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冷眼集/禮讓行人決策粗糙 交部專業何在?

我國交通死傷數據居高不下,道安政策失靈,導致民怨沸騰,各單位去年起陸續推出相應對策,不過時隔半年,仍未見明顯成效,各地行人事故仍層出不窮。交通部急補破網,修法提高不禮讓行人的罰則,但執法標準交由警政署訂定,相關道路工程配套也未跟上,不禁讓人質疑交通部的專業何在?
為強化行人環境,交通部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到了執法界定卻又交給警政署,同一個議題,不同單位各自為政。對於如何改善交通環境,交通部更是完全沒有中心思想可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先前有立委稱檢舉魔人太多,交通部就修法限縮民眾交通檢舉項目;實施沒多久,又因被批行人地獄,交通部再修法放寬檢舉項目,風向怎麼吹就往哪裡倒,讓民粹凌駕在專業之上,難怪行人地獄惡名難以被洗刷。
對於政策一夕轉彎,交通部長王國材否認有來自高層的關切,稱是來自他的專業判斷。但諷刺的是,強化執法的標準早在兩個多月前就由交通部及警政署開會達成共識,當時交通部對於警政署的提案「沒意見」,如今看到民怨沸騰,交通部瞬間又展現「專業判斷」決定暫緩,令人不禁想問,兩個多月前,交通部的專業去哪了呢?這項政策不論是決定「做」與「不做」,都是非常粗糙的決策品質。
翻轉交通環境要靠工程、教育、執法多管齊下,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路權團體,都長年疾呼應優先改善道路工程,但上從中央,下到地方,改善進度牛步。尤其交通部更是長期怠忽自身責任,從不肯好好地全面檢視現行交通道路環境,永遠只想透過嚴刑峻法解決問題,這種鋸箭法的做法與行政怠惰,當然不可能對症下藥,也注定台灣永遠走不出行人地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