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碳收支盤查獲國農獎 盼2050農業碳排達碳中和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研發「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獲本屆國農獎。記者胡瑞玲/攝影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研發「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獲本屆國農獎。記者胡瑞玲/攝影

農業部今舉辦「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頒獎典禮,表揚研究成果對農業有卓越貢獻的研究團隊。研發自然碳匯方法學並獲獎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此方法學已應用於公部門農業場域,目前也送環境部審查,未來將透過自願減量方案落實企業ESG、農民綠色給付,目標2050年達到碳中和。

國農獎每2年辦理1次,本年度為第3屆,農業部表示,本屆國農獎甄選社經發展、前瞻創新、產業領航、環境永續等四大類,計有71件團隊優異科研成果經推薦參與競賽,各類別合計有11組團隊獲獎,其中2名團隊代表人同時獲個人潛力新秀獎,得獎團隊成果應用廣泛且深具產業影響力。

林幸助說明,團隊研發建立的「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發展自然碳匯量測方法與監測架構,依循IPCC指南,有本土自然碳匯量測、監測、預測與模擬等功能,從量測植物、土壤碳吸存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排放係數及活動數據,可估計國家特定棲地類型的燃碳匯量。

此方法學可應用於各類型農地及自然碳匯,包含紅樹林、海草床、潮間帶泥灘地、魚塭、農田、茶園、竹林、森林等,已應用於18個公部門場域,協助15個公務機關建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碳匯)資訊。

林幸助指出,目前建立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3種不同濕地類型的碳吸收速率及儲碳量,估算出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量,每年可吸收35萬公噸二氧化碳。

林幸助說,此方法學目前也送環境部審查,未來盼與企業結合,也就是自願減量方案擴大應用範圍,不僅能讓企業落實ESG,也能讓農民執行綠色給付,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肥料使用,讓農業不僅重視糧食生產,還有環境友善及生物多樣性。

林幸助表示,碳吸收主要是靠自然碳匯,但因農業生產碳排太大,目前仍無法做到碳中和,因此首要目標希望2050年達到碳中和,後續透過自願減量方案盼能達到負碳排;另此方法學預估還需2至3年才能盤點全台農業的碳匯。

本屆國農獎獲獎團隊還包含番石榴冷鏈保鮮團隊,建立番石榴長程貯運標準化作業流程及冷鏈技術,讓外銷美國的番石榴生鮮果實,克服因低溫檢疫條件而產生的果品寒害品質劣變問題,開櫃實測可售率達99%,藉此技術,2023年實體通路零售價從2019年每磅0.99美元提高至5.99美元,同時降低耗損率10%以上,增加外銷量達20%,此技術同時也可擴展至荔枝或百香果鮮果外銷市場,大力推動台灣果品外銷能見度。

團隊 濕地 農業部

延伸閱讀

花東部落青年團隊傳承文化 推半日遊與苧麻捻線工藝

連8年登世界百大綠色大學 佛光山南華大學邁向碳中和

DJSI雙榜、MSCI-ESG AA榮耀加持 聯電ESG實力獲國際肯定

彰北運動中心契約到期暫閉館 將遴選新團隊進駐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全球首例 美爆乳牛染H5N1傳人

美國發生全球首例乳牛感染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病毒事件,不只乳牛,貓、羊也感染,並出現首例人類病例,病情屬輕症但出現結膜...

賈新興:20日水氣移入各地有雨 菲律賓外海熱帶低氣壓生成機率增

天氣又有變化了,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今天在YouTube頻道「Hsin Hsing Chia」表示,2...

台灣觀光海域生態壓力大 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居前3

海洋景觀與海洋生態為台灣重要觀光資產,綠色和平盤點台灣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因人為活動頻繁,海洋生態壓力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