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求己不如求佛 大陸年輕人為何愛上寺廟拜拜、算命?

近來,「寺廟」成為中國大陸的熱門景點之一。示意圖。圖/Ingimage
近來,「寺廟」成為中國大陸的熱門景點之一。示意圖。圖/Ingimage

大陸年輕人被標籤為互聯網原住民,用微博、微信、抖音來表達自己,用知乎、豆瓣、LinkedIn來提升自己,同時也伴隨著996工作制、職場競爭與房價壓力。當工作與生活的壓力逐漸增大,寺廟一日遊和上香成為中國青年的新追求,人生格言也變成「上班上進不如上香」「求人求己不如求佛」。

大陸有一類景點突然變熱門,那就是寺廟。人群在春節期間擠爆了佛教聖地五台山,前來祈福的人如此之多,廟方不得不緊急暫停售票(編按:大陸入廟是憑票入寺),高呼:「別再擠了,會出人命!」

杭州,是另一個超多人拜拜的地方。《浙江日報》2月15日大年初三報導,杭州人迎接財神最愛去的北高峰「天下第一財神廟」,拜山的人凌晨3點就到了廟裡,現場竟已人山人海。截至早上7點,寺方接待香客近7000人次。

各地寺院萬頭鑽動,裡面不僅僅有閱歷遍人生的長者與生意場上的大小老闆,令人意外的是,年輕人占了大多數。

根據大陸旅遊服務平台、攜程的數據,2024年2月以來,預購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後加上00後的占比將近50%,大家都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陸大批大批的年輕人開始熱衷去寺廟拜拜。

「寺廟遊」熱潮還在繼續,攜程平台上,在春節以外的日子裡,近3個月週末的寺廟訂單比平日平均成長了150%,超過了主題樂園,主題樂園的銷售量只有增加75%,而且預定門票的人群中,90後、00後超過半數,年輕人持續成為點燃寺廟旺盛香火的主力。

年輕人湧向寺廟,意想不到的新潮流

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的一篇文章則指出,北京原本沒什麼遊客的雍和宮突然湧入很多年輕信眾。雍和宮早上9點開門,想為法物開光的大批年輕遊客8點就蹲守在門口乖乖排隊。

寺廟周邊產品同樣供不應求,在大陸社群平台、小紅書上,關於「請」香灰琉璃手串的筆記超過83萬篇。

網路上貼切地形容了年輕人這種燒香熱的現象:「比起上班或上進,他們更願意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在擺平和水準之間,選擇了躺平」。

除了去廟裡拜拜,大陸年輕人也變得喜歡上佛學課程。大陸文化知識類podcast頻道、看理想,以往一向很冷門、由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成慶講述的《人生解憂:佛學入門40講》,突然熱門起來,尤其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在玄學的領域,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愛上了算命。示意圖。圖/Ingimage
在玄學的領域,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愛上了算命。示意圖。圖/Ingimage

在玄學的領域,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也愛上了算命。像是騰訊集團戰略投資的玄學App、測測星座,其中囊括了星盤、塔羅、紫微、八字等中西方玄學,除了線上進駐各類占卜師之外,並搭上時下流行的「AI占卜」,年營收於2021年上半年已經過億人民幣。

其實在測測以外,大陸的B站、抖音、小紅書,乃至港澳台的Facebook、Instagram等,有關都市玄學的內容也是遍地開花。

根據網易數讀調查「2023中國年輕人最愛的算命專案」,結果發現星座盤和塔羅牌占卜,是年輕人最喜歡的算命形式之一。30歲以上有星座塔羅占卜經歷的人數占比為41.29%,而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到了62.05%。

走在夜市也能看到塔羅牌的攤位,線上則是星座博主深夜直播,鐵口直斷年輕人的命格。

內捲激烈,廟裡拜拜靜心

突然火遍各地的神祕學行為,像是為了搶頭香通宵排隊、狂買一串又一串昂貴的佛珠手串,還有在上班的空檔打開手機聽電子心經、敲電子木魚等等,讓人不禁思考:社會愈加現代化,年輕一代所受的教育也更好了,ChatGPT和蘋果Vision Pro這麼流行,為什麼他們反而熱衷於上香、念佛和算命了?

首先的原因,應是現在的寺廟開始年輕化轉型,開發出投合年輕人興趣的商品,比如銷售轉運手串、印章、帆布包包等文創商品,就有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去廟裡打卡,秀出帆布包包寫的:「你這麼棒!我佛就該喜歡你,很貼切地撫慰了當代失意青年的心靈。

其次的原因,教育專家認為是現在的年輕人比上一輩的60、70後還要信命。

「處於互聯網時代,這一代年輕人缺少兩個東西:一個是長期的親密關係,一個是穩定且能向上流動的機會,」一位大陸教育自媒體的講師分析道。

社會的競爭遠超以往激烈,不確定性愈來愈強。這或許是大陸報考公務員的人數之所以年年攀升的緣故。

根據中國教育部統計,2023年中國大陸國考名額卻總共只招錄3.7萬人,但報名人數卻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50萬人以上。

