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信義區住宅飄屍臭!驚見女子頭罩塑膠套死亡數日 警掌握特定對象犯案

撞擊瞬間曝!高雄男駕車離奇直衝分隔島 他傷重不治與3幼子天人永隔

湯優盃/創造歷史!周天成、兩男雙組合攜手退丹麥 中華隊首闖4強

程度落差近3個學年 OECD提醒台生學科能力現雙峰化

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表示,疫情下,台灣相較國外擁有更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但OECD也提醒台灣,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代表各科成績中最高分與最低分者落差甚大。記者許維寧/攝影
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表示,疫情下,台灣相較國外擁有更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但OECD也提醒台灣,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代表各科成績中最高分與最低分者落差甚大。記者許維寧/攝影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布「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台灣學生於數學、科學、閱讀3領域表現不俗,民間教育研究單位品學堂今天舉行閱讀未來國際教育論壇,並分析PISA數據;我國學生雖於3領域取得優異國際排名,但各科成績高、低分落差大呈現「雙峰化」。

日前PISA成績出爐,教育部表示台灣成績佳,歸功於新課綱方向正確、台灣更不受疫情影響有顯著進步。

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表示,疫情下,台灣相較國外擁有更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學生停課不停學,短短幾個月內教師便對線上教學熟能生巧,但OECD也提醒台灣,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代表各科成績中最高分與最低分者落差甚大。

黃國珍指出,數學科相差54分、科學44分,閱讀也相差43分,而每相差20分,學生能力約有一學年的落差,代表台灣的數據顯示,數學科成績好與不好的學生能力落差近三個年段。

黃國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疫情間的數位學習確實可補足學生能力、減緩疫情影響,但不同區域教師對數位工具的熟悉程度仍有落差,落差為學生帶來資源、條件上的影響,因此雙峰現象還是存在。

黃國珍也說,城鄉差距不再是過去的「區位」差異,更多是觀念、教學方式上的差別。都會區教師觀念走得較前面、有更多資源;偏鄉教師進步很快,但教學觀念可能認為太前衛的教法學生跟不上,或多需要配合學生,以及城鄉差距下家庭經濟背景導致資源落差,也讓學生容易產生學習落差。

此外,品學堂也公布一內部閱讀學習系統數據,國小、國中、高中三階段學生連續文字閱讀能力均佳,但若是連續文本再結合圖表,則小學到高中階段均較難掌握。若細分文類,三階段學生對敘事型文類容易統整成大概念,掌握度最好;說明型、議論型則掌握度較差,如文章可能涉及科普知識,學生容易受限於學科能力較弱,因而影響閱讀時的信心。

黃國珍也說,品學堂也長期和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不同區域學生表現數據並設計工作坊培力教師,先從改變教師能力做起,就有機會改變學生。教學現場以紙本、數位並行,未來也許還要納入AI協作加上多模態應用。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致詞時表示,有鑑於趨勢,教育不可能再以紙筆、板書讓學生理解未來社會,未來新興課綱將瞄準數位科技,台灣作為尖端科技領先者,希望教師也要對自己和學生有信心。

PISA 教師 課綱

延伸閱讀

職缺多、薪水高 985、211高校搶設鴻蒙班攬才

OECD最新報告 未來經濟成長率將腰斬

豐原長青元氣學堂展成果 92歲嬤著戲服演出滿堂彩

台灣PISA數學全球第3 均一:高低分差距拉大、M型落差

相關新聞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再籲召開全國教育會議 曾志朗:官方民間共商資源分配

520前夕,數個教育團體今天表示,呼籲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履行召開「第九次全國教育會議」的政見。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指出,台...

陽明交大六家古蹟群蓋樓 反對連署逾2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產學合作之名,將在竹北六家校區興建群聯電子研發大樓,由於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與校務發展委員會議已通過,...

憂公幼混齡教學 有家長轉私幼

台灣面臨少子化,不少公幼靠混齡上課突破12人成班門檻,台中有9成、彰化7成公幼都是混齡班。公幼教師說,混齡教學不易,有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