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Joeman為員工圓夢初登NBA大螢幕!沒穿球衣靠一招成功被拍

竹聯幫大哥「霸占房產11年」當包租公收千萬租金!傳是藍心湄堂妹男友

告全球最佳航空獲賠!警察總長「坐商務艙無法後躺 」怨淪經濟艙

申請育嬰留停男性不到3成、女性產前憂鬱機率大於產後憂鬱 「兩條線」背後的欣喜與壓力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雙方合作一件案子,前期妳出99.9%的力,過程中風險100%由妳承擔;後期維護妳出力85%不等,端看對方願意付出多少心力。成果冠對方的名,並且有很大機率會導致你的職業發展停滯或倒退。

有30%機率這個案子會以失敗告終,至於失敗後妳會損失多少,無法計量。合約沒有保障,只能看合夥人的人品。有人不想簽這合約也純屬正常。

以上摘自PTT討論版,這個合作案叫做「生孩子」。

這是近期在網路上相當流行的一則迷因,許多留言指該內容將女性對於「生孩子」的恐懼過於放大,並有另一些評論提到,「生孩子」本就不是一樁交易,雙方付出多寡亦難以計量。

然而無論該則迷因內容在概念及適切性上是否存有疑慮,端看它被快速傳播的速度,顯示年輕網路使用者對於「生育」的焦慮,不可忽視。

你知道什麼是「產前憂鬱症」嗎?這並非什麼奇怪少數,而是有約14%至23%的孕期婦女有「產前憂鬱症」之徵狀,亦即每五個孕婦當中便有將近2名即便沒有明確的「憂鬱症」卻仍困於「憂鬱症狀」之苦。

而在此其中,根據資料顯示:僅有少數人正視憂鬱並獲得妥善的協助與治療。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精神科資深講師Jonathan Evans及其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顯示,懷孕18週前後發生憂鬱症的機率為11.8%,到了懷孕32週時則提升至13.5%;而產後8週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為9.1%,產後8個月內罹患比例則為8.1%。

由此可見,女性罹患「產前憂鬱症(不包括憂鬱相關症狀)」的機率大於「產後憂鬱症」,然而絕大多數人對於「產前憂鬱症」及相關症狀的認識卻相當不足。

將近兩成一的女性因「結婚」而離職,為什麼?

我們都希望生活在對於不同生命階段、人生選擇、角色與身心狀況者都給予友善、理解與支持的世界;然而理想雖然豐腴,現實總是骨感。

根據2020年勞動部資料統計,近兩成一的已婚女性因結婚而離職,而其中有將近四成的女性從此遠離職場,不再具備經濟獨立的條件;其中有約39.9%的已婚女性因為「準備生育(或懷孕)」而離職,另有14%女性則因為「料理家務」而離開職場。

比較2017年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15至64歲目前有工作之女性中,因結婚、生育(懷孕)而離職者佔38.65%,相關比例不增反減。

而在上述因為「準備生育(或懷孕)」而離職的女性當中,復職者佔59.9%,平均復職間隔時間約為4年5個月,而就復職率本身來觀察,54歲以下女性相較更難回歸職場,55至64歲女性當中,回歸職場比例下降至56.8%,復職間隔時間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延長。

從這件事情來看目前台灣職場「管理者」結構,不難想像,女性離開職場的4年5個月之間,她將會放棄多少與同齡男性競爭更優渥的薪資、條件及職位的機會?

即便有部分女性因此採取另一條路——「創業」,作為另一種時間、環境及自由掌握度更高的方式追求自我實踐,但在比例上,女性創業家獲得創投投資的機會與資金量體,在全球各地都仍遠低於男性創業家的整體獲得。

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2019年匯豐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有35%女性創業者在募資時仍會遭遇到性別偏見的挑戰,除了所募集資金相對男性創業家少之外,多半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而這樣的結果同時也來自於「創投圈」的結構性問題所致。

以創業投資最為成熟且盛行的美國為例,女性創投僅占整體創投人數的11%,而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2018年僅有約12%的資金流向核心創辦團隊為女性的創業公司,可顯女性在創業過程中因「性別」而遭逢的阻礙較男性更多。

由此可見,女性作為「母親」,想要同時獲得職場或事業上的自我實踐,勢必得比擁有相同資源、經歷、條件的男性工作者更加、更加、更加努力,才有機會得到與其差不多的「可能性」。

這並不是忽視男性的努力,放大女性的犧牲,而是針對身體及各種社會條件下的差異,來進行更明確的詮釋。

以此作為出發點,社會、家庭、職場才有可能想像真正的「公平」,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考慮到諸多條件的差異,轉而提供更有包容性的福利與政策來支持女性且培力女性。

降低職場推力,降低家庭拉力

前面談到現代女性出現「產前憂鬱」的症狀不亞於「產後憂鬱」,許多人會問:那究竟是什麼困擾著、壓迫著女性在「兩條線」之後衍生出諸多焦慮?為什麼懷孕與生育對於女性職涯發展而言,仍持續扮演著「迫使做出抉擇」的角色?成為母親與忠於自己之間,為什麼始終沒有兩全的方法?

