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牌人物/林信寬從藍領苦工變狀元 過去曾想加入棒球隊

高鐵台中站人龍排到站外 在地人驚沒遇過...網批:自由座無限賣?

中秋收假車潮塞到晚上 國5宜蘭至頭城又紫爆「車速剩16公里」

GAGA帶來的驚奇旅程 林詹珍妹Kagaw Piling

盧秀燕市長特別頒發臺中市傑出人士榮譽獎章 【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盧秀燕市長特別頒發臺中市傑出人士榮譽獎章 【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文‧張晉豪】

為部落奉獻無私的心

  1948年出生的林詹珍妹(泰雅語Kagaw Piling),自幼就在這個群山環抱的環山部落(泰雅語Sqoyaw)成長,1961年她參加教會的保母學校,來到臺北樹林,首次在部落外生活。兩年的學校生活中,學習的課程包含基督教的教義、聖經、佈道等,以及幼教的各項才能,畢業後回到部落教導幼稚園學童。在教學資源匱乏的偏鄉,  她選擇付出青春時光,為部落、信仰盡一份心力。

  在幼稚園服務兩年後因為結婚,林詹珍妹步入家庭生活,並育有四名子女。同為環山部落居民的丈夫擔任多年里幹事。「他甚至選過鄉長,所以哈勇家裡選舉的劇情我特別有感覺。」林詹珍妹坦言當時缺乏政治資源,所以只能四處借錢選舉,最後選輸了不打緊,還欠了不少債務,可說是家中最低潮的一段時期。

一張照片進入電影世界

  5年前,陳潔瑤導演正準備籌拍《哈勇家》,無意間在社群平臺上看到林詹珍妹的照片,她便透過林詹珍妹的姪女代為詢問,有沒有意願來試鏡?從沒演過戲也未接觸過任何表演訓練的林詹珍妹,一開始相當質疑自己是否有辦法演戲嗎?不過在導演與姪女的鼓勵下,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到臺北,沒想到竟從眾多試鏡演員中脫穎而出,導演現場就直接告訴她:「一定要妳了!」

  通過試鏡後,林詹珍妹與劇組一同前往宜蘭縣大同鄉的南山部落,進行長達3個月的拍攝工作。雖然拍攝過程十分辛苦,不只需要住在那裡,還時常拍到凌晨兩、三點,但在劇組的細心照顧下,讓她很快就適應劇組生活,演員甚至每個早上都來跟她問安,讓她覺得非常窩心。「電影中的家人我們原本都互不認識,但很快的我們就像是真的家人一樣。」林詹珍妹透露,其實連家人的選角,導演都先問過她的意見,讓她感到備受尊重。

獻給上帝與GAGA的金馬獎座

  「沒想到那麼老了還有這樣的機會和榮耀,這都是上帝的安排。」第一次演戲就拿到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林詹珍妹坦言,一開始演的時候會不小心看著鏡頭,後來馬上就熟悉了,常常一次就完成導演想要的感覺,讓陳潔瑤忍不住跟她說︰「我真的找對人!」臺詞也不以劇本背誦的方式,而是由導演先講解劇情,再由林詹珍妹以族語自然發揮,陳潔瑤細心引導,讓「本色演出」的她以素人姿態獲得金馬獎評審們的高度肯定。

  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林詹珍妹笑稱獎座很重,但接著她特別感謝上帝安排這個獎獻給泰雅族的「GAGA」與長老們。「GAGA」是泰雅族的祖訓與精神象徵,也是《哈勇家》在國外的片名,林詹珍妹說:「GAGA是泰雅族智慧的結晶,是非常嚴肅不可玩笑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遵循GAGA的規範,不偷不搶、嚴守生活紀律。」她舉例,部落裡若偷東西就會被懲罰,東西掉在地上也不可隨意撿拾,而是要將路邊的茅草打結作為記號,讓失主自行發現遺失物的位置,在那個沒有監視器與警察局的年代,族人們就是這樣遵守生活規範。

想讓更多人看見GAGA精神

  由於中橫公路路況不佳,不開放給一般民眾通行,從臺中市區經南投縣進入環山部落約需要4個小時的車程,林詹珍妹期待臺八線能儘早修復完成,讓遊客更方便進入部落,帶動地方觀光經濟。

部落內的文物館保存石板屋及許多泰雅族生活物品 【圖‧張晉豪】
部落內的文物館保存石板屋及許多泰雅族生活物品 【圖‧張晉豪】

  近期市府開放的環山獵人登山步道,以及剛列入歷史建築的清泉橋,都是林詹珍妹充滿成長記憶的文化景點。她尤其推薦部落裡的泰雅文物館,「這裡是我的姑姑詹秀美過去設置的館舍,裡面有真實使用過保存下來的石板屋,還有日本遊客特別前來。現在人力不足,只能採預約方式參觀,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資源投注進來,發揚我們泰雅的傳統文化。」

  問起未來還有沒有拍電影的意願,林詹珍妹笑著說短片或廣告也都可以,「我都這麼老了,還能有這些機會,真的很高興了!」4月她也將要和陳潔瑤導演一同前往義大利參展受訪,林詹珍妹勇敢嘗試電影舞臺,用真摯自然的演技,以及飲水思源的心,走出部落,從臺灣踏出步伐,讓全世界看見值得驕傲的GAGA精神。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1期】

延伸閱讀

世新大學創辦世鑫獎 鼓勵學生展創作軟實力

金馬影帝李康生走出蔡明亮電影 夢想演這種片!

韓國真實悲劇故事 裴斗娜追自殺真相揭「悲哀內幕」

廚師烹煮之餘 為佳餚命名是替菜色增添加分的創意

相關新聞

專屬臺中的故事 鏡頭外的舊城印象

臺中土生土長的傅天余導演,經歷求學、進修、工作,在全世界繞了一大圈,終究回到故鄉,在老家拍攝《本日公休》這部感人的電影作品,然而鏡頭外的她,對於臺中又有著怎樣的城市印象呢?

臺中市的移動劇場軌跡

劇場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指標之一。中臺灣現代劇場的拓荒者郎亞玲,帶著觀點劇坊與頑石劇團,循著都市的紋理移動,從中我們見到各個時代文化聚落的變遷,見證現代劇團在臺中從無到有的盛開過程,與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印象。

來自麵粉袋的城市聯想

作家劉書甫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執筆《TLife 高鐵月刊》、《旅讀》等專欄。經歷北中南各地生活後,回到故鄉臺中定居,更在家中工廠裝螺絲的麵粉袋上,看見對故鄉的城市印象。

消逝的霧峰日常 店老人走

魚販作家林楷倫,近年在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臺中文學獎小說組首獎。從阿公開始在市場經營的魚攤,成為他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然而故鄉的老店,正隨著歲月消逝,林楷倫用文字,記錄下這份惆悵。

人生角色的多重宇宙 廖玉蕙

臺灣文壇裡她是產量驚人的才女,30歲才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50本著作,2015年第4屆臺中文學獎,獲得文學貢獻獎的肯定;社群平臺上她是俠女,仗義執言、針砭時事,可說是文學界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在家中她是慈母,是扛起家族情感聯繫的么妹,她是作家廖玉蕙。

夜市旁的次文化基地 篤行1913

  中華路夜市是臺中頗具知名度的觀光勝地,從攤商林立的中華路彎入篤行路,會發現一排建築量體不算小的4連棟老屋,散發著不同於周邊喧鬧夜市的特殊氣質,這裡是「篤行1913」。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