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食藥署禁吃荔枝樁象 曾開全台首堂「吃蟲課」教授怒開砲:管太多

不必刻意安慰「你很好看」 當孩子不滿意外貌時父母應對4原則

青少年有時會不滿意自己的外表,心理師建議家長可以「4原則」應付這種情況。圖/Ingimage
青少年有時會不滿意自己的外表,心理師建議家長可以「4原則」應付這種情況。圖/Ingimage

大人不必強調長相不重要,也不必刻意說「你長得很好看」,青少年很清楚大人是在安慰他。他們是透過外界的反應來建構對自我的認知,父母稱讚100次孩子的外表,不如同儕的一句肯定。

不管對家長或孩子來說,青春期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孩子面臨身心發展的巨變,開始發展「自我認同」任務,我是誰、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些行為或轉變,令爸媽百思不得其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像是拍照必開美肌、套濾鏡,絕對不將素顏或未修圖的照片上傳到社群;看Youtube或是用APP,研究怎麼修眉毛和化妝更好看;臉上若冒出一顆痘痘或是頭髮被剪壞了,沮喪的像是天快塌了。

看在家長眼裡,不免擔心孩子是否過度關注外表?是不是有容貌焦慮的問題?

青少年「想像」有很多的觀眾,注視著自己

長年專注於青少年心理的資深諮商心理師黃心怡指出,12至15歲的青少年階段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徵—「想像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總覺得周遭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格外在乎外表。

有孩子因為臉上冒一顆痘痘,或是出門吹頭髮的角度不對,覺得被大家看到、很丟臉,因此不願出門。「這些成人看來很難理解的狀況,就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來看,的確有這樣的狀況。」

另外,黃心怡指出,若孩子較早開始、較常使用手機,接觸到大人的世界,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也會有「想像的觀眾」,開始很在乎自己的外貌。

一般來說,16歲以後,隨著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漸趨成熟,「想像的觀眾」的情況也會有所改善,「不會再以為自己的頭上有一盞聚光燈,自己是所有觀眾的焦點。」

青少年重視同儕,會取笑別人太黑或太胖

綜觀來看,青少年特別關注外貌、追求身材,受許多因素推助波瀾。包括:網紅經濟當道,漂亮網紅的外貌和身材相似;加上修圖、美肌APP盛行,社群照片看起來一個比一個好看。而青少年最重視同儕關係,若朋友都很重視外表,孩子自然也會受影響、在意顏值。

另外,黃心怡指出,「12到15歲年紀,崇拜偶像的比例也偏高。」青少年追星,會投射很多理想化的部分,「偶像的腿那麼直、身材勻稱,我怎麼那麼胖?」看著鏡中的自己,就覺得自己很糟。

通常,青少年都很在意被人取笑外表或取綽號,如太黑、太胖或太瘦。黃心怡指出,這個問題在青少年的次文化裡並不少見,「青少年階段有『排他性』,他們會排斥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的人;國中階段比高中明顯,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會更成熟一點。」

「在青少年的次文化裡,胖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因子,」黃心怡說,很容易被聯想懶散、自我控制力差,即使孩子什麼事也沒做,仍容易招來難聽綽號或批評。「這對正在發展自我認同的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傷的;被多人講或講久了,孩子漸漸會覺得自己很糟、很沒用。」她建議,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從飲食或代謝問題去做身材管理。

愛美到什麼樣的程度要留意?

愛美是人的天性,當孩子關注外表達何種程度或情況,父母需要特別留心呢?

黃心怡指出,若愛美已造成生活的困擾,或是伴隨一些強迫性,大人可能就要關心。例如:穿好制服、準備上學,照鏡子後覺得自己看起來怪怪的,因此不肯上學。或是會不斷尋求別人對自己外表的回饋或肯定,就算別人給予正面的意見,仍不滿意、持續追問。

曾有個案問黃心怡「會不會覺得我的頭的比例很奇怪?」即使她說一點也不會,他還是覺得自己的頭很奇怪。每天上學搭捷運時會用車廂裡的桿子測量身高,看看自己有沒有長高,只要別人看他一眼,就覺得對方一定是認為他的頭的比例奇怪。

黃心怡指出,容貌焦慮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無法停止思考自己外貌的缺陷、對身體的認知扭曲,例如:明明很瘦,卻自覺手臂很粗。

黃心怡認為,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感到很不安或出現焦慮,很可能是在學校有其他狀況,如:人際關係受挫、被邊緣化、學習狀況不是很好,總總問題加起來變成容貌焦慮。

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以這樣做

孩子關注外貌,是青少年探索自我、「我成為我自己」過程的一部分。黃心怡建議爸媽無需太緊張,掌握4個大原則,正面看待孩子愛美的心:

1.不要批評孩子的審美觀

很多爸媽會「看不下去」青少年的穿著打扮,尤其青少年追求流行,有些造型很奇特。黃心怡建議,爸媽儘量不要批評孩子的穿著,「聽在孩子耳裡,會覺得你評價的是他這個人,評價他的審美觀不好、品味也不好。」

