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BA/33歲湖人前球星莫里斯驚傳離世 湖人「心碎」

113會考自然衝刺/留意病毒疫苗、食安時事 別再練習艱澀計算

20年前「Nokia口紅機」出土勾出網友憶當年 過來人淚崩:超潮但打字超累

台移民政策緊縮、陸方釋利多 港生來台讀大學高峰已過

升學輔導平台統計,2021年港生新生來台數創下歷史高峰,但2022年來台人數隨即減少近一千人,而與此同時,港生赴中國大陸升學數十年來穩定成長。本報資料照片
升學輔導平台統計,2021年港生新生來台數創下歷史高峰,但2022年來台人數隨即減少近一千人,而與此同時,港生赴中國大陸升學數十年來穩定成長。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受到反送中運動及疫情衝擊,香港學生來台升學人數成長,升學輔導平台統計,2021年港生新生來台數創下歷史高峰,達3110人,但2022年來台人數隨即減少近一千人,而與此同時,港生赴中國大陸升學數十年來穩定成長。學者評估,台灣移民政策緊縮是影響港生來台的主因,且大陸名校近年屢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置分校,都對港生造成吸力。

香港DSE中學文憑考試相當於台灣學測,也是香港中學生升大學重要入學考試。港生憑DSE成績,除申請香港本地大學外,亦可作為赴台灣或中國大陸升學的申請依據。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表示,觀察近十年升學數據,港人來台升學數隨大環境影響有所起伏,招生情況並不穩定,如2014雨傘運動爆發、社會局勢不穩,至2016年每年港生來台升學人數突破二千人,2017年前後趨緩,但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和新冠疫情又促使來台人數攀升,2021年更創下歷史新高。

魏佳卉談到,2022則因疫情趨緩、港人移民台灣熱度下降,夾上港府對台招生資訊限制,去年港生來台減少近一千人,僅2149人。但同年,港人赴大陸升學所有管道合計收到1.3萬名考生報名,以DSE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的考生達4890人,人數創下近十年來新高,代表平均十名DSE考生中就有一人想赴陸就學。

然而國內大專校院正面臨少子化,學校寄望招募境外生,但受兩岸情勢影響,過去曾佔境外生四分之一強的陸生今年將迎來清零,年增率110學年已為負28%,僅剩4200百人,港生招生亦可能迎來下坡。

僑外生在台校友聯誼籌備會創會會長李三財表示,2021年港生來台現象形同社會不穩下的外溢現象,當年教育、商業移民等均增,但隨時事緩和,又台灣移民政策緊縮影響留學動機,如同亞洲學生赴美多是想拿綠卡,當門檻變高,自然選擇到其他國家,評估港生來台高點已過。

李三財談到,香港的大學走極端的菁英制,能讀大學者很少,有背景、餘裕的港人選擇赴英,非菁英者則早早出來工作,經濟沒這麼好又想讀書,才選擇到台灣或大陸。但近年部分香港企業已轉為中資,且大陸名校屢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置分校,想有更好發展的學生便會去讀北大等名校,獲得更多栽培也更好投入大陸商業市場。

港生 香港

延伸閱讀

6天假45.5萬人訪港 遊客數竟比澳門少2.7萬

疫情趨緩移民退燒 港生來台人數減、赴陸升學創新高

汪小菲現蹤香港 約會「拿督千金」莊鍶敏自稱是單身

甜美女偶像考上日本名校!校內職員驚吐「噁男發言」騷擾 下場慘了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13會考社會衝刺/跨域多元題為趨勢 掌握長題不用慌

國中教育會考5月18日至19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

新北特教師減時數 擬8月起實施

台灣特教生人數持續增加,特教師負擔重,藍綠新北市議員昨議會質詢時,分別表示教育局研議降低特教師每周授課時數,盼盡快上路。...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 凌晨因病離世

以鑽研「賽局理論」著稱的前台灣大學名師巫和懋,今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年72歲。

偏鄉師久任獎金 遭疑變久等獎金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立委昨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仍提到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誘因不足以及行政負擔大等...

台大國發所教授每年可指導14生 教團:比例偏高

先前曾發生論文抄襲爭議的台大國發所,近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相關辦法,專任教授每學年最高可指導14人。教團今天表示,此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