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驚爆童年受虐!伊能靜皮潰爛「浸泡雙氧水」痛哭仍被壓

國道1號北向「8車連環撞」!西螺路段紫爆回堵2公里 時速僅18公里

影/台中七期豪宅保全「寄生上流」? 把公設當自家惹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丁:如果我們不討論家務分工 我們就無法真正討論同酬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戈丁(Claudia Goldin)榮膺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路透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戈丁(Claudia Goldin)榮膺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路透

男女同工不同酬不是新議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丁對此提出解方:「如果我們不討論家務分工,我們就無法真正討論同酬問題。」

男女同工不同酬不是新議題,勞動市場性別差異的討論比比皆是,人們知道在同樣的付出基礎上,僅僅改變「性別」這項變因,就能帶來不同的結果,於是DEI作為一種展開多元、公平及共融環境的濫觴出現在大眾眼前,企業因此陸續重視主管階級性別比例的平衡、錄取人才時的無意識偏見等議題。

然而這些都是微觀的去看待性別差距(gender gap)的挑戰,如果我們嘗試把「同工不同酬」放在更大脈絡的社會背景下,宏觀的來看的話,會發現在傳統家務的限制下,即使企業願意提供公平的升遷機會,多數女性還是會因家庭照顧的需求,被迫選擇彈性較高、薪資相對較低的工作。

今(2023)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戈丁,關注的正是這種勞動市場的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s),她在研究中揭櫫了性別薪資差距和勞動參與差異的主要原因,並表示性別薪資不均與其說是對女性的歧視,不如說是反映工作彈性,以及平衡事業與家庭的高昂成本。

戈丁研究重點一次看:家務分工是男女同酬的基礎

翻開戈丁的研究,關於她如何透過爬梳200多年來勞動市場的性別差異,解釋性別不平等的發展歷史,以及造成性別薪資差距和男女勞動參與率(以下簡稱勞參率)差異的主因,可以大致濃縮成以下三點。

1. 性別平等的進程並非線性

透過分析18世紀的人口普查數據,戈丁發現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女性的工資和勞參率並非呈線性成長,而是類似於U形曲線。

19世紀初,隨著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的變革,有鑑於社會普遍認為己婚女性外出工作是不可接受的,女性勞参率因此下降。

然而,時序周轉,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一些年輕或未婚女性開始在工廠工作,女性勞參率有了成長的態勢,緊接著20世紀初服務業的擴張,更使得女性勞參率迎來上升,到了20世紀晚期,隨著女性晩婚丶繼續深造並渴望發展職業生涯的轉變發生時,勞参率又進一步提高。

圖/取自The Nobel Prize
圖/取自The Nobel Prize

2. 平等的家務分工是男女同酬的基礎

過去男女薪資差異,或許得以歸咎於教育程度和職業選擇。然而在戈丁調查了15年來MBA畢業生的薪水後,這一套解釋不再通體適用。

戈丁的研究發現在商學院畢業後的最初幾年,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薪資差距很小,畢業十年後,男性和女性的薪資差異將漸次顯著,她進一步說明當前的薪資差距,大部分是在從事相同工作的男性和女性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個案,都是在女性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發生男女薪資差異的轉變,由此推論性別薪資差距很大程度,可以歸因於職業的中斷和每週工時的差異。因此,要解決薪資不平等,首要實現家務勞動的公平分工。

3. 只要「貪婪工作」存在,薪資不平等就會持續存在

所謂「貪婪工作」(greedy work)在戈丁的定義下,指的是那些高壓、高薪,要求個人為了雇主而長時間工作並犧牲個人時間的工作。此類工作伴隨的是有競爭力的薪水,讓人們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最終需要一位父母在家,而這通常仍然是女性。

研究揭示了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接受貪婪工作的現象,因為一般來說,男性相較於女性不必承擔那麼多的家務,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得以從事長時間的工作,相反地肩負家庭責任的女性,則被迫選擇更有彈性、對工作要求更低的職位,以利他們有餘力負擔家務,然而此類工作的薪資往往較低,這也導致夫妻間的薪資不平等。

換言之,性別不均的另一面是家務勞動的不均,也再次驗證家務分工與同酬問題的關聯。

台灣勞參率呈單峰,二度就業婦女比例較低

也許你會問,這是一份以美國作為研究場域的資料,身處台灣的我們能從這份研究獲得什麼、借鏡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也許我們可以看看那麼台灣呢?男女薪資差異的現象是否發生在台灣?

