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朝野協商停擺…韓國瑜提無共識下周開會 藍白反對要「挑燈夜戰」

欠車貸63萬未還搶車!37歲男把車從五股開到信義區落網 警帶回調查釐清

蔡政府期間台股上漲1.6倍 這檔最給力上漲4倍貢獻指數逾5000點

逾5成國人過重或肥胖 醫提醒每周減重勿超過1公斤:恐患病

國健署統計,逾5成民眾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示意圖/ingimage
國健署統計,逾5成民眾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示意圖/ingimage

國健署統計,逾5成民眾有過重或肥胖問題。不過醫師提醒,若想減重,每週勿減超過1公斤,否則會消耗身體所需蛋白質,造成營養失衡或身體系統性功能失調等問題。

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到24之間,低於18.5為過輕、介於24到27為過重、高於27為肥胖。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國健署統計2017到2020年間,50.3%民眾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是健康重要議題。

羅素英指出,熱量攝取高於消耗是造成肥胖的主因。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是健康體重者的3倍多,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但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就可改善健康和相關疾病問題。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曾尹謙透過新聞稿表示,「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組織過多、脂肪細胞太多或太大,並儲存過多三酸甘油酯所造成,體脂肪過高即是肥胖標準之一。

曾尹謙指出,體脂肪分為「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前者分布在腹腔內,主要為飲食不正常、吃多動少造成,可藉飲食控制和運動逐漸消除;分布在皮膚下的皮下脂肪,則因每個人體質不同,在下巴、嘴邊肉、小腹、側腰、手臂、副乳、後背、大腿內側等部位,都可能因為運動鍛鍊不到,而形成脂肪堆積。

有些民眾為追求效果,選擇減肥藥或是快速減重方式解決肥胖困擾。曾尹謙提醒,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恐代表身體有潛在疾病,甚至有癌症可能。

曾尹謙建議,每週減重不要超過1公斤,否則不僅會造成身體內所需蛋白質被消耗、營養失衡,還會進一步造成身體系統性功能失調,免疫力下降,不僅潛在疾病被忽視,還可能產生新疾病。

曾尹謙說,飲食建議減少攝取高GI、高油、高熱量的食物;運動則能維持身體基礎代謝率、訓練心肺並強健肌力,不論減肥與否,都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此外生活中的小習慣也都可能無形中抵銷減重努力,如不愛喝水、愛喝含糖飲料、只坐不站、不運動等,都要注意。

國健署 減重 肥胖 脂肪 運動 醫師

延伸閱讀

張鈞甯扮女警減重至43公斤 道具槍隨身嚇壞媽媽

實測! 一周都吃7-11低脂低熱量食物 一週減重XX公斤!外食族請收藏

全台高溫警戒 1族群易熱傷害!這3地點熱瘋「室內外都有」

健走抽大獎!全台70條「尋寶步道」任務完成抽按摩椅Apple watch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去年消費申訴創10年新高 線上遊戲連3年奪冠!外送爭議第2名

去年民間消費規模突破新台幣11兆元大關,改寫歷史新高,但隨之消費申訴也跟著變多,去年行政院消保處受理申訴及調解案件逾7....

蔡政府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惡遺毒 勞團喊話賴政府還我七天國假

準總統賴清德520就職前夕,工鬥團體今召開記者會要求新執政團隊全面修善勞基法,高喊「新政府開車,不能靠功德」。台灣勞工2...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