛人?71歲翁跳上自強號「攀車廂縫隙」 從樹林搭到板橋被抓了

他到日本發展以為可以光宗耀祖返台 卻是用「逃」的回來

照片提供:30節約男子
照片提供:30節約男子

從負債到存款百萬只花了2年半!30節約男子:理財不怕晚,只怕永遠都不做

30節約男子把自己的資產攤在陽光底下,大聊特聊,短短時間內就吸引了許多與他一樣不懂理財的小資族,但另一方面,「為什麼30歲了只有領到這個薪水?」、「你從日本回來還領這個薪水?」、「賺這麼少還敢PO出來」、「生活費只剩4000塊真可憐!」等嘲諷也不少,但30節約男子卻不會因此而自我懷疑。

「因為低薪,所以更要存錢」是30節約男子自我勉勵的口號,他的帳號不炫富,而是揭露自己的低薪、負債狀況,而短短不到三年,他從負債累累的月光族,到現在,不僅債清了,存款也已經破百萬,讓人不禁好奇他到底怎麼理財,去年出版了《30歲開始,理財不焦慮》,告訴大家,理財不怕晚,只怕永遠都不做。

到日本發展以為可以光宗耀祖返台,卻是用「逃」的回來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設計科系畢業的30節約男子,在大學時期為了能順利申請到日本交換學生,不愛念書的他拚了兩年擠進班排前五名、考日文檢定,後來終於申請上姊妹校日本女子美術大學。但當時自己是零存款到日本念書,獎學金也只夠付半年住宿費,生活費全靠自己打工賺來。

回台灣當完兵、進入職場後,內心仍對日本生活念念不忘,正好有個朋友想到日本留學,提議一起去,「那時候我大概26、27歲,想說趁30歲前再去日本闖闖看,就跟朋友借了一筆錢,到日本打工度假,只是沒想到,原本希望自己可以光宗耀祖的回台,最後卻是逃亡般的離開日本。」

為什麼這麼說呢?30節約男子自曝在日本打工度假兩年,戶頭依舊零存款,每個月的薪水付完學貸、還錢、孝親費,加上生活開銷幾乎月月打平,每月月光,卻還是心存「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樂觀態度,直到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面對公司裁員砍班,才決定回台灣,結果卻連防疫旅館的費用都付不出來,還得靠姊姊救援,這才讓30節約男子決定正視自己的財務狀況,「那年我已經29歲。」

回台決心砍掉重練,揮別負債累累的月光族

30節約男子透露自己原本是個一天不花錢就渾身不對勁的月光族,單親的他即使從國小就開始打零工,每天看著媽媽一個人辛苦賺錢,養育四個孩子,也還是沒有把錢的重要性放在心上。因為家裡經濟困頓,在家中對談錢很避諱,更因為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總是認為就算沒錢也還有姊姊做後盾,把借錢當作常態,負債的最高紀錄是55萬。

而在防疫旅館的兩週,注意到同年齡的朋友們一個個步步高升,對比自己年近30卻依舊負債累累,「人在內心脆弱的時候,看到別人功成名就的模樣,不免有了比較心態,但也是這個心態,成了讓我重新面對自己的一個契機,決定30歲要從零開始,把過去的東西都砍掉重練。」

由於不喜歡日本職場文化,回台灣後找工作果斷捨棄了曾在日本工作的經驗及語言技能,因此找工作並不是很順利,「我的職涯經歷非常難看,一下子當兵、一下子出國,連個穩定的專業資歷都沒有,所以我當時的想法是不論薪資高低,先有工作就好。」

斜槓上班族、IG網紅,存款從0到100萬只花15個月

後來30節約男子找到一份33K的設計工作,每月扣除掉債務、其他基本開銷,以及強迫自己月存5000元,可用的生活費只剩4000元,30歲還是能存到10萬,「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存款超過6位數,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

回顧三年前開創「30節約男子」IG帳號時,公開自己的經濟狀況,為的就是希望大家能督促他存錢、節約,才會取名叫「節約男子」。他說:「以前我花錢成癮,存錢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拔河,所以才需要被約束。」

因為還不會開源,只好先學會節流。30節約男子把自己的第一桶金目標設在10萬,而非常見的100萬,「目標設在100萬,假設每個月存1萬,要存9、10年才存得到100萬,光想就沒動力,所以我自己的做法是分成三等份,初期目標10萬、中期50萬、後期100萬,從小目標開始,起步不難,才會更願意開始,過程壓力較小、信心也較足。」

此外,前三個月每天記帳,找出自己花費最多的類別,從中省錢,「我跟家人同住,所以要分擔房貸及家庭開銷,每個月僅存4000塊的生活費多數都是伙食費,記帳後發現飲料、咖啡等幾乎天天一杯,累積下來往往就是生活費的全部,所以我後來的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買咖啡豆回家泡,省了不少。」

