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修法啟動 專家籲導入外部機制瓦解共犯結構

近三年校園霸凌通報案件「年年破千」,成案比率卻逐年下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表示,通報案件逐年攀升,成案率低就怕背後藏有隱情。記者趙宥寧/攝影
近三年校園霸凌通報案件「年年破千」,成案比率卻逐年下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表示,通報案件逐年攀升,成案率低就怕背後藏有隱情。記者趙宥寧/攝影

近三年校園霸凌通報案件「年年破千」,成案比率卻逐年下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表示,通報案件逐年攀升,成案率低就怕背後有隱情。近來教育部著手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盼導入調查專業人才庫,台北市政府心理健康暨自殺防治委員會委員羅惠群認為,若仍要經教育部認證來、認證去,恐都是共犯結構,一如性平委員總是同一批專家學者,建議可從外部引入不同專業者,才能有效撼動固化的教育體制。

國策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表示,根據教育部資料,過去十年「生對生」校園霸凌通報數字自2013年高中職61件、國中200件、國小126件,但到了2022年高中職429件、國中540件、國小632件,校園霸凌總件數近十年成長五倍之多,尤其前三年正逢疫情「停課不停學」,校園霸凌通報案件卻不減反升,令人歎為觀止,也可見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而在校園霸凌案件中,又以肢體霸凌占最多數,再依序為言語霸凌、關係霸凌、網路霸凌、反擊霸凌。陳學聖表示,儘管每年通報數字逐年大幅攀升,成案比率逐年降低,2013年仍有53%,每二件就有一件成立;2022年成案比率僅10%。他表示,讓人憂心為何學生對霸凌有強烈通報念頭,最後成案比率卻低,中間有無其他隱情?

究其根本,台北市政府心理健康暨自殺防治委員會委員羅惠群分析,學校定義校園霸凌的界線其實很模糊,甚至多起疑似霸凌案件,尚未進入調查程序,即被判定為校園暴力,而非校園霸凌。他說,對學校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怕落入霸凌調查後,還會牽扯到老師、行政人員,甚至影響整間學校。

本報日前也報導,師對生霸凌準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卻在校事會議分案時,經常被判為不當管教而縱放。豐原高中疑似師對生霸凌案,逼得教育部得直視制度困境,為彌補破網,教育部今年四月起邀集相關召開至少五場研商會議,共列出四大檢討重點,其中一項便是在調查小組中,導入外聘委員制度,強化其專業性。

羅惠群則提醒,「導入外部機制」要看教育部誠意,例如性平工作,未受過教育部訓練者卻不能成為委員,導致很多外部公正人士被排除在外,真正進入體制的,也可能是「共犯結構」,怎麼來都是那幾個人。他認為,有無可能從外引入不同其他的人員,才能有效撼動固化的教育體制。

羅惠群也說,法律中「知情者應通報」,但那是理想狀態,現在不少教師對學生衝突仍覺得「就算了」。他認為,教育部現行法規仍屬於被動型,應長出一套主動調查的機制,且不該因人情壓力輕輕放下,權責機關應該有效伸張公權力,保護校園師生。

教育部 網路霸凌 陳學聖

延伸閱讀

獨/看完新竹球場另有行程 美大聯盟專家周五看大巨蛋

明道等四退場私大確定重組董事會 原董事解職、公益董事進駐

學貸補助有排富 立委:門檻4萬元與青年困境有落差

台中高中生輕生案調查報告 市府退件家長未知悉內容

相關新聞

再籲召開全國教育會議 曾志朗:官方民間共商資源分配

520前夕,數個教育團體今天表示,呼籲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履行召開「第九次全國教育會議」的政見。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指出,台...

陽明交大六家古蹟群蓋樓 反對連署逾2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產學合作之名,將在竹北六家校區興建群聯電子研發大樓,由於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與校務發展委員會議已通過,...

憂公幼混齡教學 有家長轉私幼

台灣面臨少子化,不少公幼靠混齡上課突破12人成班門檻,台中有9成、彰化7成公幼都是混齡班。公幼教師說,混齡教學不易,有些...

台灣文學作品展 5月進駐紐約皇后區圖書館

5月是美國亞太裔傳統月,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皇后區公共圖書館將合辦「台灣書櫃」,精選13部台灣好書的中文及英譯版,在3座...

陽光行動╱鴻海星光計畫 為高關懷生指引不同的人生道路

黑暗中的點點星光,也能指引出一條走向未來的道路。鴻海教育基金會從2022年推動「星光計畫」,截至去年底,與全台22個據點...

體制內資源不足 花蓮暖心師募款為高關懷學生動物輔助治療

國內高關懷雖然有專案輔導計畫,即預防中輟高關懷課程計畫,但是在教育現場仍不夠。教師反映,由於課程補助時薪低於坊間實際收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