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捷殺人案10周年…中捷隨機砍人 乘客1傷1命危

補充保費費率擬漲至3%衝擊存股族 涉及修法今年不會上路

賴總統就職後台海敏感 五角大廈促北京勿升級情勢

疫後網購成習慣 經部:今年零售業營收可望突破4.5兆元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消費方式,實體消費難回到疫情前比重,網路消費已成重要管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消費方式,實體消費難回到疫情前比重,網路消費已成重要管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經濟部統計處今公布零售業營業額相關數據,指出去年零售業營收規模突破4.2兆元,比疫情前幾年還高,今年上半年2.2兆元,又是歷年同期新高,全年有望站穩4.5兆元,突破去年的紀錄,雖然實體消費回歸,但不比疫前水平,顯示消費者已經習慣網購管道。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2022年零售業營收規模突破4.2兆元,在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間平均成長3.6%,優於疫情前3年平均的2.1%;而今年上半年零售業營業額達到2.2兆元,是近6年來的同期新高,年增率9%,預估全年可望站穩4.5兆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實體店面與網路銷售管道走勢開始分歧,以往零售業多以實體店面為主,營業額大多占零售業營業額的8成5以上,但在疫情期間受管控政策,平均成長僅2%,低於平均的3.6%。

反觀網路銷售在電商、網購平台滲透率不斷提升的情況下,2020年至2022年平均成長19.7%;不過隨著封控政策解除以及低基期影響,實體店面營業額年增率達10%,而網路銷售則是因為高基期的影響,增幅趨緩到1.1%。

經濟部表示,雖然網路銷售結束2位數成長,但規模仍不斷擴張,像是綜合商品零售業年增8.5%、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年增15.2%、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年增7.7%,至於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則受消費型電子產品買氣偏弱影響,導致實體與網路銷售營收均呈年減趨勢,因此整體網路銷售增幅收斂至1.1%。

同時疫後消費模式的轉變,各業實體營收占比多呈回升態勢:就零售業各業別觀察,除了非店面零售業以網路為主要銷售管道外,其餘各業皆以實體店面為主。

疫情爆發後,各業實體營收增幅不若網路銷售,甚至轉呈負成長,導致2022年實體營收占比較2019年下滑1.1%至8.1%;2023年上半年隨管制措施全面鬆綁,人潮逐步回到實體店面,各業實體營收增幅多高於網路銷售,致實體營收占比多呈上升態勢,但與2019年相比,各業均未回到疫情爆發前之比重,顯示雖有部分消費者回到實體店面購物,但網路已成消費者平時購物之重要管道之一。

實體消費在疫情後逐漸成長,網路消費成長率雖降低,但已經是民眾消費的重要管道。圖/經濟部提供
實體消費在疫情後逐漸成長,網路消費成長率雖降低,但已經是民眾消費的重要管道。圖/經濟部提供
2022年零售業營業額達4.2兆元,今上半年又創下歷年新高,全年有望突破4.5兆元。圖/經濟部提供
2022年零售業營業額達4.2兆元,今上半年又創下歷年新高,全年有望突破4.5兆元。圖/經濟部提供

營收 經濟部 網購 零售業

延伸閱讀

疫後人潮湧現!今年上半年零售業實體店面營業額成長10% 優於網購

工程師網購壯陽藥「買1送1」還回購 藥師揪出竟是假藥:陰莖恐壞死

妹子刷卡買情趣用品驚見「明細秀品名」 崩潰喊:我媽會看到

全家9元拿鐵來了!10月最新取件即贈「9元拿鐵優惠券」 循環杯「飲品半價」同步進行中

相關新聞

賴推二次能源轉型 拚多元綠能

賴清德總統昨天在就職演說表示,大家需要穩定供電,他將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發展多元綠能、智慧電網,強化電力系統的韌性;新任...

遭學者指北部供電不足 台電反擊:如果是這樣,怎麼會只有桃園事故多

針對有學者稱桃園饋線跳脫造成停電主因為供電不足,台電澄清,已多次強調配電事故和電源不足是2個獨立問題,外界不應混為一談,...

撥補台電導致略升…國債新高 每人背債27.4萬元

財政部近日公布最新國債鐘,平均每人負債廿七萬四千元創歷史新高,遭立委砲轟國債鐘破表;不過,財政部晚間火速發布新聞解釋,至...

缺工缺料…衝擊前瞻軌道建設 非軌道工程也受災

交通缺工缺料問題嚴重,各地公路、捷運工程進度大受影響,尤其政府推動前瞻計畫,軌道建設更成重災區;雙北捷運局都說,缺工缺料...

桃園頻停電 台電:供電有長程規畫、至2030年發電可淨增910萬瓩

桃園市近期頻繁發生停電事故,台電供電能力因此遭到更多質疑,台電今日對此表示,新增機組發電量高於退役的機組,遠程看到203...

【重磅快評】台灣能源轉型卡關了?

時序過了立夏,霧季接近尾聲,日照時間增加,照理說供電應該趨於穩定,但現況不然,無預警停電頻率增加,民眾的不便明顯增加,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