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蔡英文揮別總統府 副總統蕭美琴一度拭淚

少子化助長教學現場惡化 普信生如何學習接受失敗?

賴清德、蕭美琴完成宣誓 正式成中華民國正副總統

2023年CEO關注的三大議題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Sheryl Lu╱產業分析師

在當前經濟前景不明朗、高利率環境及地緣衝突的情況下,企業CEO勢必在追求未來成長的路上面臨各種挑戰,根據KPMG 2023年的全球CEO調查,2020年初有85%的CEO對企業成長信心,今年則下降至77%。

三大議題成管理階層在動盪下的關切重點

地緣政經的不確定性已成為2023年CEO認為的最大營運風險,緊隨其後的企業營運風險、新興顛覆性科技風險、供應鏈風險與監管法規風險亦為CEO所重視的企業威脅。但中長期而言,近四分之三的CEO仍對未來整體經濟前景保持信心。為求在動盪和不確定性高的環境下,達成企業成長及營運目標,2023年全球CEO將著眼於三大議題—科技、ESG及人才。

科技端:生成式AI崛起,同時帶來監管及資安隱憂

圖片來源:IoT Analytics Research 2023
圖片來源:IoT Analytics Research 2023

根據IoT Analytics Research 2023的統計,「AI」和「生成式AI」成為企業季度電話會議的CEO熱門話題,由上圖可觀察到,2023年第二季有近三成的企業CEO於季度電話會議中曾提過至少一次「AI」,其中以科技業、通訊服務業和工業為前三大最積極討論人工智慧的產業,除此之外,與人工智慧相關的GPU和人工智慧晶片亦掀起熱烈討論。而生成式AI應用之一的ChatGPT則不再是2023第三季的熱門話題,主要因ChatGPT僅是眾多新生成式AI工具的其中一項,然而隨著其開發者OpenAI的持續研究和商業上的廣泛採用,ChatGPT所掀起的人工智慧浪潮不會就此衰退。

雖然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但仍有70%的CEO將發展生成式AI列為企業投資的首要項目,預期生成式AI可提升企業獲利能力、為新產品與市場成長創造機會、提升效率與生產力及檢測網路攻擊並快速回應等,有52%的CEO則認為未來3至5年即可實現生成式AI的投資回報。

由此可見,生成式AI已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重要工具,以微軟的企業策略為例,微軟透過在人工智慧的大力投資,逐步在公司的關鍵核心業務中建立競爭優勢,使其能夠在人工智慧領域遙遙領先,例如推出新一代Microsoft 365的Copilot工具,提供使用者即使建議以修改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

新興科技如同一把雙面刃,創新和崛起的同時勢必引發相對的風險與挑戰。除了面臨成本高昂和所需技能之不足等挑戰,有超過一半的CEO認為使用生成式AI將引發道德風險,同時政府對人工智慧的審查和監管日益加劇,例如歐盟於2023年通過全球第一個AI監管法案—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該案目前已進入立法程序的最後階段,美國國會亦正研議AI監管法案,以控管AI風險與保障資料隱私。

儘管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企業偵測網路攻擊並採取應對措施,但82%的CEO認為人工智慧也可能帶來新的資安風險,根據統計,有超過四分之一的CEO沒有為潛在的網路資安攻擊做好準備。

ESG端:將為企業營運策略布局重要的一環

由於各國資源利益分配及發展情勢的不一致,ESG的議題在全球各地趨向兩極化的討論,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宣布,2023年7月的海面溫度為歷年新高、2023年8月為歷年最熱的8月,種種現象顯示氣候變遷的議題仍需受到重視。

根據KPMG 2023年的調查,近年來,大多數的CEO已意識到,對於追求成功和永續發展的企業而言,ESG為必要的投資項目,顯現ESG逐漸受到CEO認可的趨勢。CEO認為未來三年在培養客戶關係、制定合作夥伴關係和併購策略、建立品牌聲譽、達成財務績效及吸引下一代人才等面向,ESG將發揮重大影響力。

然而,在當前不確定性高的時刻,擁有有限資源的企業如何在成長、獲利和ESG之間取捨,仍為CEO將面臨的一大挑戰,對此,麥肯錫公司研究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表現優異的公司以及早期推動減碳策略的企業,以說明在不確定性高的時刻仍能布局ESG,麥肯錫公司的建議如下:

以遠見和雄心推動價值創造

思考成本和減碳的雙重效益可能

建立客戶合作關係,成為市場的早期贏家

更新業務組合以確保獲利成長

建立和擴大新的綠色業務

快速執行策略,以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

事實上,ESG有助於確保在企業財務和地緣政治的壓力下,企業營運具備足夠的韌性,隨時有能力接受任何衝擊並應對下一個挑戰,然而僅有「恢復」並不足以實現企業長期增長目標,真正有「韌性」的企業能夠更好地恢復,未來得以蓬勃發展,此外,對於政府持續設立新的監管法規及外部政治環境變動等議題,CEO應具備足夠的敏銳度和判斷力來因應,然而調查指出,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CEO表示,企業現階段的ESG進展不足以承受利害關係人的潛在審查。