最終,孩子會慢慢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大人不要強加自己的審美觀在孩子身上,放輕鬆、「會心一笑」即可,不必和孩子爭執誰的品味比較好、哪件衣服才好看。

有一陣子受韓國女星影響,青少女會以瀏海捲著髮捲的造型出門,很多爸媽覺得很礙眼。黃心怡說:「大人只要忍住、不批評,最終這些都會過去的。」「青少年很怕麻煩,只要這件事本身是麻煩的,他們的持續度就不會很高。」

2.和孩子約定大原則

若孩子的穿著打扮或髮型,如:穿短版的露肚裝,超出父母能接受的範圍,可以和孩子討論,「怎樣範圍內的打扮,他可以自由選擇;哪些情況,爸媽會覺得不太恰當。」溝通時,可以說「引來路上怪叔叔窺視,有點不划算,落單時也許套個襯衫穿搭也不錯」,而不是批評「你穿這樣,人家會以為你做什麼工作的」,這樣比較像是在評價孩子。

有些爸媽很受不了孩子花太多時間在弄頭髮、化妝上,可以和孩子約定、討論出一個共識,例如:上學前捲頭髮,最多只能花30分鐘,或是爸媽的底限是不能因此遲到。

3.不必刻意說「你很好看」

孩子自覺長得醜或不好看,大人不必強調長相不重要,也不必刻意說「你長得很好看」。黃心怡說:「青少年不會相信的,他知道你在安慰他;或是看穿大人就是想要他專心念書,別想有的沒的;或是覺得你一點都不了解他的痛苦。」

若孩子整天把「我好醜」掛在嘴邊,爸媽可以回應他「還是我們可以找其他比較客觀的人,問問看你很醜嗎?」

有人以為,只要爸媽肯定孩子很棒、長得好看,孩子就會有自信。黃心怡指出,這樣的做法對6歲左右的孩子,的確有正面的影響,但這招對青少年行不通。

「青少年的自信,不是父母給的。」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來自於,和周圍人的互動,別人的反應會逐漸形塑他認識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例如:父母說孩子很聰明,但他考試成績很爛、同學笑他笨,他就不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

「不是你跟孩子說『你在媽媽心裡面是最漂亮(最帥)的』,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好看。」黃心怡指出,孩子是透過外界的反應來認知自己的,像是出門常被男生行注目禮,這比大人說100次「妳很好看」更有效果。

她建議,父母不要做無用之功,安慰孩子「你長得很好看」,不僅無法增進他對外貌的信心,還可能引起他的反感,覺得大人好煩、說假話。

4.對孩子要有信心

有些青少女的家長,不喜歡女兒花太多心力在外表上,最好乖乖念書就好。黃心怡分析,有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沒有性別意識,不希望女兒打扮得太性感,最理想的樣子是像個鄰家女孩般素淨。

她認為,其實父母對自己和孩子要有多一點信心,「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以前,你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陪伴成長,那麼在青春期階段,對孩子應該是要多一點的信任,而不是控制。」而且,這段時間大人的控制和管理不一定有效。

「如果你們的家庭關係很安全,孩子有安全感、知道你不會評價他,親子之間很多事情都可以討論,像是他喜歡哪一種類型的異性、和異性相處得如何等,」黃心怡說。

延伸閱讀:

一路以來都是學霸的孩子,到了大學全英文學習卻沒達標;親職作家曝:全球化的時代,全英學習是必備的潮流

當孩子說:「我討厭英文,想把課本燒掉!」心理師:說教只會讓孩子無話可說,他最需要的是「好好聽他說」

超女力 正能量 — 2023 臺灣女孩日線上主題影展熱烈開展!串聯全台兒少與民眾免費觀影!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國中生 焦慮 父母 青春 頭髮 高中生

相關新聞

生在學霸世家 媽媽還是史丹佛教授 卻不愛讀書只想當明星》演員蜜兒:謝謝媽媽挺我追夢

在史丹佛任教多年,郭岱君直言,她看過太多「不快樂的學霸」了,即便女兒不擅長讀書,她也試著放下期待,並在學習放手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模樣,才是真正愛孩子。

北一女市長獎、柏克萊跳級畢業,學霸工程師Kelly:掌握4訣竅,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北一女數資班、柏克萊資工系、灣區軟體工程師、新銳網紅YouTuber…「確實常被人家說,我是人生勝利組,不過,我從小就超級認真的,很自律,會給自己目標,然後一直前進。」Kelly Tsai說。

大學重考、端盤洗碗 他從「魯蛇」變大學教授:若孩子找不到學習動機和目標 就讓他去做這些事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念國、高中時,在班上的成績倒數、大學重考、研究所考了10間,全部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做餐飲,直到26歲才找到學習的動機,下定決心重拾書本。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