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馬英九基金會:賴清德就職演說「新兩國論」 帶頭違憲

比墾丁還多人?到日本一地驚覺「像沒出國」 網點關鍵:窮人才去

賴清德和蔡英文就職典禮有何差?國宴首移台南 細節藏這些意義

少子化+高齡化…博物館愈開愈多 觀眾卻愈來愈少

去年爆紅的南美館殭屍展「亞洲的地獄與幽魂」,象徵新世代觀眾到博物館看展的方式迥異於前一代。記者陳宛茜/攝影
去年爆紅的南美館殭屍展「亞洲的地獄與幽魂」,象徵新世代觀眾到博物館看展的方式迥異於前一代。記者陳宛茜/攝影

台灣近年颳起博物館熱,地方爭相興建美術館與博物館,卻忽略隨台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博物館出現觀眾蒸發、專業人力不足的危機。近日一項研究指出,若以人口負成長的速度推估,台灣博物館觀眾在2070年後將減少1000萬人次,等於以一年減少20萬人次的方式下滑。學者認為,人口結構的急遽改變,目前仍未引起博物館界的重視與討論,博物館經營者必須即早面對,不能等觀眾減少再被動回應。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林詠能近期發表研究「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指出近年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與地方文化館數量大幅增加。但疫後不僅參觀人次尚未回到疫前水準,博物館還得面臨人口負成長、與新興娛樂設施競爭等壓力。2020台灣人口數步入負成長,至今人口已減少37萬多人,少子女化的情形首先將嚴重衝擊博物館的觀眾人次。

文化部的統計顯示,台灣民眾於疫前的2019年,平均每人每年參觀博物館與美術館頻率為1.3次,其中6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參觀0.9次,總參觀人次超過3000萬人次。林詠能的研究指出,若以國發會推估台灣人口在 2070年減至1581萬人,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年度觀眾人次將僅剩2000萬人次。人口將大量往城市集中,地方博物館與文化館將面臨比國立或城市博物館更加嚴峻的衝擊。

此外,台灣人口老化的進程遠高於世界主要國家。台灣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推估將只花7年的時間,比日本的11年、美國15年、英國49年都短。急速的高齡化不僅影響博物館觀眾結構,也將影響專業人力的數量。林詠能認為,博物館必須透過組織改造、運用數位科技以彌補人力缺口,並設法提高觀眾的再訪率。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5月重新開館。史前館館長王長華表示,嶄新面貌的史前館將朝「常設展特展化」發展,未來館內不會再有20年不變的常設展,而是以更能和觀眾對話的的特展增加再訪率。展示方式也不再是教科書般地陳列知識,而是以「感動」觀眾為目標。台南市立美術館去年以殭屍展轟動台灣、顛覆傳統美術館的策展方式。新任館長林秋芳指出,南美館的特色是「跨世代策展」,策展團隊從20多歲到40多歲,並透過社群蒐集觀眾意見調整內容,希望吸引「跨世代觀眾」。

博物館 台灣人 美術館

延伸閱讀

朝聖日本籃球小城-能代市,也是人氣動漫灌籃高手「山王工高」的故鄉!

中市纖博館 「纖維工藝28年風華」79位歷年得獎者登場

65位喵星人坐鎮俄羅斯「冬宮博物館」 打擊「壞鼠鼠」保護價值連城畫作

吹冷氣逛展拍不停!卡娜赫拉的小動物「荒唐世界博物館」登陸華山 全球首站「3大主題+亮點」一次看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遭批調查量低 運安會擬修訂重大運輸事故範圍門檻

新興運具如電動車、具ADAS車輛已普遍使用,為能涵蓋更多交通運輸事故調查,運安會擬修訂「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朝降低啟動...

M痘感染者今年新增8例 國際新病毒株現蹤傳播力更高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全球M痘疫情仍持續流行。我國去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