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牌人物/林信寬從藍領苦工變狀元 過去曾想加入棒球隊

高鐵台中站人龍排到站外 在地人驚沒遇過...網批:自由座無限賣?

中秋收假車潮塞到晚上 國5宜蘭至頭城又紫爆「車速剩16公里」

為孩子擘劃一座繪本花園 玉米辰

陪伴孩子閱讀,為孩子打開世界的窗,是玉米辰喜愛的事。 【攝影‧林純如】
陪伴孩子閱讀,為孩子打開世界的窗,是玉米辰喜愛的事。 【攝影‧林純如】

【文‧黃慧鳳】

  大肚臺地曾是百合花綻放、山鹿吃草、山貓奔跑之地,生態豐富而多樣。玉米辰(本名陳旻昱)出生在山坡上的三合院,一家靠著買賣雞鴨鵝營生,外面的世界很大,小小年紀不曾擔心山貓(即石虎)會消失,但總害怕跨越家禽追趕的門檻。

地方意識的萌芽

  6歲那年隨著父親搬到沙鹿市街,除了上學讀書外都得到鴨肉攤幫忙,不曾有繪本陪伴,然而拔鴨毛的日子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臺語,磨出了專注的心智與異於常人的能耐,小小的手逐漸成為大大的手,摸索生命不同的可能。

  就讀清水高中後,玉米辰隨著胡淑賢老師走訪地方歷史文化,胡老師是牛罵頭文化協會的創會理事長,長期以來帶著玉米辰參與公共論壇、社區營造,甚至街頭運動與抗爭,使他有機會與夏鑄九等專家學者直接面對面,這些教室外的學習,開啟了青春少年的歷史之眼與地方意識。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畢業的玉米辰,退伍後參與921災後重建計畫,接觸各方社造工作者、環境保育人士,深刻體會災區要重建規劃的不只是房舍,還得重建大家的生態思維、社區想像與人的價值,重建人們被震毀的心。自許為NGO(非政府組織)工作者的玉米辰,不斷思索如何重建人們的心靈花園。

從都市計畫轉向繪本創作

  有一次玉米辰受邀到人本教育基金會森林小學講課,一位每晚睡前吵著要聽故事的孩子,敲開了玉米辰心中的一道鎖鏈,那些繪本以淺顯生動的圖文,吸引孩童的目光,創造了強大的感染力。那幾夜的星光映照著繪本,也照亮了玉米辰前往繪本的創作道路。

  過去胡老師身旁的小跟班,已然成為大人,但心中仍住著一位天真又憂國憂民的男孩,2003年起他開始騎機車探訪臺灣各地,尋找創作繪本的題材,持續參與NGO組織,成為沙轆文化協會創會總幹事、臺中縣海線社區公民大學執行祕書、臺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海灣繪本館館長,承繼著胡老師俠女般的社會關懷與實踐力。於是沙鹿市場裡鴨肉攤的長子沒有繼承家業,也放棄了都市計畫設計的穩定薪水,一頭熱地栽進他熱愛的事物。

以繪本帶領孩子看見世界

  當年沒機會接觸繪本的沙鹿男孩,帶著滿腔熱血從零開始自學,拿著喜愛的作品請美術店老闆協助採買需要的畫材。玉米辰說自己是「青瞑牛毋驚槍,憑著憨膽向前衝。」他創立木田工場,以繪本、動畫、立體書等不同載體,述說臺灣人文與生態環境的故事,期望孩子從小就能關心公共議題,並開始學會判斷與抉擇。

  第一本繪本《是誰偷尿尿?》從自己的學科專業出發,以擬人化的童趣手法畫出房子需要馬桶解決污水,內容簡單明瞭直指城市問題核心。接著創作一系列臺灣好觀點的繪本,其中《螃蟹過馬路》、《海底變形蟲》、《沒有鳥的鳥村》、《捕蝶人》、《幸運的一群》、《水雉的浮葉》,探討人為建設與污染對環境生態的衝擊,並以《老祖宗的交代》談尊重自然的石滬漁法、《青蛙不必變王子》道出簡單素樸的幸福生活,《小島的洄龜》寫出人們為環境付出的努力,而《天空金城》、《若是咧送批》則關注勞權與人權議題。

