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梵關係將生變?梵蒂岡:盼在中國派設常駐代表

白加薪了?物價漲吃掉加薪 實質總薪資7年來首見負成長

2023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較上年增加2.43%,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0.05%,連續三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被通膨吃掉。本報資料照片
2023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較上年增加2.43%,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0.05%,連續三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被通膨吃掉。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今天公布去年12月暨全年工業及服務業薪資調查結果,2023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較上年增加2.43%,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0.05%,連續三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被通膨吃掉,國人加薪等於白加了;2023年每人每月總薪資年增率1.42%,但一樣不敵通膨,扣除物價後衰退1.04%,不但是七年來首次衰退,年減幅度還是11年最大。

主計總處調查去年12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5921元,月增0.71%,年增2.19%;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約11984元,合計後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7905元,年增0.67%。

去年全年薪資狀況來看,全體受僱員工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成長2.43%;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8545元,成長1.42%。但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達2.5%,因此剔除物價因素後,兩者雙雙衰退,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41334元,衰退0.05%;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平均為53189元,年增率由正轉為衰退1.04%。

資料顯示,由於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2021年下半年起飆高,當年全年CPI年增率1.96%,2022年CPI年增率2.95%,去年也達2.50%,使得國人加薪及獎金發放幅度都跟不上,實質經常性薪資已自2021年起連續三年被通膨吃掉,去年更因出口嚴重衰退,加班及獎金發放縮水,連實質總薪資也出現年減情形,且年減1.04%是2013年以來最大減幅。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12月底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819.1萬人,較上月底減少3千人,其中製造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都減少2千人;若與2022年同期相較,也減少1萬人,顯示景氣影響廠商聘僱人數。

整體而言,2023年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817.8萬人,較前一年增加7千人、0.09%,其中工業部門減少2.6萬人、0.74%,服務業部門則增加3.3萬人、0.69%。就行業別觀察,住宿及餐飲業年增1.3萬人最多,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增加7千人次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分別增4千人並居第三,但製造業則受出口影響,減少3.1萬人。

主計總處表示,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受僱員工人數自2010年以來首次減少,2021年、2022年隨全球經濟回溫及疫情趨緩,相關商業活動陸續恢復,轉呈正成長,惟2023年受出口疲弱影響,僅年增0.09%。

CPI 加薪 消費者物價指數 薪資

延伸閱讀

美CPI和PPI升幅超預期 通膨怪獸果真反撲?克魯曼分析原因出在這

靠00919+00929兩檔聯手! 他:小資族僅需本金40萬即可每月加薪3000元

他存款50萬+信貸50萬想全投00919!網推買00929能每月加薪

0056+00878+00919跟00929想每月加薪一萬怎選? 他:原來關鍵是這檔

相關新聞

賴推二次能源轉型 拚多元綠能

賴清德總統昨天在就職演說表示,大家需要穩定供電,他將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發展多元綠能、智慧電網,強化電力系統的韌性;新任...

遭學者指北部供電不足 台電反擊:如果是這樣,怎麼會只有桃園事故多

針對有學者稱桃園饋線跳脫造成停電主因為供電不足,台電澄清,已多次強調配電事故和電源不足是2個獨立問題,外界不應混為一談,...

撥補台電導致略升…國債新高 每人背債27.4萬元

財政部近日公布最新國債鐘,平均每人負債廿七萬四千元創歷史新高,遭立委砲轟國債鐘破表;不過,財政部晚間火速發布新聞解釋,至...

缺工缺料…衝擊前瞻軌道建設 非軌道工程也受災

交通缺工缺料問題嚴重,各地公路、捷運工程進度大受影響,尤其政府推動前瞻計畫,軌道建設更成重災區;雙北捷運局都說,缺工缺料...

桃園頻停電 台電:供電有長程規畫、至2030年發電可淨增910萬瓩

桃園市近期頻繁發生停電事故,台電供電能力因此遭到更多質疑,台電今日對此表示,新增機組發電量高於退役的機組,遠程看到203...

【重磅快評】台灣能源轉型卡關了?

時序過了立夏,霧季接近尾聲,日照時間增加,照理說供電應該趨於穩定,但現況不然,無預警停電頻率增加,民眾的不便明顯增加,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