不過光靠省錢,能存下來的也很有限,30節約男子指出,「我回台的第一份工作,大約2年多才加薪1000多元,意識到設計這個行業的薪資天花板是有限的,必須要從節流到開源才行。」當時30節約男子白天是上班族,晚上斜槓經營自媒體,隨著粉絲越來越多,開始有廠商找上門、出書等,業外收入讓他在15個月內存到100萬。

負債不怕被笑,利用斷捨離鍛鍊心理肌肉

30節約男子把自己的資產攤在陽光底下,大聊特聊,短短時間內就吸引了許多與他一樣不懂理財的小資族,但另一方面,「為什麼30歲了只有領到這個薪水?」、「你從日本回來還領這個薪水?」、「賺這麼少還敢PO出來」、「生活費只剩4000塊真可憐!」等嘲諷也不少,但30節約男子卻不會因此而自我懷疑。

「我從日本回台灣時,理財的第一步,就是斷捨離,除了丟掉真實的物品之外,我也學會排除負面訊息。那些諷刺我的人,只看到我的某一個面向,就覺得我處於劣勢,而用比較高姿態的角度來批評,但他們並不了解實際的我,而我也不認識說那些話的人,所以我沒必要對陌生人的話多加琢磨,更不需要接受那些負面情緒。無形之中,我的心理肌肉也就變得越來越強壯。」

「知識就是力量」雖然老生常談,但用在30節約男子身上卻很貼切

現在人人都能是自媒體的時代,其工作性質自由,且收入沒有所謂的「天花板」,因此當網紅成了許多孩子嚮往的職業,認為念書不重要。30節約男子認為,「我必須說,自媒體這塊水很深,社群變化太快,要懂得觀察流量的動向,再來就是你真的要很喜歡,才有辦法做得長久。」

他同時認為,沒有任何一項工作是不需要學習的。「很多孩子看到那些網紅拍一些照片就有錢可以拿好像很輕鬆,但以我經營了快三年的經驗,前2年半也是一邊當上班族一邊經營的,真的不是只有拍拍照、寫寫文章而已,其實還結合非常多技巧,比方說文案技巧、行銷方式等等,這都是需要一些相關的知識背景,經營眉角很多,這些都需要靠學習。」

30節約男子提及自己以前不愛看書,上了大學以後才真正看完一本書,閱讀類型是根據自己當下的需求、興趣選擇,比方說大學喜歡日本文化,就會看日本文學小說;開始經營IG時,發現需要經營技巧、與粉絲溝通,就選看社群行銷跟文案撰寫技巧的書;開始理財,就接觸理財投資的書籍。他說:「現在網路上的資訊比較破碎,汲取到的知識也不夠完成,若能廣泛的閱讀不同類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

隨著自己的斜槓生活到現在全心投入自媒體,30節約男子有不少感悟,「我有很多粉絲是爸爸媽媽,養小孩的教育費、生活需用加一加,要存到錢難上加難,每個月基本上都是打平,使得很多人都是想要理財,卻不知道下一步怎麼前進,這真的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認為,生存在這個世代,想辦法開源很重要,只有一技之長已經不夠,年輕人想光靠一份薪水要存到足以生活的退休金真的很困難,非常建議開發其他專長,開啟第二收入來源,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才會更有優勢!」

延伸閱讀:

孩子離家出走、不想上學可以嗎?大學老師爸爸許恆嘉:「放手不放養」,取決於4個關鍵條件

14歲找到寫程式天賦,努力精進,20歲獲世界金牌》塗家和:學會了技能,就一輩子擁有

防空洞變教室!PISA調查:烏克蘭學生在校狀況,不遜於英美,「情緒韌性」是關鍵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薪水 理財 日本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念建中科學班到台大醫學系 洪偉哲:科學班教會我最多的事

學習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也沒有捷徑可言,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可能脫穎而出。進入建中科學班,洪偉哲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太多了,深刻感受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成績倒數到考上北醫牙醫系》余品萱學習逆襲的關鍵: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

余品萱高中時課業幾乎是放棄的狀態,成績倒數。選擇重考的她,以醫學系和牙醫系為目標,不惜重考兩年,因為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並願意為此努力,最終成功考上北醫牙醫系。

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家庭主婦不可怕 怕的是忘記「妳」是誰

知名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曾為陪伴孩子成長,從職場轉戰全職媽媽。歷經10年的身心靈磨練、前空巢期,和中年危機,在找回自己的路上,她從徬徨到自信,勇敢跨出舒適圈。

IG網紅瑪姬老師:即便做自己 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成為母親之後,辛苦照料家人,但,你照顧自己了嗎? 今年56歲、在Instagram上擁有逾32萬粉絲的「瑪姬老師」,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家庭主婦。她用行動證明,即便做自己,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