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空汙防治「漸進式」 學者見PM2.5目標數字嘆:恐走回頭路
環境部統計近8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指出各汙染物濃度均下降,但聚集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塑麥寮六輕的中部地區,改變幅度不大,學者也質疑,第2期PM2.5年平均濃度目標僅為13微克,恐讓整體空汙防治走回頭路。
環境部今舉辦記者會公布112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統計,監資司長謝炳輝說明,統計2016至2023年空品監測結果,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6年的20微克/立方公尺,降至今年12月13.8微克/立方公尺,整體改善幅度達3成以上,但今年的PM2.5及臭氧年平均濃度也比去年上升1.4微克、1.8ppb。
環境部自2020年起實施第1期空汙防治方案,但觀察各縣市PM2.5年平均濃度發現,聚集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塑麥寮六輕、彰化焚化廠的中部地區,過去4年改善幅度不大,2020年的濃度與今年相距不遠。
中央氣象署科長林伯東表示,每年的氣溫、雨量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綜觀今年的天氣統計,每個月的測站均溫都比去年高;降雨天數來看,今年1至4月、9至11月降雨日也較去年來得少。
大氣司長張順欽指出,當環境風速低,台灣中部和南部地區日降雨量較少,細懸浮微粒不易擴散,造成局部汙染物累積;但整體來看,PM2.5達紅色警示天數已從去年45次降至今年18次。
張順欽表示,今年平均氣溫增加,臭氧較易生成,今年臭氧達紅色警示的天數有98天,較去年84天多,但濃度沒有增加,去年臭氧濃度最高到135ppb,今年最大值反下降至103ppb。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指出,從能源部門可以看到用電量負成長,今年1至11月大型燃煤機組發電量有明顯消減,國內排放源確實有所改善,但固定源雖有減少,移動源部分就不如預期,如電動運具因缺乏其他政策引導,推動力道較弱且期程遲緩。
為進一步改善空品,第2期空汙防治方案(2024至2027年)21日於行政院核定,將增訂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較2019年減少80%;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須改善至13微克/立方公尺以下,中南部區域PM2.5達到15微克/立方公尺以下目標。
趙家緯表示,環境部2018年空汙法修法、2020年推第1期空汙防治,積極訂定目標才能大規模帶動減量,但如今2期訂定「漸進式」目標,今年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已降至13.8微克,2期方案僅訂目標為13微克,強度不夠,恐讓空汙防治走回頭路。
張順欽則解釋,目前最大關卡是中部、雲嘉地區,因多數時間為弱風、擴散不佳,明年初會請地方政府提空汙防治計畫,另第2期空汙防治方案也會加嚴汙染物管控,而VOC、氮氧化物等將為二期方案的2大重點,盼二期方案結束後,能較目標年達空汙減量超過3成5以上的目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