要探索問題的全貌,其組成相當複雜,但我們仍可以分為兩個面向來看:

1. 職場推力:不友善的工作環境

1990年,《兩性工作平等法》送出第一個版本,受到諸多企業強烈的反彈,該法在立法院被惡意凍結十年,直到2002年才順利三讀通過,台灣的女性職涯終於在「法源」上獲得保障,然而從「法律」到「政策」再到真正「落實」,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20年過去,婦女(特別是懷孕後婦女)在職場中的處境是否獲得改善?根據2019年地方勞動局的數據顯示,在單月33件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中,懷孕歧視便佔了其中的16件,比例高達將近五成。

「她怎麼那麼自私,懷孕後常常請假,工作都要別人做。」

「她仗著自己大肚子,工作都挑輕鬆的做。」

「她懷孕後精神恍惚,完全不在狀況內,這樣的人怎麼勝任工作?」

「部門有人懷孕,就等於少一個不能補的位置,留她有什麼用?」

同事無論男女,厭「孕婦」情節隨處可見。女性職員在到職前告知懷孕,雇主方便以「該職務不適合孕婦」為由拒絕的案例層出不窮,而在絕大多數申訴案件中,數「告知懷孕隔天,便以不能勝任工作為由資遣」的案例最多,顯示即便「法據」有理,但無理的現實仍在台灣各處迫害女性求職、工作,甚至升遷的權利。

2. 家庭拉力:社會及家庭支持不足與缺席的父親

截至2019年勞動部數據統計,受惠於性別工作平等法中育嬰留職停薪福利者共有70.5萬人,其中58.3萬人為女性,佔整體82.6%;而男性僅有12.2萬人(17.4%)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即便到了2022年申請育嬰留停的男女比繼十年後出現第一次波動,也僅有25.5%的男性申請留停,其餘七成五仍為女性。

從實際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男女比狀況便可得知,無論在經濟條件或是照顧分工上,家庭結構調整有限,社會仍普遍將女性視為家庭與幼兒的主要照顧者。

即便當代雙薪家庭數量激增,絕大多數女性仍得在「妻子」、「母親」、「自己」甚至更多角色之間拉扯,公私領域雙面夾擊,使得女性分身乏術。

許多優者能在此之中找到自己的求生之道,成為「面面俱到」的女性;然而有更多女性的職涯、加薪與升遷的機會,就這麼斷送在這些不該僅由女性承擔的「義務」及「角色」當中。

當然,我們身邊不乏有能力做到「面面俱到」的女性佼佼者,然而我們也必須理解那些在育嬰留停後,高達兩成「計劃離開職場」的女性,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困擾了她們,讓兼顧母職與自我追求,不存在雙贏的可能性?

打造雙贏:芬蘭瑞典德國怎麼做?

為了因應九年來不斷下滑的生育率,芬蘭政府於2020年推出最新生育福利政策,讓新手爸媽能擁有超過7個月的帶薪產假,夫妻之間還可以依照育兒分工與現狀進行轉讓。

同樣在歐陸,也有許多國家針對生育提出相對應的福利政策,例如:提供最為優渥的「帶薪產假」福利的莫過於提供雙親240天產假的瑞典,德國則是在近年積極鼓勵男性確實休假、回家育兒,並提供雙親可彈性延長至14個月的產假福利。

至於為什麼帶薪產假這麼重要?根據2018年《母嬰健康期刊》(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中的研究顯示,帶薪產假可以有效地降低母嬰的「再住院率」,同時,有確實休產假的媽媽在心理健康上也相對比較健康,諮商需求相較於沒有請產假的媽媽降低了約50%。

產假的背後代表著為雙親準備了步入全新生活型態的一個「適應期」,藉由這段帶薪育兒的時間,讓父母雙方可以彼此支援,重新分配兩人在家庭生活中所擔任的角色;在調整育兒步伐及節奏的同時,也同時顧及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並給予彼此休息、運動、壓力管理的時間與空間。

對此,國外研究也發現,有確實執行產假的女性在回歸職場後,能夠有信心地處理家庭與職場間的平衡問題。

然而,有很多人會說,請產假雖然同時是權利與福利,然而對於許多相對保守的亞洲工作環境而言,能否順利、不被歧視、不危及機會與晉升的「產假」真的存在嗎?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問題。

首爾大學助理教授金惠媛在受BBC專訪時表示,絕大多數亞洲政府對於生產、育兒與帶薪產假的政策與倡議,都沒有辦法解決東亞社會普遍存在的職場問題。

「不可否認地,亞洲社會的職場文化不利於健康的家庭生活。例如在韓國,我們有合法的工作時長,產假和陪產假在制度上也有保障,然而使用率卻很低。尤其是男性的『陪產假』,使用率極低,這其實是執行面上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女人迷在過去這段時間不斷強調企業落實DEI的重要性,緊接在「福利」與「政策」後面,人們要對自己的權利有所主張,勢必伴隨著企業思維的改變。

員工作為與企業共同成長的「目的」而非「手段」而存在。員工生涯與職涯間如何能更無痛銜接,任何人的生涯選擇在職場這樣的場域也能夠被接納、尊重與善待,才有可能推動更全面性的改變。

DEI的落實,有機會讓工作者意識並擺脫婚育的歧視偏見,更主動的與家庭成員、雇主進行溝通,規劃合適的職涯發展與階段休息路徑,組織也能更彈性提供階段性支援,讓職場成為更友善婚育工作者的環境,支持工作者的婚育計畫。

讓生育與職涯不再只能二選一,組織也不會只能被動流失人才,而是女性能夠發展自我,企業能夠留才,社會更友善支持的空間,達到個人、家庭、職場到社會都可以共贏的可能。

加薪 德國 憂鬱症 瑞典 生育 產後憂鬱 職涯 育嬰假 芬蘭 離職

延伸閱讀

約會地點讓你絞盡腦汁嗎?給不知道約會行程的你 100個英文字母約會提案!

超神準職場心理測驗!想請長假怎麼提?怎麼拒絕主管提案?4題測你的情商指數

女性「不生」沒那麼簡單!職場女性都同時陷入所謂的「芭比困境」

約會地點讓你絞盡腦汁嗎?給不知道約會行程的你 100個英文字母約會提案!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