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蘋果M4版iPad Pro、iPad Air 6新舊價格比一比!最貴漲6500元 這款便宜1500元

阿根廷超過10人抗議!總統新政大砍福利「休克療法」引民怨

520前再掀特赦議題…扁第38次延長保外就醫 「4不原則」紅線踩成紅毯

好讀周報/曾經的公廁大國 美國如今每10萬人只剩8座可用

缺乏公廁可上,讓很多美國人內急時只好就地解決。圖為德國的禁止隨地便溺告示。歐新社
缺乏公廁可上,讓很多美國人內急時只好就地解決。圖為德國的禁止隨地便溺告示。歐新社

文/編譯陳曉慈

英國衛浴業者「QS Supplies」2021年公廁指數顯示,平均每10萬個美國人只有8座公廁可用;紐約的廁所更少,平均每10萬人僅4座公廁。反觀其他國家,冰島每10萬人有56座公廁,是全球第一,台灣每10萬人有11座,和日本、香港相同。美國公廁數量為什麼那麼少?

●18世紀 戶外處處是公廁

美國其實曾廣設公廁。美國國家獨立歷史公園博物館館長米勒(Debbie Miller)表示,18世紀,室內廁所還沒出現時,美國戶外處處都有公用茅廁,費城一座露天馬桶甚至設在美國獨立紀念館後面的花園裡。米勒說:「當時附近的人都跟華盛頓總統共同馬桶」。

●90年代 公廁曾達200萬間

1900年代初期,美國「禁酒運動」達到高峰,政府擔心禁酒讓酒吧關閉導致外出的人沒廁所可用,一度廣設公廁。美國公共事業振興署及土木工程管理署接著接管全美公廁設施,在公園、公共用地、郊外等地區增設逾200萬間公用洗手間。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市區多數公廁是由城市運營的付費廁所,遊客支付象徵性的費用,通常是幾美分,協助清潔維護。1970年,美國有5萬多間投幣式公共廁所。

60年代時,美國市區多數是由城市運營的付費廁所。圖為曼哈頓中央公園1965年的公共洗手間。(圖/紐約時報)
60年代時,美國市區多數是由城市運營的付費廁所。圖為曼哈頓中央公園1965年的公共洗手間。(圖/紐約時報)

●預算緊 沒錢維修遭棄置

但從1970年代情況開始改變。美國地方政府預算吃緊,需要經費維護的各地公廁開始遭棄置關閉;同時,社運人士發起抗議,認為「小便斗免費但廁間收費」的公廁設施帶有性別及階級歧視,一些公廁也逐漸成為吸毒和性交易場所,引發附近街坊抗議,這些因素讓公廁開始消失,民眾改去咖啡廳、博物館、圖書館及百貨公司上廁所,加油站、麥當勞、星巴克等私營場所的廁所開始取代政府興建的公廁,但這些私營廁所有個問題:它們只在營業時開放。

●911之後 基於安全紛關閉

2001年的911恐怖攻擊成為壓垮公廁的最後一根稻草,出於安全理由,美國各地公廁紛紛關閉。新冠疫情嚴重時期,城市採防疫封鎖,市區僅剩的公廁被上鎖,讓公廁更少。

缺乏公廁可上,很多美國人內急時只好就地解決,若倒楣被警察抓到,可能留下隨地便溺這項不名譽前科。

以紐約市為例,市府在2017年才將隨地便溺從刑事輕罪改為民事處罰,可用罰款或社區服務解決。路透報導,在此之前,隨地便溺雖是輕罪,但被抓到會留下犯罪紀錄,還必須在刑事法庭出庭,犯人的指紋檔案等資料會自動傳給海關等聯邦執法當局。2016年隨地便溺除罪化前一年,紐約有18000人因這項罪名當場被捕或必須出庭。

英國衛浴業者「QS Supplies」2021年公廁指數顯示,平均每10萬個美國人只有8座公廁可用;紐約的廁所更少,平均每10萬人僅4座公廁。(圖/歐新社)
英國衛浴業者「QS Supplies」2021年公廁指數顯示,平均每10萬個美國人只有8座公廁可用;紐約的廁所更少,平均每10萬人僅4座公廁。(圖/歐新社)

公廁 好讀周報 美國

延伸閱讀

全美五分之一家庭買槍自衛 槍枝暴力更刺激買氣

瘋狂的五一連假!黃山公廁擠滿遊客在此過夜

巴西醫師創新療法 癌症末期患者完全緩解

NBA/差2票全票通過 班切羅奪新人王成魔術第3人

相關新聞

生在學霸世家 媽媽還是史丹佛教授 卻不愛讀書只想當明星》演員蜜兒:謝謝媽媽挺我追夢

在史丹佛任教多年,郭岱君直言,她看過太多「不快樂的學霸」了,即便女兒不擅長讀書,她也試著放下期待,並在學習放手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模樣,才是真正愛孩子。

北一女市長獎、柏克萊跳級畢業,學霸工程師Kelly:掌握4訣竅,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北一女數資班、柏克萊資工系、灣區軟體工程師、新銳網紅YouTuber…「確實常被人家說,我是人生勝利組,不過,我從小就超級認真的,很自律,會給自己目標,然後一直前進。」Kelly Tsai說。

大學重考、端盤洗碗 他從「魯蛇」變大學教授:若孩子找不到學習動機和目標 就讓他去做這些事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念國、高中時,在班上的成績倒數、大學重考、研究所考了10間,全部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做餐飲,直到26歲才找到學習的動機,下定決心重拾書本。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