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明揚大火死傷慘重 檢方助家屬聲請假扣押 防業者脫產

亞運/開幕式今晚登場 我2家媒體無原因被拒絕入場拍攝

天使輪災難/海委會連罰5次船東擺爛 港務公司代墊2億元全民埋單?

《文化臺中》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定期出版之季刊,於1月、4月、7月及10月出刊,主題為臺中文創、社區營造、文學與閱讀、文化資產、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等,引領民眾親近、認識臺中豐厚的文化內涵。

文化臺中

追蹤
《文化臺中》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定期出版之季刊,於1月、4月、7月及10月出刊,主題為臺中文創、社區營造、文學與閱讀、文化資產、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等,引領民眾親近、認識臺中豐厚的文化內涵。
41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本日公休》電影劇照 【圖‧傅天余】

專屬臺中的故事 鏡頭外的舊城印象

臺中土生土長的傅天余導演,經歷求學、進修、工作,在全世界繞了一大圈,終究回到故鄉,在老家拍攝《本日公休》這部感人的電影作品,然而鏡頭外的她,對於臺中又有著怎樣的城市印象呢?

134 雜誌
《含笑花-陳進》 【圖‧唐天】

臺中市的移動劇場軌跡

劇場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指標之一。中臺灣現代劇場的拓荒者郎亞玲,帶著觀點劇坊與頑石劇團,循著都市的紋理移動,從中我們見到各個時代文化聚落的變遷,見證現代劇團在臺中從無到有的盛開過程,與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印象。

62 雜誌
東區黑手窟裡裝著螺絲的麵粉袋,是城市發展的軌跡。 【圖‧張晉豪】

來自麵粉袋的城市聯想

作家劉書甫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執筆《TLife 高鐵月刊》、《旅讀》等專欄。經歷北中南各地生活後,回到故鄉臺中定居,更在家中工廠裝螺絲的麵粉袋上,看見對故鄉的城市印象。

61 雜誌
作者林楷倫曾接手家中在霧峰市場裡的魚攤 【圖‧蘇大衛】

消逝的霧峰日常 店老人走

魚販作家林楷倫,近年在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臺中文學獎小說組首獎。從阿公開始在市場經營的魚攤,成為他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然而故鄉的老店,正隨著歲月消逝,林楷倫用文字,記錄下這份惆悵。

143 雜誌
廖玉蕙 【圖‧吳景騰】

人生角色的多重宇宙 廖玉蕙

臺灣文壇裡她是產量驚人的才女,30歲才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50本著作,2015年第4屆臺中文學獎,獲得文學貢獻獎的肯定;社群平臺上她是俠女,仗義執言、針砭時事,可說是文學界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在家中她是慈母,是扛起家族情感聯繫的么妹,她是作家廖玉蕙。

118 雜誌
篤行1913 坐落於中華路篤行路口,擁有大片的落地窗和講究的磁磚外牆。 【圖‧張...

夜市旁的次文化基地 篤行1913

  中華路夜市是臺中頗具知名度的觀光勝地,從攤商林立的中華路彎入篤行路,會發現一排建築量體不算小的4連棟老屋,散發著不同於周邊喧鬧夜市的特殊氣質,這裡是「篤行1913」。

103 雜誌
吃光食堂提供放映空間推廣電影文化 【圖‧張晉豪】

是飯廳也是影廳 吃光食堂

「興趣能不能當飯吃?」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但對「吃光食堂」的共同創辦人賴勇辰來說,興趣不僅能當飯吃,還要讓所有吃過「這口飯」的人都讚不絕口。位於西區五廊街的「吃光食堂」,隱身住宅區巷弄中,距離臺中教育大學僅有幾步之遙,以自成一格的復古氛圍和職人手作料理,吸引無數學子和饕客前來。不僅如此,「吃光食堂」內還別具匠心規劃一個空間作為電影放映室,跨界結合料理和電影兩種創作,讓味覺、視覺和聽覺同時獲得滿足,而這也正是賴勇辰創業時最單純的初心。

62 雜誌
臺中市役所 【圖‧臺中市役所】

華麗的轉身 臺中市役所

 自1911年來,臺中市役所獨一無二的華麗身段,是臺中城市裡最具代表性的風景之一。走過近兩甲子歲月,這座臺中首見的鐵筋混凝土建築,被賦予過不同使命與生命,它曾經是「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也在不同時期作為最堂皇大方的官方辦公廳舍。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23年2月10日,耗時近2年整備重新開幕的臺中市役所,以最經典的樣貌再次與世人見面!

119 雜誌
藏身停車場後方的繼光工務所曾是一棟帆布工廠 【圖‧張晉豪】

連接家庭與生活 繼光工務所

10年的租約裡,你願意為一棟「破屋」做些什麼?繼光工務所位在繼光街的巷弄中,荒廢多年的帆布工廠,曾因屋頂破了一個大洞被周邊居民稱為破屋,如今成為燈火通明的建築師聯合事務所,這一切竟從工作上的「卡關」而起。

140 雜誌
1984年笠詩社同仁赴日參加亞洲詩人會議(由左至右分別為鄭烱明、李魁賢、李敏勇、...

