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找到北捷削筍伯了...議員苦尋幫繳萬元罰單 阿伯多日未睡笑喊:黑掉了啦

新任總統府侍衛長 傳由邵智君出任

勞檢處開鍘!工人穿破桃機天花板「懸掛半空中」 包商最重恐遭罰30萬

給高中生的課外藝術練習

(國家兩廳院/提供)
(國家兩廳院/提供)

【撰文/陳明緯、李秋玫、吳岳霖】

練習01 這裡走→國家兩廳院

廳院青、廳院學計畫、夏日爵士音樂營

國家兩廳院過去提供青少年的表演藝術推廣多為單次活動,例如2017年「他們在兩廳院尬舞」企畫,邀請雲門2打開兩廳院大門,與4所高中的熱舞社在戲劇院大廳Battle,並拍攝為NTCH togo影片。2018年曾舉辦「青少年劇場工作坊」,分為以文字、表演、創意發想為主的組別,並安排觀賞演出、討論。

因應兩廳院會員制度調整,2019年針對21歲以下青年設有「廳院青」,除了購買主辦節目有75折優惠,長期經營Instagram社群帳號「廳院青」,保持互動並分享表演藝術資訊。2020年開始舉辦「廳院青—好哲凳」藝術思辨講座,邀請致力於哲學教育的朱家安擔任計畫主持人,與不同講者如《厭世動物園》粉專作家厭世姬、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張智皓、詮識數位執行長陸子鈞、《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系列作家陳茻等,跟青年討論藝術、生活相關的哲學問題,並且開設Podcast。另有不定期辦理的「青現場」或「廳院青不要睡」等活動。

2020年起推出「廳院學計畫」,由藝術推廣組主理,有「藝術入校」、「資源共享」兩大面向,希望能活用場館資源。「藝術入校」申請對象為雙北地區國高中,從駐館藝術家、主辦節目中邀請藝術家設計主題式課程,透過5堂到校教學,以及一次進到兩廳院參與職人導覽,讓學生對表演藝術有更完整的參與。特別的是,不少課程是以作品為原型設計,包括2022秋天藝術節《非常上訴》時,由編劇沈婉婷設計、帶領的「『平靜的詩』—紀錄劇場與生活實作」,2021新點子實驗場《Role Play》則由創作者林陸傑設計、帶領「《設計奇蹟 Designing Miracle》」等,其他如藝術感知、舞蹈體驗等課程,也會推薦相關作品、補助票價,讓學生能延伸學習。

「資源共享」則彙整、授權現有資源,包括表演藝術圖書館館藏、兩廳院節目影音、《PAR表演藝術》圖文等,由藝術推廣組、藝術家與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的教師三方共同編撰教材,打造教學資源包,並開設教師工作坊,講解教案與示範操作。2023年新增「一日體驗課程」,學校安排一天參訪兩廳院,即有一堂主題課程、一次職人導覽的體驗。兩廳院設計有別於課本的課程、開發可在校操作的教學資源包,並將藝術家、場館資源帶到學校,也讓師生能親至兩廳院,或經營廳院青增加青少年接觸的管道,是雙向互動的推廣交流模式。

另外則是「夏日爵士音樂營」,第一屆從2008年展開,由爵士小號手魏廣晧擔任教學總至今。營隊為期一週,依據環境變化而逐年調整課程與師資。從最初所有人一起上課到近年分為「研習營」與進階的「樂團營」;師資也從台灣樂手逐漸加入國外演奏家。課程樣貌從小編制爵士樂團、爵士大樂團、爵士樂理、到後來擴增爵士編曲、電腦音樂、音響工程概論、爵士歷史,以及音樂廳邀請的演奏家進入音樂營進行大師班等等。最重要的,是每年結訓後都在夏日爵士戶外派對中,以第一個開場節目作為成果的展演。在10多年的發展中,營隊不但推廣爵士演奏,訓練出許多台灣的爵士樂人才,更促成高等教育體系對爵士樂的重視,對國內爵士樂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許多當年的學員,如今甚至回鍋成為課程規劃者與講師,傳承之外,更顯現爵士音樂在台灣的新血循環不斷。(文字=陳明緯、李秋玫)

