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快被金管會納管了?這7家第三方支付業者代收付款破10億 這1家反逃過

蘋果發表會直播/真的有13吋iPad Air!iPad Pro越級升M4晶片、雙層OLED螢幕變得更薄

師資養成/多線教學 數位工具幫大忙

林政琦(右)在大同國小樂水分校示範差異化教學,班上部分學生操作教具,部分學生觀看教學影片。記者蔡宗儒/攝影
林政琦(右)在大同國小樂水分校示範差異化教學,班上部分學生操作教具,部分學生觀看教學影片。記者蔡宗儒/攝影

大同國小松羅分校老師林政琦:數位融入後,老師不再是象牙塔裡的王者,「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想正在實踐。

三、四個學生圍著手拿蛋糕教具的老師林政琦,他正透過切蛋糕演繹「分數」的概念。教室還有兩組學生,一組眉頭深鎖地進行線上解題,另一組人手一台平板電腦觀看學習影片。

大同國小松羅分校老師林政琦。記者蔡宗儒/攝影
大同國小松羅分校老師林政琦。記者蔡宗儒/攝影

這是宜蘭縣大同國小松羅分校的數學課場景,中、高年級生同在一班,每個人各有學習任務。只有一個老師的課堂,為何可分多條戰線前進?

數位工具幫了大忙。林政琦指出,疫情過後,不僅生生有平板,均一、HiTeach等教學工具的性能也大升級,他不必盯著學生在紙上運算,學生的解題步驟、時間,後台一目了然。

老師省下各別盯的心力,就能出現「一堂課、三個學習群組」的場景。

不過,擁抱數位學習的老師仍是少數。根據均一教育平台的使用數據,前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均一平台的使用人數飆到五十萬人,但降級之後,使用人數又只剩十萬人。均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說,許多老師急就章,「體會不到數位教學的好處」;疫情過了,又退回「寫板書、單向授課」的時代。

偏鄉小校推展數位教學的效益很高。呂冠緯表示,因學生少,老師能依學生程度安排不同的線上學習內容。

數位工具翻轉老師角色,林政琦說,沒人知道AI可以這麼成熟,未來多的是老師沒辦法解答的事。「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維持學習熱情,犯錯時如何用另一個方法克服」。

松羅分校將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依「學習程度」拆成不同組別上課,高年級學生有機會補修中年級課程。分組後,學生不必在課堂上「裝懂」,當他們完成組內的學習目標、成功破關時,就可以到另一個組別上課,學習更深的內容。

教書十年,他終於悟透孩子的學習動機從哪來,「最好的方法是讓他覺得自己學得會」。分組上課五年來,學習扶助測驗的進步率大幅提升,從兩成八提高到八成五。

林政琦從教學網後台知道學生究竟卡在哪,才發現以前只要孩子拚命地聽、拚命地抄。學習落後的學生更是無聲,彷彿安安靜靜就不會出事。

難怪十年前,即使他把學生留到晚上八點,講到燒聲,也不見效。如今,他把學生解題的過程投影到大螢幕上,師生一起面對,營造「不怕錯」的學習環境。「你會發現孩子的聲音,愈來愈多」。林政琦說,數位融入後,老師不再是象牙塔裡的王者,「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想正在實踐。

偏鄉 偏鄉學校 偏鄉教育

延伸閱讀

亞運籃球/阿提諾應能參賽 若無法打中華隊已有備案

亞運籃球/目標攀過地主長城 桑茂森:要以分組第一出線

AI家教將更普及 台大副教授:教師應轉型為AI和學生糾錯

談偏鄉教育 賴清德:AI補位「多一個助教、多一個老師」

相關新聞

六條文如虛設 教部允明年檢討偏鄉條例

「偏遠地區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前進行全國首次偏鄉教改大調查,發現有六條文形同虛設,偏鄉師資、...

什麼環境長大的孩子容易低成就?揭開比城鄉差距影響更大的地方

從個人、學校到社群,全台各地都有人伸手拉起低成就孩子。然而若只靠單點力量,扶弱成效有限。主責的教育部、制定政策的中央、第一線的地方政府,都需要創新做法。

偏鄉專聘師年限鬆綁? 教部:溝通中

立法院二○一七年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推出偏鄉限定的專聘教師制度,盼能留住教師。但本報調查,專聘教師制度...

AI教育浪潮 葉丙成籲政府做莊

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舉辦的二○三○AI教育年會論壇,昨進入第二天,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等人均出...

師資養成/超人老師 從教室教到學生家裡

「我是來教書,不是來做服務業的。」一位不願具名的偏鄉教師忍不住感嘆,她在師培體系中所受的訓練、對職涯的期待都是「純教書」...

師資養成/什麼都辦 偏校像教育超商

正午放學鐘響,雲林縣文光國小過港分校的學生在餐廳用餐,同時等家長接回。八歲男孩無法聚焦的雙眼斜瞟著遠方,在老師協助下進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