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窮到連四塊學費都繳不起…送子爺爺李茂盛:我相信人生要勇往直前 終究會成功

照片提供/茂盛醫院
照片提供/茂盛醫院

李茂盛在當住院醫師的日子過得很苦,月薪1500元,扣除房租,每個月只有1000過生活,餓肚子是家常便飯,但對比小時候,李茂盛直言:「這點苦我能忍。」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想生孩子卻遇到種種難關,彷彿有一堵牆,讓孩子進不來,而試管嬰兒的技術,讓這些未來爸媽們見到曙光。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深耕人工生殖技術40餘年,是國內試管權威,在1987年即帶領本土團隊誕生首例試管嬰兒,開業以來成功催生了3.5萬個寶寶,連海外近如中國、遠自非洲都有人來台找他「做人」,因此有著「送子爺爺」的美稱。

試管嬰兒目前已經愈來愈普遍,但70歲的李茂盛仍不斷精進、鑽研生殖技術,使得他至今仍穩坐懷孕率最高的寶座。「堅持,是為了看到更好的自己」、「要奮鬥,才有機會成功」是李茂盛的人生座右銘,近日更出自傳《世界的生命捕手:生殖醫學教父李茂盛的奮鬥人生》描述自己是如何突破逆境,將所有艱難都化作養分,成功翻轉人生。

窮到怕的童年,立志長大一定要當醫生

李茂盛出生於雲林縣口湖鄉的農家,父母生了三個女孩、八個男孩,但家裡窮到連溫飽都有問題,哥哥姊姊們不是沒辦法念書,就是讀完小學就要幫忙種田或去做工,最小的弟弟剛出生就送養,李茂盛是第七個兒子,原本在5歲時也差點給親戚領養,但他堅決不要,「白米再香,也比不過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溫暖。」

家裡1、2甲地全靠1頭牛耕作,要養10個孩子著實不易,李茂盛回憶當時的生活,除了過年前兩天有白飯可吃,剩餘日子餐餐都是吃番薯簽配鹹魚、鹹菜或鹹蚵,國中前從沒穿過鞋,每天光著腳上學;書包跟衣服都是米袋做成的;冬天只有冰冷的井水可以洗澡,晚上睡覺還得全家抱在一起取暖。

日子過得又窮又苦,「我還記得小學二年級,老師跟我催繳學費,一學期四元,回家跟爸爸要,爸爸卻說只能賣牛來繳,但當時那隻牛是我們全家的生財工具,賣掉了,這個家也要完了。沒錢繳學費的我,最後被老師擋在教室門外,只能隔著窗站著上課。」說到這,李茂盛語帶哽咽。

為了擺脫這樣的困境,李茂盛小學五年級就立志當醫生,還被當時的同學們訕笑。由於成績不錯,在老師與哥哥們的鼓勵,在小學畢業後,堅持繼續升學,接續考上嘉義中學、中山醫學大學,順利拿到當醫生的入場券。

 照片提供/茂盛醫院
<李茂盛老家大合照> 照片提供/茂盛醫院

為了回報兄弟恩,放棄去美國當醫生

高中跟哥哥在嘉義的住處偏遠又狹小,家徒四壁,強風一來整間屋子都可能被掀掉,所以每次颱風都能把他們搞得人仰馬翻。因為環境差,高中課業又繁重,李茂盛只好每天都在學校教室唸書唸到晚上九點熄燈,假日則到附近國小操場大聲背英文。

李茂盛能夠順利升學,哥哥們在學費及生活上給了很多幫助,考上醫學院時,六哥更為了賺錢讓他讀書,工作到氣喘發作身亡,是李茂盛心中永遠的痛。

大學畢業前,李茂盛面臨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在同時考取美國醫師執照及台灣醫師國家考試後,原本計畫前往美國當醫生,但感念自己能有今天,全仰賴兄長們的大力支持,且當初讀醫的目標就是為了改善家裡經濟,若遠赴美國,回台的機會想必不多,因此最後決定留在台灣,於中山醫院服務。

不斷自我挑戰,36歲成為全台第一個生殖醫學教授

在當住院醫師的日子也是過得很苦,月薪1500元,扣除房租,每個月只有1000過生活,餓肚子是家常便飯,但對比小時候,李茂盛直言:「這點苦我能忍。」結束住院醫師的訓練後,李茂盛不像其他同學開業賺錢,而是留在學校當教授、醫院開診,「因為我認為人生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因緣際會下,他到台大做師資培養,當起研究醫師,研究的是內分泌相關,開始寫論文。接著又到美國賓州大學做生殖醫學的研究,開啟了他生殖醫學之路的重要步伐,「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是在1978年出生,我把這作為我的目標,總有一天我也要成為台灣試管嬰兒之最。」

果然,事實證明,李茂盛的人生沒有巔峰,只有不斷的創造高峰。他在美國受訓完,又到英國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也是創造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的愛德華博士(Robert Edwards)一起做研究。精進試管技術後返台,帶領團隊憑著一間只有3坪,又位在廁所旁的小小實驗室,終於在1987年誕生了全台第一個由本土團隊獨立完成的試管寶寶(台北榮總的第一例是由國外團隊支援),連當時一起到美國受訓的台大及長庚團隊都還沒成功,眾人都很好奇李茂盛是怎麼在如此拮据的環境下,進行研究?想必這與他刻苦耐勞的精神有很大的關聯。

