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與懷疑 不該是青春期的主旋律——花樣、青藝盟與台灣青少年的戲劇教育

第22屆「花樣」獲全國第一名的衛理女中同學。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第22屆「花樣」獲全國第一名的衛理女中同學。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撰文/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盟主)】

身處在身心變化急速、頻率豐富振動階段的台灣青少年,主體的需求(關於未來的徬徨、人際相處互動、外在條件比較、自我情緒梳理等)被忽略卻是長久以來的現象。工商發展的現代社會,多數大人忙碌於工作,親子之間有質感的溝通很多時候成了奢求,走進青少年心中的途徑布滿障礙與困難,網際網路科技化的當代,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讓我們活得愈來愈像一座孤島。

相對於過去,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已有180度的翻轉,要求青少年努力讀書、考試找個好工作,已經不能當作成長的單一途徑或追尋目標。當每個人不再一模一樣了,原本內化在心中的各種規矩可能已無法適用,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面對生命各種不同的大哉問?

現今的青春學子只要透過網路或手機就能探索許多未知的領域,「抖音一響,父母白養」這句玩笑話除了消遣與挖苦,也似乎成了預言般的隱憂。因為看見孩子們離不開手機,而開始擔心他們過度沉迷、擔心與現實生活失去連結甚至因此感到焦慮。如何讓青少年不在茫茫網海中的花花世界裡迷失方向,確實也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道新題,等著我們來面對並化解。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就如同這幾年人類面對COVID-19一樣,封控、清零並不是對應的方法,我們該如何和引導孩子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裡與網路科技共存,需要的是環境能給予理解、接納與陪伴。面對病毒我們可以用疫苗來製造抗體來保護;建立青少年良善與正向的價值觀,從教育開始、從藝術著手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解方。

說到接觸藝術,同溫層之外的多數人仍會有憂慮,但我們可以靜下來思考,擔心孩子接觸藝術會影響正規課業,或是害怕孩子們會把藝術當作生涯發展的選項。在國民教育裡安排體育課的重點,是在建立運動的習慣與保持身體基礎的健康動能,從不是為了要把孩子們當作職業運動員來栽培——若我們用看待體育課的相同角度來看待藝術課程或社團活動,會不會有更多不同的理解與可能?

藝術是成長的媒介 課本之外才是生命真正的考題

台灣的青少年戲劇活動蓬勃發展源於1998年文建會主辦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推動者吳靜吉博士認為當時成人劇場與兒童劇場的發展已非常穩健,但屬於青少年的東西是相對弱勢,因此吳博士提供了一個概念:「讓青少年用自己的話來演自己的故事」。

直至2006年止,期間由紙風車劇團舉辦的「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帶來的影響可見一斑。除了是向青少年推廣表演藝術的重要活動之外,日後更孕育出嘉義「阮劇團」這樣一個重要的藝文團隊。而2001年起由張皓期發起舉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則是以高中戲劇社為主體,深耕大台北地區青少年戲劇社團的教育與推廣。2006年起由青藝盟接續舉辦,以民間團體的身分串聯各界資源,並將活動拓展為全國性的活動,至今已邁入第23屆。

把世界地圖攤開來看,許多國家在教育系統裡已將藝術教育視為國民的基本教育,透過音樂、美術或是戲劇,作為啟發青少年或兒童自我探索的重要媒介,引導孩子及早接觸藝術,在建立形塑自我的關鍵時期,讓藝術帶來的美好能深植內心。其中,歐美國家的中小學教育系統更將戲劇教育的推行列為正式課程,為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尋求有效的陪伴成長方式。

也因為戲劇是一門集眾人之力造夢的藝術,在劇場工作中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與人相處、互動,在自己負責的部門崗位中發揮自己的所長,與他人合作學習體諒、包容與負責任——這更是在數位浪潮發展的時代裡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經驗。以劇場作為與青少年接觸的媒介可以做到能力的啟發培養,透過角色扮演的過程,學習表達與換位思考的創造力。而劇場內多元分工的特性,亦能藉由燈光、音效、服裝化妝、舞台設計等專業知識,提供參與者探索興趣的方向。戲劇的行政與行銷工作更能與就業的能力結合,讓擔任這項工作職務的青少年有機會提早接觸出社會的工作文化。

「花樣」讓青少年擁有自由意志與主體性

由青藝盟接續主辦「花樣戲劇節」之後,每一屆會提供長達半年的專業劇場幕前與幕後培訓,青藝盟安排相關課綱規劃,開設表演、導演、編劇、服裝、化妝、燈光、音響、舞台等課程,並邀請各領域的專業師資為全國各地的青少年授課,如王小棣、曹瑞原、湯昇榮、鴻鴻、那維勳、鄧九雲、陳彥斌、陳潔瑤、陳雪甄、李育昇等,都是歷年來的專業講師與評審。

也和北藝大戲劇學系合作,由何一梵老師媒合戲劇系學生為每一個參加「花樣」的高中戲劇社擔任「戲劇顧問」,在創作的前期與過程中提供觀點與建議。青藝盟也會為每一個團隊安排一位曾經參加過花樣的學長姊擔任團隊直屬陪伴,從旁輔導、協助、分享各種面對家長、學校與同儕之間會面臨到的溝通問題與經驗,給予同學們最需要的陪伴。

每屆花樣都有不同的創作主題,帶領參與的青少年認識自我、思索生命與社會的重要議題,從環境、歷史、教育、勇氣、愛與獨立,進而探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透過戲劇創作和講座導入多元文化課題,帶領年輕人探尋各類的公共議題,啟發思考力並貼近社會脈動。

每年7月,通過選拔的全國前10強團隊,也會帶來自編、自導、自演長達60分鐘的原創作品,並且擔任台前、幕後所有工作崗位,讓所有參與的青少年擁有各自的舞台,合力完成演出。

每一屆花樣的頒獎典禮則是為戲劇節畫下尾聲的重頭戲,每年會頒發最佳導演、男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技術團隊等20個獎項,讓青少年能獲得榮耀及肯定。近年來包含行政院長、文化部長、磊山保經董事長、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聯電基金會等公部門與企業代表,更是親臨現場給予孩子們肯定與鼓勵,也藉此孕育了許多台灣重要的藝文新世代,有些人走上劇場之路創立劇團,有人獲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有第一位進入哈佛戲劇研究所的台灣學生、還有雲門舞集的舞台監督等。這些在社會各領域嶄露頭角的「花友」們在各處開枝散葉,豐富台灣的藝文土壤。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影/行政院文化獎頒獎 史豔文藏鏡人為黃俊雄放下60年恩怨

苗栗縣長座車闖紅燈 鍾東錦:代表團隊致歉並代繳罰單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 串聯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

西川淑敏任名古屋觀光大使 深化台中國際藝術觀光

相關新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 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 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 持續前行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劇場綠皮書》 翻轉劇場未來的契機

英國各國家劇院、重要藝術節慶、商業劇場到各規模表演藝術團隊,紛紛宣告採用《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進行永續實踐,影響力擴及歐陸各國。在後疫情時代,「永續推動」在全球各產業不僅已成為無可迴避的責任,更是表演藝術迎向產業轉型的關鍵機會。

「反奸」、還是「黑化」?——傳統經典通往當代的心理路徑

今年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的「2023看家戲再現」,有兩齣作品不約而同地以人物性格的丕變,作為全劇重要的情節轉捩點——薪傳歌仔戲劇團《陳世美.反奸》、一心戲劇團《孫臏鬥龐涓》。這兩齣戲分別以陳世美和龐涓為主角,當主角反奸、魔化的那一刻,也為戲劇情節帶來重大的轉折與衝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