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回應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 陸國台辦:充分揭露「台獨工作者」本性

評立院時事遭炎上...范逸臣今記者會搞失聯 主辦單位傻眼致歉

逾萬名個案等待移植 器官捐贈數可望回升至疫情前

據統計,目前仍有逾萬名等待器官移植個案,每年器捐人數落在330到350人,COVID-19疫情爆發期間,連帶衝擊器捐數一度創新低,今年已有315名捐贈者,專家預估可望回升至疫情前水準。

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今年截至11月4日,仍有1萬1351名等待移植個案,其中又以腎臟最多;另外,捐贈者315人、受贈者888人。

感念器捐大愛讓生命延續,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舉辦「心傳真愛-112年器官捐贈感恩會」,由院長陳威明主持,移植外科主任林釀呈、醫護及社工共同參與,並邀請歷年器捐家屬與受贈者及家屬逾百人與會。

由於器官移植是需要慎重看待的嚴肅議題,為避免出現爭議,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訂,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必須在器官捐贈者經診治醫師判定病人死亡後進行,死亡須經腦死判定,有相當嚴謹的執行程序,許多病人撐不過腦死判定過程,無法器捐。

台灣2017年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10多例大愛器捐。林釀呈會中接受媒體聯訪指出,心臟死亡也是判定死亡的一種方式,如果末期病人有意願器捐,利用無心跳判定方式,增加許多潛在的捐贈者。

林釀呈說,器捐人數大致逐年成長,疫情前每年器捐人數約330到350人,但過去3年多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銳減,又以2021年最嚴峻僅294人,創近5年新低。

林釀呈說明,2021年本土疫情爆發時,規定禁止跨院器官捐贈予、摘取達1年,防疫三級警戒期間單月捐贈人數更只剩5到6人,和往年每月20到30人相比差距很大,如今隨疫情趨緩開始回升,且已證實就算是染疫的捐贈者,除肺臟外,肝臟、腎臟捐贈使用是沒有問題的。

依器捐病主中心統計,疫情前2019年器捐人數有375人,疫情第1年、即2020年寫下新高達402人,第2年本土疫情多點爆發,全台三級警戒重創器捐僅剩294人,2022年微幅增加至309人。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江仰仁表示,今年下半年器捐數回穩,每月均有30人上下,可望回到疫情前,但他認為還有努力空間,西班牙和美國是器官捐贈大國,西班牙採預設默許制,而美國與台灣相仿實施選擇同意制,原本西班牙一直領先,但疫情之後美國追上西班牙,重點在於病人末期時,如何告知家屬器捐選項。

江仰仁指出,台灣現在將病人末期告知家屬器捐選項放在醫院評鑑項目,但衛福部沒有清楚訂定條文,未嚴格執行,既然安寧照護已經是醫院跟末期患者家屬會談時的例行項目,器捐也應比照,讓這個氛圍慢慢普及。

器官捐贈 疫情 西班牙

延伸閱讀

全國逾萬人等器官移植 醫:台灣「這點」輸歐美

父車禍亡遺愛助他人重生 她在父親節簽器捐卡紀念爸爸

台南歸仁出現第2型登革熱 羅一鈞:6日起10熱區「快篩陽即確診」

郭台銘連署爭議不斷 最高檢:個案情節不同各自偵辦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止痛注射劑發現不純物 食藥署回收逾3.3萬安瓶

食藥署今天公布,用於止痛麻醉的「芯奔注射液10毫克」,藥廠在持續性安定性試驗發現不純物,主動通報,食藥署決定預防性回收,...

遭批調查量低 運安會擬修訂重大運輸事故範圍門檻

新興運具如電動車、具ADAS車輛已普遍使用,為能涵蓋更多交通運輸事故調查,運安會擬修訂「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朝降低啟動...

M痘感染者今年新增8例 國際新病毒株現蹤傳播力更高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全球M痘疫情仍持續流行。我國去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