練習02 這裡走→臺中國家歌劇院

藝術進校

臺中國家歌劇院自2020年起,由藝術教育部辦理「藝術進校」,針對中部(台中、彰化、南投、苗栗、雲林)的國高中,以班級為單位,進行6週、12堂的課程,視課程需求需繳交費用。原計畫提供專業化、系統式的表演藝術及跨領域體驗內容,因應108新課綱強調藝術與生活、文化的結合,自2022年起調整授課方向,著重於學習多元藝術、累積美感經驗、培養感受力。

新主題「科技藝術」邀請安娜琪舞蹈劇場、超維度互動等團隊帶領課程,從肢體與影像、日常中的科技媒介與藝術應用,讓學生能透過既有設備、社群媒體在生活中實踐科技藝術;「劇場技術」則提供舞台設計課程,著重對生活場景的觀察與取材。歌劇院的課程安排多為學校藝術課程較難操作的科技、技術類實作,帶給學生更多探索、創意發想的機會。(文字=陳明緯)

練習03 這裡走→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青少年戲劇營、藝企學、劇場體驗教育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自2016年至今推出「青少年戲劇營」,於暑假安排5至9天的付費營隊,除了創作、表演類課程,還曾有生活裡的劇場、物件、光影、造型等單元,並於2020年分為基礎班及進階班,加廣觸及對象、深化課程。

此外,學推部有以學校為單位申請、較入門的「藝企學」,表演團隊設計融入劇場禮儀、場館介紹的演出,學生走進場館、觀賞特製節目、搭配學習單延伸經驗。「劇場體驗教育」則分為「體驗課程」與進階的「讀劇課程」,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提供南部(嘉南高屏)的國高中班級申請。「體驗課程」包括演前教學、演出欣賞、演後分享3次課程,針對節目有藝術、議題、生活應用的完整討論;「讀劇課程」則是因應108課綱提供學校的多元選修課程,經歷13週的課程,學生期末至衛武營演出呈現。衛武營提供的活動相對多元,從美感教育、劇場體驗、讀劇練習到課外進修管道一應俱全。(文字=陳明緯)

練習04 這裡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青少年夏日瘋劇場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自2020年起於暑假舉辦「青少年夏日瘋劇場—青少年劇場工作坊」,採用暑期營隊的形式,透過表演藝術課程、節目賞析、創作者交流講座等豐富多元課程,鎖定青少年為藝術啟發之對象。首年度邀請青藝盟策畫,課程包括戲劇心理成長、集體創作、演出,以表演為媒介,引導學員正視青少年階段的煩惱、以戲劇發聲。2022年分為表演組與評論組,由動見体策畫,將對象鎖定為高中生,共同參與劇場遊戲、覺察、肢體等練習,並安排職人講座、場館導覽,再依組別進行排演課及評論書寫練習,配合臺北藝術三節舉辦時程,將劇評成果上架於專屬網站。2023年也將持續辦理,收集過去經驗進行內容調整,提供更完善的體驗,並鼓勵創作者與青少年產生對話,進而產製更多屬於青少年觀眾的優質作品。(文字=陳明緯)

練習05 這裡走→親愛愛樂

課後照顧成立絃樂團

親愛愛樂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最初在2008年由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婦以課後照顧的方式教原住民孩童與青年拉琴,嘗試以超越體制的模式進行混齡教學,並於2017年成立「親愛愛樂」絃樂團。

藉著音樂帶領親愛村的孩子們銜接國小、國中乃至高中、大學課程。成員不但是各項青少年樂團賽事中的常勝軍,也已經有不少孩子已考入正式音樂科系就讀,並且教導下一批新生。除了教學與比賽之外,樂團更與外界合作,出版手張原住民古調絃樂專輯《那一天》入圍第27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2017年他們遠年赴維也納參加「至高榮耀」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The Summa Cum Laude Festival in Vienna)比賽,穿著族服、赤著腳,以莫札特D大調KV136嬉遊曲及作曲家李哲藝的〈泰雅序曲〉及〈馬卡道狂想曲〉,獲得絃樂合奏組第一名。(文字=李秋玫)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 串聯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

西川淑敏任名古屋觀光大使 深化台中國際藝術觀光

知名禪畫藝術家洪啓嵩宇宙音個展 盼共創地球、宇宙光明大未來

舞美藝博館 驚豔北京

相關新聞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