因此,就企業成長的面向而言,CEO應將ESG定位為創造企業價值的重要驅動因子,而非需僅是符合產業標準或監管需求。

人才端:混合工作模式崛起,如何兼顧生產力和員工福祉為一大課題

Covid-19疫情期間所促成的遠距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風潮已逐漸消退,甚至強制員工返回辦公室上班,根據KPMG的CEO調查,64%的CEO認為未來三年內,工作模式將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態,尤以生命科學、汽車、能源、自然資源和基礎建設等產業更加顯著,而高達87%的CEO願意獎勵重返辦公室的員工,此情況凸顯CEO以辦公室為中心的傳統思維。

值得關注的是,混合(hybrid)工作模式於疫情後逐漸興起,尤其此模式已獲得許多年輕世代的支持,且對生產力的提升有正面助益,同時,根據麥肯錫最新研究發現,花費約50%時間待在辦公室工作的團隊的生產力較佳,且可大幅提升專案協作能力、同事之間的信任感、留任率和整體團隊績效;反之,當超過50%的時間花費在彼此面對面時,個人和團隊的靈活性會降低,專注工作的時間也會減少。

在企業追求成長時,明智的勞動力策略亦為重要因素,因此隨著員工重返辦公室工作,CEO應考量員工的價值主張及工作場所多元化的需求,透過即時洞察來改善團隊的工作方式,以兼顧維持員工生產力和保障員工生活的平衡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Sheryl Lu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財金所
經歷: 私募基金分析師
專長: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更多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6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AI時代大躍進 企業稅務變革就是科技加創新

永續揭露與國際接軌

從歐盟首部AI監管法 看臺灣AI立法方向與挑戰?

00922、00923、00850近月績效皆贏0050! 專家教怎選:這兩檔差別是「容忍度」

相關新聞

Timberland將其經典黃靴形狀註冊為立體商標?美國第四巡迴2024年TBL Licensing, LLC v. Vidal案

知名的靴鞋品牌Timberland在2015年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將其經典麥黃靴鞋的外型註冊為立體商標,但申請的立體圖中刪除了一些消費者認識的重要特徵。美國專利商標局認為其具有功能性或欠缺識別性而拒絕其註冊。Timberland一路上訴到第四巡迴上訴法院,法院於2024年4月15日做出判決,認為其所申請的立體商標少了消費者認識的重要特徵而欠缺識別性。

舞蹈動作是否受著作權保護?It's Complicated — 談美國Hanagami v Epic Games判決

在美國,舞蹈著作(choreographic work)並非自始即受著作權法保護,而是遲至1976年修法方納入規範。實務上,涉及舞蹈的侵權爭議亦不多見,再加上受保護元素區辨不易,Hanagami v. Epic Games一案裁決結果如何,自然備受各界關注。

《東協工業設計實質審查的共通指南》工業設計註冊的保護要件-3:從網路取得的證據的方式與例外

《北美智權報》355期文章說明了東協工業設計在網路上公開的可能來源,本期將繼續說明如何提出從網路取得的證據,以及網路上設計可用性的例外情況。

袪痰藥物之均等侵權:Adams Respiratory Therapeutics, Inc. v. Perrigo Co.(Fed. Cir. 2010)

當我們由外界吸入空氣之後,呼吸道中的黏液會將一些外來異物包覆,形成痰液。健康的個體,不會產生太多的痰液,因此,多半無須借助外力,即可自行將痰液咳出。然而,嚴重感染症或長期發炎的患者,痰液的量會變多且濃稠,較不易自行將痰液咳出體外,因此,亟需借助袪痰藥物的使用,輔助患者順利將痰液排出體外,以保持呼吸道暢通。

《專利法公布施行80週年》點滴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為打造優良營商環境努力

2024年4月26日,既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同時也是專利法公布施行80週年;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TIPO) 於4月26日舉辦了大師專題演講,並同步舉辦時光迴廊特展,在慶祝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的同時,也回顧了我國專利法公布施行80週年的點點滴滴。

《專利法公布施行80週年》局長篇:永無止境的挑戰

智慧局為了慶祝專利法公布施行所出版的特集其實是《智慧財產權月刊》305期的特別企劃,除了邀請3位大師及資深專利審查官撰文外,同時也邀請了歷屆局長作序。承如局長廖承威所言,這將成為專利領域的教科書,而且是重量級的那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