  這些十足在地與公眾議題性的繪本,成為臺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愛的書庫」的共讀書單,在各校學童手中流轉傳遞,打開孩子對環境生態與社會人文的意識,促進孩子的思考力,讓教育向下扎根。

讓世界看見臺灣

  玉米辰為了創作,長時間與專家學者一起記錄各種動植物生態,與NGO工作者一同培訓,許多作品都是厚積薄發的成果。木田工場過去曾從3人組織擴增到13個人,如今又回到3人,自嘲對家裡的貢獻趨近於零,仍一股腦兒的畫出對臺灣土地的愛,即便阮囊羞澀也不改其志。

  2021年玉米辰《守護大海的人》因交通部首長更換而遭銷毀2,000多本躍上新聞版面,隨後卻榮獲2021年Open book好書獎和2022年世界插畫大獎的肯定,讓世界看見了臺灣。

玉米辰榮獲2022 年世界插畫大獎,讓世界看見臺灣。 【攝影‧林純如】
玉米辰榮獲2022 年世界插畫大獎,讓世界看見臺灣。 【攝影‧林純如】

  玉米辰也參與「校園見.臺灣」系列講座,持續以親民的方式訴說嚴肅的議題,喚醒孩童對世界的關注與啟發孩童的多元觀點,如今蝴蝶效應正在產生。去年父親節玉米辰小學4年級的兒子寫了封E-MAIL給他,援引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取得什麼。」無心的放了一枝暗箭,卻也默默肯定了玉米辰的努力。一路以來,玉米辰十分感念胡老師的引領、老父的寬容,更感謝將他名字倒過來唸的女朋友成為他的妻子,讓他得以勇敢無畏的,投入在臺灣這塊土地的環境人文教育上。

  人稱「臺灣宮崎駿」的玉米辰,努力讓孩子看見世界,如今也讓世界看見了臺灣,他擘劃的臺灣繪本花園,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理念相同,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共讀,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珍惜前人努力抗爭的成果,共同守護我們的心靈花園。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1期】

延伸閱讀

新竹市環境教育繪本徵件開跑囉 總獎金8萬元

20元古早味!大潤發「玉米冰淇淋」有芋頭、牛奶2口味,逼真造型超療癒,免跑台南就吃得到

玉米竟長出灰色腫瘤? 網嗨超珍貴:「墨西哥松露」千萬別丟

士林分署推廣「拍寶」繪本 教小朋友誠實好觀念

相關新聞

專屬臺中的故事 鏡頭外的舊城印象

臺中土生土長的傅天余導演,經歷求學、進修、工作,在全世界繞了一大圈,終究回到故鄉,在老家拍攝《本日公休》這部感人的電影作品,然而鏡頭外的她,對於臺中又有著怎樣的城市印象呢?

臺中市的移動劇場軌跡

劇場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指標之一。中臺灣現代劇場的拓荒者郎亞玲,帶著觀點劇坊與頑石劇團,循著都市的紋理移動,從中我們見到各個時代文化聚落的變遷,見證現代劇團在臺中從無到有的盛開過程,與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印象。

來自麵粉袋的城市聯想

作家劉書甫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執筆《TLife 高鐵月刊》、《旅讀》等專欄。經歷北中南各地生活後,回到故鄉臺中定居,更在家中工廠裝螺絲的麵粉袋上,看見對故鄉的城市印象。

消逝的霧峰日常 店老人走

魚販作家林楷倫,近年在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臺中文學獎小說組首獎。從阿公開始在市場經營的魚攤,成為他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然而故鄉的老店,正隨著歲月消逝,林楷倫用文字,記錄下這份惆悵。

人生角色的多重宇宙 廖玉蕙

臺灣文壇裡她是產量驚人的才女,30歲才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50本著作,2015年第4屆臺中文學獎,獲得文學貢獻獎的肯定;社群平臺上她是俠女,仗義執言、針砭時事,可說是文學界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在家中她是慈母,是扛起家族情感聯繫的么妹,她是作家廖玉蕙。

夜市旁的次文化基地 篤行1913

  中華路夜市是臺中頗具知名度的觀光勝地,從攤商林立的中華路彎入篤行路,會發現一排建築量體不算小的4連棟老屋,散發著不同於周邊喧鬧夜市的特殊氣質,這裡是「篤行1913」。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