大環境裁員、職場上難就業,父母總是說「考上了北大、清華、985,一生就穩」,現在已經未必成立。隨時隨地慌亂與焦慮就襲擊而來,生活秩序變得不那麼可控,前進的方向也變得不那麼確定,年輕人怎能不焦慮?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年輕人喜歡上香、念佛和算命,選擇了本是老一輩們才會崇尚的心靈寄託,尋求的是一種自我安慰。如果不是因為相信更好的存在,年輕人也不會去祈福。

這些身處快速發展社會的年輕人,面臨著激烈的職場競爭和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在物質追求和精神需求之間尋找平衡。他們或許在網路上積極探尋行業知識,參與高效學習,追趕各種職業證書,但在塵囂之餘,也願意穿過寺廟的山門,點一炷香,或許僅僅為了那一刻的寂靜和內心的一份清淨。

廟前受傷,也要拜完財神再就醫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年輕人做這件事之所以這麼積極,是因為這是對自己一種投資,主打的是心誠則靈。去廟裡拜拜,其實主要求的也是要致富。

最佳例證是微博上流傳的一個短影音,四川成都有一位年輕小夥子上山朝拜,卻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得頭破血流,醫生和員警趕緊搭纜車上山救援,穿著白袍醫生初步檢查傷勢,馬上就表示頭上這個部位的傷口若不盡快處理,萬一感染了很麻煩。

沒想到年輕人聽了之後還是不肯下山,口中直喊著:「先拜個財神娘娘再去就醫。」聽得一旁的醫生哭笑不得。

還有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是,浙江一位白襯衫黑褲的20幾歲年輕人,跪在財神爺面前五體投地虔誠祈禱,手裡高舉著的不是香或金紙,而是一疊刮刮樂,把彩券當成香拜個不停,嘴裡懇懇切切念著神仙保佑。

有趣的是,他拜完了就趴在地上,特地拿出身份證刮彩券,堪稱「許願也要實名制」,似乎深怕財神爺不知道自己是誰。

大陸年輕人拜拜時用的貢品,也別出心裁,奉上的是「魔芋爽」之類的辣條,對著財神爺三跪九叩。

諸如此類,透過執著的信念點燃自己的財富之火,只能說求財年輕人的心,其實比誰都誠懇。

「佛系青年」變成「佛的青年」又何妨

一位心理學家表示,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個名為「奧德賽時期」的特定階段,奧德賽一詞出自希臘羅馬《荷馬史詩》,指的是在英雄歷經艱苦的跋涉後,最終會找到自己的理想,並實現自己的目標。

熱衷於上香的大部分年輕人,正是處於這個時期當中,他們往往在學習和工作之間徘徊,面臨著身份的轉變,卻又深怕辜負這些種種期待,因此透過頻繁地上香求佛,為了不只是神靈面前的一個契約,更多的是寄望藉由好運,來贏得未來生活的控制感。

年輕人尋求神明,其實他們尋找的是自己內心的那份堅定。大陸人力銀行網站、脈脈在《職場人選業與發展調研2023》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超過七成的人覺得追夢與踏實並非互相對立,這就是年輕人的倔強信仰

戴上佛珠的手串,尋找占卜大師看看命運走向,其實都是年輕人給自己設立的牢不可破的、獨一無二的內心確定性。變化莫測的時代裡,或許沒有固定的成功路線圖。真正的確定性?無非就是活在當下。「佛系青年」變成「佛的青年」又何妨?!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本文出自2024.03.08《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信仰 小紅書 年輕人 拜拜 算命

延伸閱讀

軍聞社採貓迷因類型宣傳兵役 官員:喚起年輕人共鳴

鍾明軒中國行惹議!國台辦首發聲:大陸不可怕

為何摩斯受到比較多老人青睞 內行人分析4大關鍵:錢不是問題

不懂樂趣何在…日媒:逾7成年輕人沒興趣辦賞櫻大會 寧願休息

相關新聞

現實版「飛馳人生」 東莞車手借車湊零件「拼」出冠軍

車是借的,輪胎是二手的,皮衣是雜牌的,報名費是朋友湊的。近日,廣東東莞車手郭小蓬憑藉「散裝」配件,奪得摩托車邀請賽新人組...

陸發布地磁暴紅色預警 新疆阿勒泰出現極光

大陸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11日發佈地磁暴紅色預警,5月10日23時起發生地球磁暴,最大級別達到超大地球磁暴(Kp=9...

花萬元要進南昌火箭發射場卻被騙 陸政府出手管制

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將於3日下午17時至18時實施發射任務,時逢大陸五一連假,數萬人湧至發射場周邊觀看火箭發射,大陸...

華為火燒車釀3死!死者妻突刪質疑貼文籲勿打擾 網納悶:有什麼協議?

一輛華為「問界M7」電動汽車26日在山西追撞起火釀3死引發熱議後,原本出面質疑車廠的死者妻子昨夜突然發表聲明,要大家刪除...

五一連假大陸多校禁大學生組團出遊 網友酸「更合適辦托兒所」

中國五一勞動節連假明天登場,官方拚旅遊消費之際,近日傳出多地大專院校下令禁止學生組團旅遊。消息一出,引發輿論批評校方根本...

中國閱讀率調查平均破8成、逾3小時 陸網友吐槽:我都看小紅書

日前中國發布2023年全國民眾閱讀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各類閱讀媒介和出版刊物在內,整體綜合閱讀率高達81.9%,比2022年提升0.1%,亮眼的數據卻換來許多中國網友吐槽,認為數據是在作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