李茂盛在試管的領域做得非常投入,成就也非凡,年僅36歲就得到教育部的認可,成為台灣首位生殖醫學的教授,後又成立專做人工生殖的茂盛醫院,但縱使開業,李茂盛的研究仍不停歇,不惜斥資千萬在院內設立研究中心及動物實驗室,引進國外最新的科技,甚至結合近幾年最夯的AI,提升懷孕率。「我認為一個醫生不能安然現狀,應該要持續學習、精進。我常說每一個病人都是我的老師,每一個解決不了的難題,都驅使我回到研究室找答案,再來治療他,讓我在生殖醫學的領域日益進步、強壯。」這樣的精神,使李茂盛縱然已經70多歲,仍堅持天天看診,現在的目標更放遠國際,即將在越南設立分院,他說:「我希望立足台灣、跨向世界。讓我們生殖醫學的技術能夠服務台灣人民,也能服務國際友人,這是我現在的目標。」

太太做後盾才能無後顧之憂往前衝,犧牲親子時光在所不惜

李茂盛之所以能如此義無反顧地往前衝,最感謝的還是太太,他坦言,這個家全是太太一人支撐起來。年輕時候的他,每天工作時間很長,除了門診以外,還要做研究、教學、寫論文,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很少。兒子李俊逸同樣也是不孕症的名醫,從小因缺少父親的陪伴,也差點走偏。兒子對他說過:「我不要當像你一樣的爸爸,我要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李茂盛說:「這是個不得不的選擇,我來自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如果不努力,我的下一代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陪孩子的時間相對很少。」

李茂盛回憶,兒子曾因高中聯考成績太差而險些被他趕出家門,坦言對兒女的期望很高,認為自己這麼辛苦,努力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資源,兒子卻這麼不長進,很是失望。不過最後兒子仍當上婦產科醫師,女兒及女婿也在生殖醫學上耕耘,承襲李茂盛衣缽。或許對兒女來說,李茂盛是個常常缺席的爸爸,但相信他對家庭的付出,也都看在眼裡。

父母人窮心不窮,2身教影響深遠

李茂盛能夠有今天的成就,父母人窮心不窮的態度與身教有著很大的關鍵。

1.刻苦耐勞

一般家庭要養1個小孩都已經很辛苦,更何況是10個,父親給李茂盛最大的印象就是「刻苦耐勞」,從沒聽過父母喊過苦,遇到困難不畏縮,總是會想辦法解決、突破,李茂盛也是憑著這樣的精神,吃苦當吃補,他說:「我把所有阻礙當作老師,化作自己超越自己的力量。」

2.與人為善

李茂盛形容父親從來不與人為敵、不計較,都盡量說他人好話、樂於分享,即使家裡窮,也還會幫助比自己更窮的人。李茂盛也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認為自己有能力回饋社會,因此設立了基金會,每年發放獎助金,鼓勵年輕人寫論文、做研究。

延伸閱讀: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未打磨的鑽石》台南新化高中胡裕仁老師的主題式教學課程,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亮點

浪子變奶爸》大叔:陪孩子成長的這十年,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盼女兒長大後記得「最愛我的男人是爸爸」

媽媽安心,全家都幸福》爸爸不必勉強自己成為「超級奶爸」,若想為孩子做點什麼,首先要守護好妻子,讓她安心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中山醫學大學 人生 美國 試管嬰兒 醫師

延伸閱讀

蘇貞昌酸對手父母 擋地方家族進入國會 張智倫:蘇當閣揆 女兒當立委

成為媽媽後為什麼這麼孤單?不是不喜歡育兒生活,而是幾乎沒有社交生活,朋友都不見了

范范阿嬤患失智症 當街抽菸再度道歉「沒有藉口」

轉賣預售屋給子女 留意稅事

相關新聞

生在學霸世家 媽媽還是史丹佛教授 卻不愛讀書只想當明星》演員蜜兒:謝謝媽媽挺我追夢

在史丹佛任教多年,郭岱君直言,她看過太多「不快樂的學霸」了,即便女兒不擅長讀書,她也試著放下期待,並在學習放手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模樣,才是真正愛孩子。

北一女市長獎、柏克萊跳級畢業,學霸工程師Kelly:掌握4訣竅,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北一女數資班、柏克萊資工系、灣區軟體工程師、新銳網紅YouTuber…「確實常被人家說,我是人生勝利組,不過,我從小就超級認真的,很自律,會給自己目標,然後一直前進。」Kelly Tsai說。

大學重考、端盤洗碗 他從「魯蛇」變大學教授:若孩子找不到學習動機和目標 就讓他去做這些事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念國、高中時,在班上的成績倒數、大學重考、研究所考了10間,全部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做餐飲,直到26歲才找到學習的動機,下定決心重拾書本。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