根據勞動部數據,去(2022)年台灣女性的平均時薪僅為男性的84%,時薪差距為15.8%,並有33萬婦女為了照顧家人而退離職場,顯見男女薪資差距也發生在台灣,且「結婚生子」確實是女性的重大轉折。

再關注各個年齡層的勞參率,可以看到台灣25至39歲的女性勞參率近八成,其實比起日本、韓國、美國等主要國家75.5%、86.9%、76.8%的數字還要高,但隨著年紀漸長,情況慢慢翻轉,台灣女性勞參率逐漸跌破8成,到了55至59歲,更只剩下45.4%,遠遠不及美國、韓國6成,以及日本7成的數字。

除了勞參率的差距外,其他國家的女性勞參率雖然同樣會因為照顧家庭而下降,但過幾年會重回勞動市場,使得女性勞參率呈現「雙峰」,台灣卻是「單峰」,在25至29歲達高峰後,就一路下滑,而且下滑態勢比其他國家更陡峭。

從主計總處的調查,可發現這些數字背後,那些回歸家庭的人們,不外乎是因為家務勞動,女性的比例又高於男性,凸顯即便女性投入職場相當普遍,然而「主內」的責任還是多半落在女性身上,在權衡後做出退離職場選擇成為常態。

然而目前台灣的勞保、工保計算退休給付制度的設計邏輯,卻是預設勞工進入職場後,會持續工作到退休,並未考慮家庭照護因素中斷就業的可能性,因此退休給付的數額取決於「薪資」及「年資」兩項關鍵變數。

在這樣的條件下,女性若中途離開職場,即使二度就業回歸職場,年資累積仍會中斷,從公共年金保險獲得的給付水準將低於男性,老年退休保障權益隨之受損。

面對薪資不平等,我們該怎麼做?

至此我們認識了家務分工是如何影響女性的勞參率,看到了數字背後一個個現實生活中,薪資不平等的發生,也許你會好奇,那麼往後在面對類似的處境時應該怎麼做?

參見北歐國家,會發現高生育率與高女性勞參率並不互斥,得以並存,背後的原因不外乎是優渥的產假給付,彈性的勞動市場,平權家務分工的落實等,才能使得女性重返勞動市場因此並非難事。

此一現象,其實與戈丁在研究中的論述不謀而合,她認為「如果我們不討論家務分工,我們就無法真正討論同酬問題,也永遠不會實現性別平等。」

也因此實現女性在家庭中的平等,讓男女雙方共負家務勞動、照顧孩子、長輩的責任,得以幫助女性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機會實現平等,在此一基礎上,增加政府對兒童照護的資助,更是有助於縮小性別薪資差距。

然而光是倚賴政府的介入,並不能完全解決薪資差距問題,企業也應該成為助力,舉凡鬆開性別刻板印象,並採取遠距、混合辦公等更靈活的工作模式,都可為薪資平等這個目標挹注一些可能,有朝一日,雙薪夫婦的真正公平,將不再令人沮喪地感到遙不可及。

諾貝爾獎

延伸閱讀

沒說不行就是願意?解析伴侶間常見迷思:步入關係就有履行做愛的義務

什麼是「清醒的戀愛腦」?渴望被愛的你 有愛過自己嗎?

性別刻板觀念仍存在!女人迷《2023多元共融白皮書》最新調查:41%男性感受請育嬰假的社會壓力 超過女性18%

用性換取回報錯了嗎?從《惡女》看你我心中潛在的「惡」:這世界不存在所謂的正義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