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與花火──記111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交流會

【文.鄭旭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員、張鏽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助理研究員】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一年一度的成果交流會,最終場次已於今(112)年8月30日完美落幕!整個8月猶如馬拉松接力賽,此盛宴不僅只是師長們完成計畫後的發表儀式,更是為加入教學實踐行列的師長們準備的專屬舞台,將一年來付出的教學經驗、執行心得、研究成果,濃縮並萃取出精華公開分享,達到實體互動交流、拔擢績優計畫的目的。本年度6場次總計1,700餘位計畫主持人參與發表,200餘位委員協助績優計畫評選,蒞臨現場的與會者超過500人次,規模為歷年之最,使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邁向新的里程碑!

承襲歷年的辦理經驗,本年度成果交流會也大膽地推陳出新:

一、調整開幕式時間安排,匯聚人流資訊共享

本年度開幕式活動一改過往作法,將開幕時間與第一發表場次相互交換,即辦理第一發表場次後再進行開幕式活動,讓有意參與開幕式的與會者更加從容,同時有效匯聚計畫發表人及與會者蒞臨現場,窺見本計畫歷年來的政策推動、各學門的概況分析、績優計畫主持人的標竿經驗。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自107年度起推動,期待透過補助個別教師的方式,從教學現場中發現問題,藉由改善課程設計、導入教材教法、運用教具科技媒體等方式提升教學品質,同時鼓勵教師具備研究以外專長,多元開拓教師的職涯發展。

隨著計畫的推動,教育部堅定的立場不變且愈發重視,計畫的規模逐漸從「點的培養(計畫主持人)」,連成「線的跨校支持(區域基地)」,繪製成「面的整體發展(高教領域教學品質提升)」。從歷年申請與通過計畫的累積,也看出各大專校院、教師對本計畫的支持與肯定:6年來總計申請件數超過19,000件、累積計畫成果逾6,500件、拔擢亮點及績優計畫461件,補助經費逐年提升至新臺幣4.5億元。

為厚植計畫能量,各項業務也串聯橫向與縱向的擴張,如發行《教學實踐研究》期刊、建置成果交流平台、共構區域基地學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靜宜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宜蘭大學)、辦理計畫成果交流會等,將教師各項執行成果能以文字、影音、著作、實體交流等多元管道,紀錄並擴散於各專業領域當中。

二、廣納多樣態發表方式,真實展現計畫成果

計畫主持人以「簡報」形式進行發表,10分鐘的口頭說明加上5分鐘的提問交流討論,已是近年來固定的成果交流會發表形式。然而,考量「大學社會責任(USR)」與「技術實作」兩專案特性,故逐步嘗試新的發表形式,以彰顯教師的計畫成果。

USR專案多年期第一年之計畫主持人,以「E-Poster電子海報」的方式進行發表,口頭說明5分鐘,發表後進行25至35分鐘的「圓桌論壇」,由委員及計畫主持人相互對談,有效提升溝通交流的機會與深度,並釐清多年期計畫的執行重點,滾動式調整教學場域與課程的合作機制、社會實踐議題目的。

技術實作專案則首次導入以「實體學術海報」合併「成品展示」進行發表,具體呈現計畫成果,輔助說明實作場域、實作教學模式,使與會者對於跨領域、實作型的課程,有更明確的認識與體驗。

隨著108課綱中推行跨領域的脈絡理念,未來的高等教育將有更多的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統整不同學科知識的核心素養,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楊俊鴻,2022),而如何整合跨領域的課程,並融入教學實踐研究的精神,就顯得相當重要。因此,面對這些新型態的課程屬性,本計畫也持續精進,依各學門、專案的特性,期透過多元的發表方式展現學門特色,達到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的目的。

三、創新主視覺設計理念,元素融合計畫精神

本年度成果交流會第三個創新,為活動的主視覺設計。設計師Kimei以莎士比亞曾說過的一句話:「那腦袋裡的智慧,就像打火石裡的火花一樣,不去打它是不肯出來的。」為發想,從維度的視覺變化為起點,體現各項在教學實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要想敲出「智慧的火花」,勢必需要敲石的「人」、敲擊的「工具」,以及催生火花的「打火石」。類比課堂中角色,教師作為知識前沿的開拓者,自然是敲石之人,在教與學的過程當中,運用的教學方法、學習策略、教材教具,即是敲擊的工具。

