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建銘失言風波延燒!柯文哲親吐「在民進黨不是個案」

陸海警船隊現蹤金門南方水域 海巡署強力驅離:停止危害航安行為

把握好天氣!周三溫度驟降最低溫跌「1字頭」 母親節回暖30度

收假前一天不自覺焦慮、坐立難安?你可能有「周日恐慌」 心理師教1招轉換心情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要放假了,想必大家心情都很雀躍吧?放假固然開心,但有些人到了周日下午,就會不自覺地感到焦慮、坐立難安,甚至開始思索「周一請假」的理由。

你也有過這種情形嗎?如果有,代表你很可能經歷了「周日恐慌」(Sunday scary)!根據英國政府單位:Office for Health Improvement and Disparities(健康促進及差異辦事處)的統計,有近7成的英國人都經歷過周日恐慌。Linkedin在2020年,也對3000位美國上班族進行調查,發現有41%的人表示在COVID-19期間加重了周日恐慌的情形,因此周日恐慌也可說是近年的「心理流感」。

周日恐慌雖然不是正式的心理疾病,但可能會實質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與行為。心理學家Sally Winston表示,這是一種「預期性焦慮」。這種焦慮並非受到當下壓力而引起,是對於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過度擔憂,所引發的焦慮感受。嚴重起來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易怒、害怕獨處、想迴避特定事物,也會使肌肉容易緊繃、失眠。

在面對未來時,大腦的眶額皮層的神經活動會變得活躍,從複雜的資訊中做出整合,並預估未來事件的發生率,來調整行為。而這種估算未來的能力與結果,也會影響了我們對於預期事件所產生的「反應」。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預期性焦慮程度嚴重的人,經常對未來事件發生「誤判」,也就是容易高估負面事件的發生率。同時也發現,這些人的眶額皮層的神經迴路會出現異常、活耀程度變差,進而影響我們做決策的過程,也可能使我們做出不合時宜的判斷與行為。

以幾個常見的例子來說,有些人想到周末快結束了,就會卯起來看串流影片、滑社群,總之就是想做點什麼事來分散焦慮感。但心理學家Kimberley Wilson則認為,社群上大量的資訊,可能會讓我們擔心錯過最新資訊,而更容易感到恐慌,或是對朋友的近況產生「毒性比較」,反而加重焦慮感。

有些人可能會在周日加班、提早開工,藉由「讓自己有所進度、產出」來控制這個焦慮感。但根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指出,若養成「超時工作」的習慣,可能會因為休息時間不夠,反而加重焦慮與憂鬱程度,並增加得到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我和許多朋友與個案聊過之後,便發現:我們總是對過去的事情懊惱、對未來的事情擔憂不已,卻忽略了「當下」的美好。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擔心的事情,不一定真的會發生。因此,只要將注意力拉回當下、不做批判,就可以減少對未來的過度思考與負面解讀,那個焦慮而擺盪不定的心思,也能漸漸平靜下來。

綜合許多研究,以及美國心理學會(APA)的調查,從事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瑜珈,都可以讓你專注在運動時的呼吸、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從而減輕壓力。如果你還是經常感到焦慮而坐立難安,我常建議此類個案用紙筆來練習「正念」,也就是寫下你下的想法、感受、行為,減少過度活耀的想像力。

其實,光是寫下這些想法,就能讓你覺得有一個人,可以全然接受「擁有這些想法的你」,無形中就能釋放壓力與緊張感。同時,這麼做也可以幫助你站在另一個角度,客觀地看待真實的自己。此外,我也會建議善用「正面語句」重新改寫自己的想法。以下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當下想法:如果事情沒有提早完成,我會覺得自己搞砸了工作

※肯定句轉換:如果事情沒有提早完成,我理解到有可能是卡在某個環節,而不一定都是我造成的

當下感受:我感到緊張、焦慮、無助

※肯定句轉換:我感到緊張、焦慮,但沒關係,這是很正常的

當下行為:我會想要加班、提早做點什麼事

※肯定句轉換:既然「進度停滯」不一定是我造成的,我現在就先好好休息吧!

藉由這樣的練習,不只可以減輕焦慮,也能幫助你調整成比較客觀、積極的思維,加強心理韌性。只要保持正念、調整思維,總有一天也能改變我們的慣性思維、行為與情緒反應。

雅婷心理師想勉勵大家,很多時候你所擔憂的「事情本身」並不會毀掉你;而是你看待事情的角度與信念,很可能讓你活在「想像出來」的恐懼裡。

如果你還是常常被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影響了身心狀態與行為,都很歡迎你來找雅婷心理師聊聊。讓我們透過深層引導式的對話,釐清自己焦慮的源頭與想法,並接受各種狀態的自己。

藉由保持正念,或是諮詢、探索自己的過程,希望當你們面對未來的擔憂時,都能對自己說:「嘿,不要緊。未來雖然不可預期,但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能與未知和平共處喔」。

(本文獲臉書粉絲團《甘雅婷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VID-19 心血管疾病 憂鬱 焦慮 瑜珈 高血壓

延伸閱讀

經常憂鬱焦慮、情緒不穩定?可能是因為你還太年輕

手足為遺產撕破臉很貪婪?爭的不只是錢 還有父母留在世上的「多一份愛」

上班就想發火、難以集中精神?你可能罹患「職場憂鬱症」 6大徵兆一次看

太太沒性慾…他憶蜜月旅行吸大麻助性「高潮感強烈」 性學博士揭3大心理狀態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