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經濟及ESG展望

【文.李沃牆】
全球在去(2022)年歷經節節高升的通膨,加上以聯準會(Fed)為首的主要國家央行利率升升不息,俄烏戰爭未止、疫情反覆、中美兩強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因素影響下,企業經營大受干擾,面臨庫存去化壓力等因素持續下,今(2023)年經濟成長不樂觀幾乎塵埃落定。而全球金融市場走過波濤洶湧的 2022 年後,今年依然未能風平浪靜、平步青雲。另外,在 2050 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下,企業如何結合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勢將躍升為今年金融市場發展及監理核心之一,值得企業注意。
全球經濟預測普遍持續下修
世界銀行(Word Bank)於去年6月所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比去年微升至 3.0%。然而,國際貨幣基金(IMF)於去年 10 月所發布最新預測卻下修今年經濟成長至 2.7%,不僅較去年放緩,而且會「非常非常痛苦」。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去年 11 月的最新預測更大幅下修至 2.2%。IMF 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又於今年元旦警告,今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一經濟體將陷入衰退。主要國家中,美國分別遭下修至 2.4%、1.0%及 0.5%,瀕臨衰退邊緣。歐元區則分別下修至 1.9%、0.5%及 0.5%,一樣是極不樂觀。唯一全被調升的國家僅有中國,其經濟成長有望在今年復甦,並分別上修至 5.2%、4.4%及 4.6%,日本表現將持平,分別為 1.3%、1.6%及 1.6%。
臺灣經濟成長難逃下修
去年 11 月及 12 月,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及政府機構,包括台經院、主計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綜院、中央銀行及中研院,均不約而同下修臺灣 2022 及 2023 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如表二所列,各家對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均無法保 3。其中,繼中央銀行估計我國這二年經濟成長率都不保 3 後,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也雙雙下修至 2.94%及 2.41%,顯見其對今年經濟展望更加保守以對。進一步言之,若由去年底的各項景氣訊號,如出口變動、景氣對策信號燈、領先指標、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存貨增加警訊、以及科技業大砍資本支出,其實早有端倪。
出口不振 經濟難有起色
臺灣前二年的出口表現可說是相當旺盛,究其因係為資通訊、半導體等具競爭力的高科技商品的強力支撐。然近幾月來已出現需求減緩,全球經貿開始吹冷風,讓出口由赤熱火紅漸漸轉為陰冷憂鬱的藍。財政部最新公布的去年 9 月出口開始衰退,11 月出口為負 13.1%,不僅連 3 黑,也創近七年最大減幅。看來,旺季 效應確定落空,又科技產品出口也顯露疲態,電子零組件也欲振乏力,第4季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受中國動態清零、經濟委靡不振拖累,今年 11 月臺灣對中國出口年減 20.9%,連4月負成長,創2013年3月以來最重跌勢。眾所周知,臺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經濟成長引擎端仰賴出口,出口不振,經濟自難有起色。
景氣對策信號 亮衰退藍燈
景氣對策信號燈已行之多年,主要用以判斷景氣運行所處的位置及經濟表現。其分數由9 項指標組成。去年 9 月,綜合判斷分數已下滑至 17 分,創下 2019 年 3 月以來低點,為藍燈區間下緣。10 月增加 1 分,仍是黃藍燈,主因還是臺幣貶值效應所致。但 11 月景氣燈號終究跌入「低迷藍燈」,綜合判斷分數為 12 分,為近四年首見。尤有進者,景氣領先及同時指標續呈下跌,顯示景氣走緩愈趨明顯。
除此,由中經院所定期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是呈現連續多月緊縮的現象。該院於去年 12 月 22 日公布最新「臺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結果,逾 500 家臺灣重點業者已預判今年全球經濟仍處下行風險,企業的營運狀況、利潤率勢必比去年更不好。台經院於去年底公布 11 月製造業景氣燈號自黃藍燈跌落至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這也是自 2020 年 8 月以來,首次出現藍燈。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3.2月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