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靠生病賺錢 金管會要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

金管會將對實支實付醫療險朝建立損失分攤機制、及落實核保通報機制等兩大改革。本報資料照片
金管會將對實支實付醫療險朝建立損失分攤機制、及落實核保通報機制等兩大改革。本報資料照片

國人過度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變相「靠生病賺錢」,使保險業實支險損失率攀升,為讓實支險回歸「損害填補」,有實際支出才理賠金管會將對實支險朝建立損失分攤機制、及落實核保通報機制等兩大改革。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實支險的改革新制,不溯及既往,不影響目前保戶既有實支險的理賠、也不影響保戶投保實支險的張數。

至於上路時程,他說,金管會需檢視示範條款和商品設計法規、也需與產壽險公會做細節和配套措施,需等深度討論後才能確定。

未來實支險兩大改革,一是建立「損失分攤機制」。蔡火炎說,這是指保戶一筆醫療費支出,需對應到當時有效的實支險,由當時實支險做損失分攤,不能超過實際支出的醫療費。

例如保戶醫療費是1萬元,該保戶買了A、B公司共兩張實支險,現況是可理賠2萬元,未來要落實「損害填補」原則,就是只能賠1萬元。

但這1萬元,A、B公司如何攤賠?就需建立損失分攤機制,該機制配套是需商品規格一致才較易執行,未來業者推出「新實支險」做損失分攤約定後,如依保額做損失分攤,就可避免產生「靠生病賺錢」的道德風險。

其次是落實核保通報機制。蔡火炎說,事實上,目前已有通報機制,是通報實支險或是日額醫療險,未來會進一步區分新舊險種才能做後面的核保改革。

他說,過去有業者已知該保戶買了一堆實支險,但又卻願意接受副本理賠,導致保戶過度投保,未來各公司需在核保政策上做控管來避免。

台灣從2007年起,開放實支險可接受「副本」理賠,保戶可拿醫療單據影印的「副本」做理賠,在業者競相銷售下,保戶投保了多張實支險,甚至還有人買到「7實支」,10萬醫療費卻可用副本跟保險公司理賠上百萬元,衍生爭議。

為解決此亂象,2019年8月金管會宣布,保戶買實支險最多只能買六張(實支醫療險、實支意外險各三張)。

但隨醫療費日益高漲,過去保戶狂買的實支險損失率大幅攀升,讓近年保險業者紛紛將實支險下架、改版或調高費率,反讓真正的經濟弱勢族群,買不起實支險。

官員說,實支險是實際補足醫療費用,遠比日額型的醫療險還好,但卻因業者銷售實務上偏離商品本質,而讓商品消失,這對真正需要的保戶並不公平。

為讓實支險回歸「損害填補」原則,醫療費支出多少、才理賠多少,業界已有共識要做改革,金管會將和產壽險討論商品規格、核保通報系統、和損失分攤等機制,讓新實支險可以盡快上路。

至於保發中心將對新藥、新醫療技術發生率與醫療費用損失率等做專案研究,官員說,這是另外一個議題,與實支險的損害填補原則無關。

官員說,例如新藥,可能保戶罹癌,新藥要自費又貴,又如創新醫療費用也非常高,針對這類情況,業者可否設計新商品,去滿足保戶的新藥、新創新醫療的保障需求,這類就可以設計「高額醫療險」來補足缺口。

保險 實支實付 理賠 醫療險 金管會

延伸閱讀

金管會擬爭取延長當沖降稅 坦言制度常態化闖關有難度

壽險拒即時揭露持股 碰軟釘子

金管會祭出六大招 銀行警示戶成長趨緩

旅平險懶人包/旅平險有包含醫療嗎?不便險又是保障什麼?出國必備4保險轉移風險

相關新聞

國泰世華去年阻詐共12.8億元 持續精進行員攔詐知能

政府全力防範詐騙,金融業者也跟進,國泰世華銀行指出,2023年共成功阻詐1802件、總金額達新台幣12.8億元,臨櫃攔阻...

台股盤中大跌逾五百點 金銅股閃亮亮 佳龍攻上漲停板

台股16日開低走低,盤中一度大跌逾500點,超過1,500家股票都下跌,但金銅股卻表現強勢,相對其他族群抗跌,其中佳龍(...

網紅愚人節玩笑闖禍 造謠巴菲特買台積 恐判10年

國內一名財經網紅在愚人節撰寫巴菲特買回台積電股票的假消息,並以彭博(Bloomberg)新聞報導的名義發布,假消息被國內...

台灣網紅愚人節放台積電假消息被盯上 最重恐關十年

網紅在臉書上發放消息要注意了,即使聲稱開玩笑也將有刑責,最重恐將被關十年。昨天愚人節,有台灣網紅在臉書上亂開玩笑聲稱巴菲...

央行升息半碼 對民眾荷包影響一次看

中央銀行今日起升息半碼,重貼現率上升至2%,重回2008年12月水準。央行升息後,銀行也會跟進調升存款及貸款利率,雖然只...

現金預防性需求下降 兔年新台幣最高發行額增幅萎縮

中央銀行今(7)日公布春節前最後一個營業日(2月7日)台幣最高發行額為3兆8753億元,較虎年最高發行額3兆6873億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