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張圖看台灣地震頻率驚人 網議論:2024年度代表字可以確定了?

獨/曾是藝人聚餐愛店!老牌麻辣鍋「川巴子」驚傳5月熄燈

四技二專統測今登場!地震處理「3原則」 國家級警報響要扣分

走入庭園 在日常感受自然之美

由陳元慶設計的庭園美學計畫「裏山」,讓日本松樹與台北淺山植物共存。 (攝影/Daniel)
由陳元慶設計的庭園美學計畫「裏山」,讓日本松樹與台北淺山植物共存。 (攝影/Daniel)

【文-林蔚靜 攝影-Daniel 圖-吳書原】

人們常說的「與自然共生」,聽起來很遙遠,但其實沒有什麼艱澀的大道理,小至一盆植栽,大至一座庭園造景,植物的每個姿態,都在傳達與自然共生的哲理。對此頗有心得的景觀建築師吳書原、景觀設計師陳元慶與苗圃經營者沈映仁,分享如何在庭園造景中呈現出自然之美,以及取經台北山林與溪流的設計發想,和日常栽培植物之樂,讓民眾能從中明白,與自然共生的哲理毋需遠求,就在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自然之中。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取經自然,打造與環境共存的庭園景觀。 (攝影/Daniel)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取經自然,打造與環境共存的庭園景觀。 (攝影/Daniel)

不投射私欲
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庭園造景的本質,在於再現自然之美,但台灣人一直以來對景觀設計的理解卻非如此。「早期很多業主偏愛不落葉、色彩鮮豔的花草植物,然後要求種好種滿。公共空間的植栽也是,往往逢年過節種一批觀賞花卉,枯了就鏟掉。」吳書原表示,「這是因為在造景中投射了太多自身欲望,試圖控制自然,將植物視為裝飾,而不是生命。」

有感於台灣人普遍對景觀的審美與原生植物的認識多有欠缺,吳書原與沈映仁、陳元慶在台北內雙溪山區的苗圃共同打造景觀美學計畫「裏山」,希望帶給民眾有別於以往的庭園景觀,將原生植物的美,以及造景植物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傳遞給大家。園中植栽皆以日本庭園樹搭配台北淺山常見的原生植物,並考慮植物不同季節的特性加以搭配,每天都可以觀察到植物細微的變化。

對此,陳元慶提到,「我們希望先以講求季節嬗遞的日本庭園告訴大家什麼是『美』,讓大家學會欣賞植物一年四季的不同面貌,很多長輩不喜歡看到冬季落葉的『寒樹相』,覺得太蕭瑟,但其實落葉是樹木生命的一部分,要學會接受它。」欣賞自然之美,得從接受自然萬物的無常變化開始,在認知自然之律後,便能達到審美的更高層次。

取經大自然
將自然之美再現於城市

除了裏山,台北還有許多地方也將自然之美融入庭園設計,以吳書原的荒野美學設計為例,像是「陽明山美軍俱樂部」、松菸的「不只是圖書館」及「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都可一見其蹤;若想在市區裡一窺高山雲霧繚繞針葉林間的迷幻風景,不妨走趟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的「迷霧花園」,將可欣賞到海拔3,000公尺的山林風景再現於城市之中。

談及景觀與造景設計的靈感來源,三人異口同聲地答道:「向大自然取經,自然所形塑的植物與地景之美,就是最好的啟發!」台北是一座洋溢自然氣息的城市,春日踏青不必遠行,城市近郊就有陽明山國家公園及各類型的親山步道,是吳書原和沈映仁的最愛。吳書原尤其推薦陽明山的健行路線,像是面天山、向天山、二子坪、擎天崗或冷水坑,他盛讚二子坪步道是世界級的無障礙登山步道,高山湖泊「向天池」的水岸景觀也非常有趣。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的「迷霧花園」(左)以及「不只是圖書館」(右)的庭園,皆是由大自然獲得靈感而生的庭園造景。 (圖/吳書原)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的「迷霧花園」(左)以及「不只是圖書館」(右)的庭園,皆是由大自然獲得靈感而生的庭園造景。 (圖/吳書原)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的「迷霧花園」(左)以及「不只是圖書館」(右)的庭園,皆是由大自然獲得靈感而生的庭園造景。 (圖/吳書原)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的「迷霧花園」(左)以及「不只是圖書館」(右)的庭園,皆是由大自然獲得靈感而生的庭園造景。 (圖/吳書原)

在健行的同時,吳書原、沈映仁都習慣不時駐足觀察自成一個微型生態系的複層植物樣貌,從披覆地表、石頭的苔蘚、蕨類,再層層遞進至較高的草花、矮灌木到喬木,層次分明地各司其職。「台北盆地還未開發時,一定也和陽明山淺山地區有著相同的植物林相,這就是我希望做的,以景觀設計重新建構台北盆地在萬年前的自然!」吳書原笑說:「未來我希望能推動以代表台北特色的原生植物,建構台北的城市景觀,就像我們一想到東京就會想到銀杏一樣。」

陳元慶則偏好從河道取經,雖然同樣是欣賞複層生態系的景觀,但觀察沿河的植物變化相對更有動態感。他將河道比擬為人行走的動線,河岸兩側也是從苔蘚一路遞進至喬木,而多了河水的流動,自然景觀也更有生命力。「我最喜歡雙溪,沿著溪岸漫步,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景色,每個景色都有自然界的邏輯在,景觀設計其實就是在模仿大自然。」他說。

