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不解!排除COVID-19 美國與英國近二十年GDP仍違逆許多經濟學解釋

2020年COVID-19爆發後,帶給全球經濟一記痛擊。 示意圖/ingimage
2020年COVID-19爆發後,帶給全球經濟一記痛擊。 示意圖/ingimage

2020年COVID-19爆發後,產出狂跌帶給經濟成長一記痛擊的景況,還令人記憶猶新。不過,在此之前,富裕世界的經濟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圖1.1顯示,如果照著本世紀初到金融危機前的成長趨勢走下去的話,人均產出會是多少:已開發經濟體會比現在更富有兩到三成。

若我們放眼的期間更長,失望就更深。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部分時候,已開發國家的每年實質GDP成長率平均可超過2%,而到了世紀之交,經濟成長大幅跌落一半。在 2000年至2016年間,美國的人均實質GDP年成長率約在1%(見本章稍後的表 1.1)。如果把焦點放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及其後,數字會更糟糕,2006年至2016年間的年成長率是虛弱的0.6%。

歐洲國家也經歷類似的低度成長,至2019年底,英國的皇家統計學會將低生產力成長率選為這十年的代表統計數字。如今的我們對低度成長是如此熟悉,以至於甚至在COVID-19之前,專家們便已對此見怪不怪,可是它在近至二、三十年前的觀察家眼中,卻是十分令人震撼的事。

(本文出自《衝破經濟停滯》)
(本文出自《衝破經濟停滯》)
一個感受當前的成長水平有多麼令人失望的鮮活方法,是去看看本世紀初及更早的時候所做的長期經濟預測。在全球金融危機開始以前,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最後一份報告預測2010年代中期的年成長率是2.5%央行似乎也做出同樣假設。

再早個十年,權威人士們的看法似乎更為樂觀。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自 1992 年所做的一份詳細調查,細數了美國在2010 年代的幾種經濟成長情境,其中兩個例行預測認為,美國的經濟每年將成長 3.1%到 3.4%之間。即便在最黯淡的情況(帶著點先見之明的稱為「全球危機」)下,它所預期的年成長率也有2.3%。

1997年,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之父彼得.舒瓦茲(Peter Schwartz)在《連線》(Wired)雜誌寫了一篇廣受閱讀的文章,提出更為樂觀的看法,預測美國的經濟到2020年都將每年成長4%,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直言看淡前景的書《期望下降的年代》(The Age of Diminished Expectations)在1990年代多次再版,書中提出一個基本預測,認為未來幾十年間,美國的經濟每年將以略高於2%的速度成長,這個預測其實也是過度樂觀。

連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都會大失所望;他在 1930年提筆寫下〈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一文時,估計1930年至2030 年間,GDP將成長八倍。

根據截至目前為止的成長率來看,即便排除COVID-19疫情的影響,英國與美國的經濟也分別只做到比原來成長了五倍和6.4倍。

不過經濟成長的問題不只出在速度放緩,它還以一種違逆許多標準經濟學解釋的方式慢了下來。二十一世紀初期的成長疲軟,與低利率及 COVID-19危機前的高企業估值並存於世,經濟學家說這種現象叫做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

我們可以在圖1.2看到這樣的高估值:托賓Q(Tobin’s Q)比率(衡量投資人對未來企業獲利的樂觀程度)還沒有達到網際網路泡沫時令人頭昏眼花的高點,不過已經遠高於1980年代時的低點。

這樣的事態發展令人訝異。通常,高獲利是企業的投資正在收割良好成果的一種跡象。只要資金便宜,我們預期企業會籌集資金,去對眼前的機會做更多投資,使經濟成長有所復甦。可是,利率已經走低超過十年了,成長依舊緩慢。

更重要的是,這個低成長發生在人們普遍相信許多振奮人心的技術進步正在達陣的時期。果若如此(我們會在第四章詳細探討這個問題),那麼低經濟成長是我們萬萬想不到的事情。

(本文出自《衝破經濟停滯》作者:喬納森‧哈斯克爾、史蒂安‧韋斯萊克 譯者:曹嬿恆)

相關新聞

房價高苦了上班族…薪資連3年負成長! 她嘆「影響整體經濟」:為繳房貸縮衣節食減少花費

隨著新青安奏效,國內房市熱絡,政策聚焦低利率、貸千萬 、寬限期,利率1.775%、最高貸1000萬元、寬限期5年、貸款年限40年期,年滿18歲的自住民眾即可申請,沒有年齡上限,用意就要讓年輕人買得起房。

餐廳缺工業績不斷下滑…管理出問題留不住員工! 職場老鳥:募新血外更要想辦法培育、留才

營運主管管理不彰、用人無度,才導致人才短缺,並非人資招募進度延誤。

醫師是高薪職業? 金融股肥羊「一年2千多萬」:炒股賺的…收入微薄到可笑

很多人問本肥羊醫師,年收入多少,一年大約賺2350萬,今天大約賺100萬,最近幾天都是100萬,100萬的賺,但這些都是炒股賺的,不是當醫師賺的,醫師的收入,微薄到令人可笑。

同事「故意撈過界」影響業績...該向上司反應嗎?作家剖析:主管默許

同事老愛踩線,老闆隔山觀虎鬥在想啥?職場很多「不小心」的過界,通常是同事有意為之、主管默許。

金錢不再是成功唯一指標!作家提1論述:定義會過時、自我實現才重要

沒人不想成功,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了,人生就幸福了。但是,成功到底是什麼呢?我曾在臉書看到一則貼文,年薪700萬的外商主管,要開一個「百萬年薪衝刺班」,希望學員複製他的成功。他大方公布過去10年的薪水漲幅為噱頭,根據他的描述,剛畢業的月薪28K,將近30歲時,跳槽到外商,月薪超過18萬,年薪超過700萬。文末還附上一句頗具侵略性的hashtag:「用薪水打臉看不起你的人」。

年過30歲還不知喜歡什麼工作怎辦? 過來人「熬」:能獨當一面時再來否定

已經30、35歲,換過很多工作,依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怎麼辦?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