在海報的設計理念中,激盪多種型態(圓形、方形)打火石(學習者)的,是圓規、尺規等三角柱的立體意象,設計師藉此立體意象,凸顯教學方法、學習策略、教材教具的喻意。同時,透過不同抽象元素的變化,點綴出三種角色之間的互動關係,如紅色箭頭反映著「加速的動能」、交疊圓形意涵著「延伸的交流」、彈簧圖案形似著「連續的溝通」、曲面構圖展現著「感性的情感」。設計師的各項小巧思,契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各項精神。

隨著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理念興起,師與生之間角色的轉換,已不是傳統的單向思維,為達到更具意義且深刻的學習效果,雙向的互動存在於教學者、教材、學習者三種角色之間。如何運用教學法的融入、學習上的引導、教學內容的設計,改善教學現場的問題,敲打淬鍊出教室中的火花,即是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起源。

其次,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關係,如合作、討論、鷹架、回饋,也跳脫過往上對下的維度,轉換成垂直與水平的位移。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師與師之間,錯綜的互動特性交織整個教學實踐研究的期程當中,這也正是本計畫鼓勵參與計畫的教師,能透過年度舉辦的成果交流會、《教學實踐研究》期刊、成果交流平台,登上專屬的舞台來公開、分享、交流亮麗的計畫成果,達到教學經驗共享擴散的目的。

走過六個年度的計畫旅程,面對快速成長的計畫規模,專案辦公室逐步建立各項支持措施,漸進完善在計畫環節間的服務缺口。然而,隨著投入教學實踐的教師愈來愈多,教學實踐的融入層次存在著差異,產生對於計畫精神的掌握仍不夠精準所導致的失誤。如:

為獲得檢證成效之歷程,過度使用量化評估問卷,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荷。

為評估教學策略介入的差異性,運用實驗研究設計,衍伸學生受教權利的疑慮。

課程中融入過多的教學策略,為達表面效度而忽略執行計畫的可行性。

為凸顯各年度計畫的差異,每年導入不同的科技媒體工具、教材教法等,並未反思各年度執行成果來深化教學。

連續申請本計畫,撰寫計畫書/成果報告時產生相關的學術倫理問題。

每一件申請、執行、分享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其課程規劃、教學設計的出發點皆抱持著良善立意,只是在推動本計畫的同時,仍要回歸教與學的本質,以學習者為核心的理念出發,從教學現場的第一線,在文獻摸索中、現場觀察中、適當研究方法及評量工具中,提出教學現場實務問題的解方。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即將展開第七年的旅途,主辦單位教育部對計畫的重視有目共睹,從不同的角色定位及資源挹注著手,除完備全方位的後勤支援、給予提升教學知能的管道,同時,亦於111年修正「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2023),明訂「學術」、「技術研發」、「教學實踐研究」、「文藝創作展演」、「體育競賽」五種多元升等管道,落實推動多元升等制度。一連串的計畫配套,如繁星點布在各面向中,厚實跨校、跨域的支持網絡,以達接軌教師專業發展、職涯規劃的目標。

相信,臺灣未來的高等教育,因為有每一位高等教育現場的師長、學生、助理、行政人員的加入,將從緩慢的漸變,走向蛻變的康莊道路──作為投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一分子,教育部如此滿懷信心,並且深深地盼望著。

◎參考資料

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2023年8月30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24

張蔣耀文、施登堯(2018)。學生中心教學之概念解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 164-177。

楊俊鴻(2022)。108課綱中「領域」與「跨領域」之意涵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0),14-17。

108課綱 教師 設計師 評鑑雙月刊

延伸閱讀

定存利率優惠3天秒殺!將來銀行再推定存1.71%專案

八德區住宅區酒吧吵 桃園靜鄰專案今速拆!

台劇《美食無間》7大看點!《女鬼橋》導演打造,簡嫚書化身大食怪,王柏傑、傅孟柏警匪CP對決火花滿滿

雲台農業交流會 攜手振興茶咖產業

相關新聞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再籲召開全國教育會議 曾志朗:官方民間共商資源分配

520前夕,數個教育團體今天表示,呼籲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履行召開「第九次全國教育會議」的政見。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指出,台...

陽明交大六家古蹟群蓋樓 反對連署逾2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產學合作之名,將在竹北六家校區興建群聯電子研發大樓,由於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與校務發展委員會議已通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