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童子賢促核二核三延役 核一核四剷平設OL3核電廠

影/台中瑞聯天地大樓火警 一家4口母子獲救、父女躲廁所救出後不治

上班上學注意!台鐵豐原到后里單線行車 預估中午搶通

5成青少年無法離開手機8小時 沒電、網速慢成焦慮源

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高達9成青少年使用手機,且超過5成青少年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每日平均使用手機時間也超過3小時。記者趙宥寧/攝影
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高達9成青少年使用手機,且超過5成青少年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每日平均使用手機時間也超過3小時。記者趙宥寧/攝影

數位時代來臨,青少年人手一手機。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有高達9成青少年使用手機,且超過5成青少年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每日平均使用手機時間也超過3小時,青少年最容易因為手機沒電、無法上網和網速過慢感到焦慮。專家表示,健康使用手機的觀念應從小建立,定期養成「科技排毒」的習慣,找回自己的自主權。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2021年8月30日至9月20日進行「青少年手機使用問卷」網路調查,針對全台灣的國小高年級、國中及高中職學校,共計回收8686份有效問卷,其中有7763位青少年有手機使用的經驗。

金車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建志分析,九成青少年使用手機,其中82%有專屬手機,使用手機的年紀越大越遞增,女生擁有專屬手機的比率比男生更高;五成青少年平日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假日更有超過6成6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

陳建志也說,超過五成青少年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其中高中生更超過6成;另外,98%青少年手機可上網,其中49.2%是採吃到飽方案,高中生網路資費吃到飽付費近7成,若無法上網或網速太慢、手機沒電,都會造成青少年的焦慮不安或困擾。

今年5月中旬全國因疫情大停課,陳建志表示,疫情期間大幅提高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有6成青少年表示因疫情而提高手機使用時間,疫情也讓超過2成的青少年增加線上點餐及網路購物的次數。

陳建志說,青少年已經出現「無機恐慌」,建議除了使用健康使用手機及網路軟體來協助青少年外,也可以討論「淨、靜、禁」三個小訣竅,包含淨空不必要軟體、適時調成靜音,以及設定手機宵禁時間及空間,減緩青少年對手機的依賴。

英國基爾大學教授黃菁瑜表示,建議青少年定期養成「科技排毒」的習慣,比如一周設定一天或半天,不要使用手機,改去做其他活動,逐步戒除依賴手機的習慣,找回自己的自主權,並增加青少年與大自然和實體生活的連結,將會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

疫情

延伸閱讀

蔡英文感謝牙醫師貢獻 期待口腔健康司培育更多人才

青少年暑假瘋追劇打電動 開學考「擺爛」、上課倒頭睡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殺牙醫兇手判無期 牙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不想變下個受害者

相關新聞

生在學霸世家 媽媽還是史丹佛教授 卻不愛讀書只想當明星》演員蜜兒:謝謝媽媽挺我追夢

在史丹佛任教多年,郭岱君直言,她看過太多「不快樂的學霸」了,即便女兒不擅長讀書,她也試著放下期待,並在學習放手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模樣,才是真正愛孩子。

北一女市長獎、柏克萊跳級畢業,學霸工程師Kelly:掌握4訣竅,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北一女數資班、柏克萊資工系、灣區軟體工程師、新銳網紅YouTuber…「確實常被人家說,我是人生勝利組,不過,我從小就超級認真的,很自律,會給自己目標,然後一直前進。」Kelly Tsai說。

大學重考、端盤洗碗 他從「魯蛇」變大學教授:若孩子找不到學習動機和目標 就讓他去做這些事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念國、高中時,在班上的成績倒數、大學重考、研究所考了10間,全部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做餐飲,直到26歲才找到學習的動機,下定決心重拾書本。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