蒔花弄草
學習與植物一起生活

若說庭園是為了將自然之美再現於城市,家中的植栽就是讓自然之美更深入日常。吳書原說,英國人非常樂在園藝,享受動手栽植、修剪的樂趣,這是一種生活的美。雖說台灣溫暖多雨的氣候非常適合植物生長,但對台北人來說,在家中種植物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台北有所謂的微氣候,高樓林立會影響日照,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陽光,就很容易出現斑點、黃化甚至退葉。」陳元慶解釋。

沈映仁說,養植物最基本的三要素是陽光、空氣、水,今時不同以往,科技可以輕易做到物理環境的最佳化,像是台北多陰雨,可以用植物燈補足日照;盆地夏季悶熱、通風不佳,可以裝循環扇促進空氣對流;選用排水佳的博拉石或赤玉土,以免植物悶出病蟲害或發霉;忙碌時常忘記給植物澆水,也可以設定自動噴罐。養植物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有最基本的園藝知識、打造好的物理環境,人人都能養活植物,並享受園藝之樂。

而不論是盆栽或屋頂花園,吳書原建議要有打造複層生態系的概念,就像在山中看到的植物林相一樣。「因為樹和地被植物是互相扶持的,地被植物的根系具有抓土特性,可以保護樹木根系。」吳書原說,他自家的屋頂花園就很生機蓬勃,地被植有長葉腎蕨、金狗毛蕨或金錢薄荷,再到草花類的芳香萬壽菊或迷迭香,矮灌木有紅花玉芙蓉、銀葉菊或蘄艾,小喬木則是他最愛的梅葉冬青。

對園藝的入門者而言,陳元慶建議可先從迷迭香、薄荷、九層塔等香草植物開始,因為它們可以吃又可以玩,也適合帶著孩子一起做,從與植物的小小互動培養出對園藝的興趣,這是親近大自然最簡單的第一步。由此開始學習與植物一起生活,認識、愛護它們,再推及至野外的山林,這就是「與自然共生」的開始。

運用地被植物、草花類植物、矮灌木、小喬木構築成景觀庭園,營造出與大自然共生的環境。 (攝影/Daniel)
運用地被植物、草花類植物、矮灌木、小喬木構築成景觀庭園,營造出與大自然共生的環境。 (攝影/Daniel)

運用地被植物、草花類植物、矮灌木、小喬木構築成景觀庭園,營造出與大自然共生的環境。 (攝影/Daniel)
運用地被植物、草花類植物、矮灌木、小喬木構築成景觀庭園,營造出與大自然共生的環境。 (攝影/Daniel)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3月號662期】。

台北畫刊662期-生機盎然的三月 讓身心沉浸在綠意中
台北畫刊662期-生機盎然的三月 讓身心沉浸在綠意中

延伸閱讀

廉政署中調組入校辦公遭質疑 興大:辦案區在校外

偵查進入校園?中調組劃入興大惹議 廉政署這樣解釋

遭批公園髒亂市容變調 竹市府:強風落葉飄落引誤解

讓北港魅力河川更有魅力 五河局和立委發動河岸植栽

相關新聞

113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邁向國際運動賽會的起點

「113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將於4月20至25日在台北市登場,這場專為國中及高中學生舉辦的運動賽會,為全國六大綜合性體育賽事之一。今年是台北市睽違12年再次作為主場地,屆時來自全國各縣市的優秀選手將齊聚台北,在運動場上大展身手。台北市更邀請在奧、亞運大放異彩的運動員王冠閎、王齊麟、李洋及黃筱雯擔任本屆賽會代言人,鼓勵年輕選手以全中運為夢想起點,勇敢邁向國際運動舞台。

享受咖啡時光 精品咖啡風味地圖

啜飲香醇咖啡的剪影,是優雅的生活態度,是街景氛圍的演繹,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象徵。在咖啡館品飲咖啡、閱讀、聚會或休憩,已是台北人的日常群像,而精品咖啡的興起,除了反映人們探索多樣、獨特的咖啡風味,也形塑了人們追求品味的意象。

中山藝文輕旅 邂逅台日文化

英媒《Time Out》公布「2023全球最酷的40個街區」名單中,擁有豐富娛樂、美食及多種建築風格的中山區獲選其中。尤其捷運中山站周邊街區,不但古蹟、老屋及風格街店交錯,更經常舉辦各式活動,是體驗台北新舊共融文化及藝文風情不可錯過的地點。

老饕必訪晴光市場 豐富美食嘗不完

位於中山區的晴光市場,曾是台北市最大的舶來品交易地點,如今晴光市場成為眾多常民小吃聚集的商店街,舉凡傳統美食、甜品及創意素食應有盡有,不妨跟隨「台北市中山區晴光美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葉寶春的腳步,一同走逛老饕必訪的美食市場。

美感體驗 打開五感觀察思考

台北市藝文場館眾多,是座適合培養孩童美感的城市。亞洲第一位榮獲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的藝術家鄒駿昇,本身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他便與讀者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遊逛藝文場館,培養孩子的美感。家長不妨以台北兒童月為契機,與孩子一起展開美的探索。

生態探索 發現城市自然野趣

台北市的淺山地區孕育了豐富生態,而城市裡的公園、社區及校園,同樣是許多生物的棲地,適合作為親子探索自然的場域。溫暖的春日正適合到戶外踏青,不妨追隨台北兒童月的探索精神,跟著生態導覽講師黃一峯來場自然觀察之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