孤岩的存在:追思詩人白萩

 多次被選為「十大詩人」的白萩今年1月11日辭世於高雄家中,消息傳出,詩壇驚愕不捨。白萩是戰後臺灣現代詩壇重鎮,一生寫詩,詩風多變,且多有創新。白萩18歲就以〈羅盤〉一詩揚名,其後不斷超越同年代的詩人,也超越他自己。他從早期的浪漫主義出發,歷經現代主義洗禮,最後回歸本土寫實主義,無論詩或詩論,都備受臺灣四大詩社(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笠)的推崇與肯定。他的辭世,可以說是臺灣詩壇和文壇的一大損失。

108 雜誌
盧秀燕市長特別頒發臺中市傑出人士榮譽獎章 【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GAGA帶來的驚奇旅程 林詹珍妹Kagaw Piling

臺灣電影界最高殿堂「金馬獎」於2022年11月19日舉辦第59屆頒獎典禮,電影《哈勇家》一口氣入圍6個獎項,其中在臺中求學、成長的陳潔瑤,成為首位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女性,來自和平區環山部落的素人演員林詹珍妹,更是初試啼聲就獲得評審青睞,一舉奪得最佳女配角獎,展現臺中耀眼的女力發威。

178 雜誌
富興工廠 【圖‧張晉豪】

老屋的奇幻漂流 富興工廠

近年來,以臺中火車站為中心的老城區,吹起一陣復古風潮。只要穿梭巷弄間,即可見復古文創聚落如雨後春筍冒出,例如臺灣府儒考棚的咖啡館、星泉湖畔帝國糖廠,皆能感受臺中人期望以嶄新視野活化老城區的澎湃情緒。走入復興路四段小巷內的「富興工廠1962」(Fusion Space),更可以深切體會老屋翻轉新生機的夢幻之旅。

110 雜誌
陪伴孩子閱讀,為孩子打開世界的窗,是玉米辰喜愛的事。 【攝影‧林純如】

為孩子擘劃一座繪本花園 玉米辰

大肚臺地曾是百合花綻放、山鹿吃草、山貓奔跑之地,生態豐富而多樣。玉米辰(本名陳旻昱)出生在山坡上的三合院,一家靠著買賣雞鴨鵝營生,外面的世界很大,小小年紀不曾擔心山貓(即石虎)會消失,但總害怕跨越家禽追趕的門檻。

156 雜誌
興安分館原為北屯兒童館,改裝後成為全齡化的圖書館。 【圖‧張晉豪】

興安圖書館的老館新生

  這棟陪伴大家一起長大的圖書館,自1987年啟用至今,從北屯兒童館,變身為由民眾票選改名後的「興安圖書館」,在2021年2月起進行了閱讀環境改善工程,2022年7月7日重新開館啟用。全新風貌的圖書館隱身在綠意盎然的公園裡,蛻變成富有朝氣的純白建築,讓人耳目一新。

875 雜誌
第五屆纖維創作獎由陳君岱獲得雙料首獎 【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專訪第五屆纖維創作獎 雙首獎得主──陳君岱

  多少創作者前仆後繼,在纖維組成的阡陌世界中,無邊無際地探索、嘗試,纖維創作獎便扮演著國內纖維工藝的重要平臺,不僅給予創作人才肯定、發揚纖維之美,也吸引更多民眾投入纖維領域。

275 雜誌
臺中地區用水主要來自於石岡水壩 【圖‧張晉豪】

石岡漫遊 秘境之旅

  石岡因地處大甲溪河階地形,為先住民聚居之處,十八世紀以降,大埔客家帶來豐厚的人文底蘊。本期漫步太Chill便邀請到返鄉青年石岡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呂嘉珊理事長帶路,從鮮為人知的秘境,尋找石岡珍貴的文化軌跡。

1041 雜誌
葉形二手書店低調坐落在東海藝術街 【圖‧張晉豪】

葉形二手書店

 說到大肚山麓上的東海藝術街,你會想到什麼?

387 雜誌
葉形二手書店低調坐落在東海藝術街 【圖‧張晉豪】

日染樹梢 - Sunnytreetop Café

  隨著攝影產業邁入數位化,傳統底片沖洗逐漸式微,過往城市街景中習以為常的沖印店,已經退出日常舞臺。更不用說,在手機都逐漸取代數位相機地位的今日,底片相機早已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般的存在。

384 雜誌
只要還能拿得動畫筆就會一直持續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圖‧張晉豪】

資深藝術家王守英

  90歲的資深畫家王守英,人老心不老,精神還非常的好,除了有點重聽及一隻眼睛視力不好之外,身體健健康康,沒有其他問題,年紀雖大,仍可以自己開車載著老伴外出;定居在臺中市太平區的居家生活,簡單悠閒,不是畫畫,就是看書、聽音樂或修剪院子裡的花木,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374 雜誌
綜觀廖教授的一生,可說是臺灣文學的疊磚師(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方耀乾...

老派文青廖振富的熱情與執著

 霧峰溪底仔簡陋的屋舍旁,廖家父祖日日耕耘著幾分薄田,在這十多戶人家的貧瘠小村,勤奮工作勉強只能讓一家子溫飽,溪旁高大的麻竹叢不論白天黑夜沙沙作響,一如紛擾的人世恩怨,彷彿聲聲扣問:留下,還是離開?遠方臺中市區的萬家燈火一再閃爍,於是廖振富12歲那年隨著母親堅強的意志舉家搬到臺中市區,也同時告別物質匱乏的童年。

392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