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飼料米混充食米? 農糧署忘記十年前教訓

農糧署過去標售過期庫存米作為飼料都會搗碎,今年起允許「不搗碎」,米糧業者憂心飼料米流入一般食用市場。圖為市售散裝米。記者林伯東/攝影
農糧署過去標售過期庫存米作為飼料都會搗碎,今年起允許「不搗碎」,米糧業者憂心飼料米流入一般食用市場。圖為市售散裝米。記者林伯東/攝影

農業部農糧署今年起允許飼料米釋出可以「不搗碎」,業界擔心有人逐本求利、上下其手,讓飼料米流入食米市場。農糧署宣稱會對違規業者祭出重罰,並且會嚴格把關,但民眾會埋單嗎?

農糧署表示,允許飼料米釋出可以「不搗碎」是因應俄烏戰爭航運中斷,飼料業者對國產飼料米的需求所做的調整,但未來航運狀況恢復,允許整粒飼料米售出措施也可能改回來。

農糧署措施固然是因應國際局勢的權宜作法,但可議的是,這個訊息竟是今年六月卜峰被重罰1.09億元的消息傳出後,食米業者才輾轉得知。原因是卜蜂向農糧署標購一百多噸過期米做飼料,因卸料不及將公糧米暫放廠外,結果被農糧署重罰,卜蜂十月間提出訴願,外界才知悉原來標購過期米轉成飼料米已不強制要求搗碎。

這個重罰事件凸顯市場資訊不夠透明的問題,如果不是卜蜂被重罰並提出訴願,農糧署這個新措施即使上路快一年,恐怕業界也不得而知。

農糧署應該很清楚,十年前山水米等品牌包裝米混摻廉價外國米事件震驚社會並重創食米市場,這次推動飼料米不搗碎釋出的政策,從米糧業者的反應看來,農糧署顯然欠缺充分的政策說明,可謂失策。

農糧署說明,為了防弊,事前特別訂定飼料米外流懲罰措施及監管規定,若有業者鋌而走險讓飼料米流進市面,將依合約處以一到五倍的懲罰性賠償,甚至需負擔相關刑責。

但民眾記憶猶新,十年前山水米事件爆發之初,業者咬出還有其他糧商業者涉案,口中還振振有詞說「山水米不是最多的」,當時還是學者的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曾估算,進口米每公斤十一元,國產米卅五至四十元,若混充及矇混標示,每公斤可賺廿元價差,一年獲利達十億元。這也說明為何當年山水米被查到十八次都罰不怕的原因。

這次飼料米可以不搗碎釋出,依農糧署公布資料,目前由此管道釋出的飼料米每個月為一萬公噸,二成五業者申購搗碎,也就是說每月有二千五百公噸不搗碎的飼料米釋出。目前大包裝米價格為一千元到一千兩百元之間,每公斤卅三元至四十元之間,但飼料米每公斤標售只要八到十元,甚至比當年的進口米還便宜,若有人存心不法,暴利更嚇人。

飼料米混充食米牟利,過去確曾發生過,14年前彰化檢調就查獲不肖糧商低價標得公糧拋售的劣質米,轉售流入台北、桃園等多所國小,危害學童健康,因為過期米易有黃麴毒素,甚至可能造成肝腎病變,在發生進口蛋、美豬標示事件之後,民眾對農政機關普遍信心不足,農糧署為節省少許過期米搗碎經費,把風險建立在業者自愛之上,卻要社會承擔不可測的代價,得失之間,應該不難判斷。

農業部 農糧署 飼料

延伸閱讀

今年起飼料米可不搗碎 農糧署:國際貿易恢復後考慮改回來

白色食物抗癌最推「花椰菜」!白花變紫色還能吃嗎?2情況要注意

天價不再! 平地產區陸續加入供應 高麗菜價逐漸回穩

今年起台灣茶強制溯源檢查上千件 合格率92.8%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全球首例 美爆乳牛染H5N1傳人

美國發生全球首例乳牛感染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病毒事件,不只乳牛,貓、羊也感染,並出現首例人類病例,病情屬輕症但出現結膜...

賈新興:20日水氣移入各地有雨 菲律賓外海熱帶低氣壓生成機率增

天氣又有變化了,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今天在YouTube頻道「Hsin Hsing Chia」表示,2...

台灣觀光海域生態壓力大 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居前3

海洋景觀與海洋生態為台灣重要觀光資產,綠色和平盤點台灣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因人為活動頻繁,海洋生態壓力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