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今天起氣溫升 吳德榮:周五前熱如夏、周六轉濕涼

危機可望緩解 美股道瓊指數漲382點

香港人帶路 沉浸多元的藝文氛圍

台北的文化地景在香港遊客眼中既獨特又有趣,例如寶藏巖便與在地擁有緊密連結,並非憑空生長出來的場域。 (攝影/Liszt Chang)
台北的文化地景在香港遊客眼中既獨特又有趣,例如寶藏巖便與在地擁有緊密連結,並非憑空生長出來的場域。 (攝影/Liszt Chang)

【文-韋森 攝影-Liszt Chang、林冠良、YC.H 圖-台北市觀光傳播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市商業處】

近年來有不少香港人移居台北,一同共感這個城市在時代更迭中的轉變。儘管香港與台北在文化與生活習慣上相近,但在香港人眼中,台北的文化景觀卻又有著獨有的特色。透過香港藝術家黃國才與「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的分享,看見台北如何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他們,從新住民的視角一起發現台北的美好。

有機性的文化場域

「我非常喜歡文化藝術,到一個城市時,往往會先去博物館、美術館這類場域,快速地認識當地的文化發展與城市氣息,台北在這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外國人能很快地進入城市的脈絡中。」黃國才說,台北的藝術文化場所相當發達,只要網路搜尋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像是台灣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國家兩廳院等,都是能充分了解台北文化藝術的場域。「不僅如此,每個場所周遭的機能都非常好,能夠連結周邊美食及其他休閒娛樂,規畫一系列小旅行。」

台北的藝術場域與居民生活空間共生,也讓文化有了生命溫度。 (圖/台北市觀光傳播局)
台北的藝術場域與居民生活空間共生,也讓文化有了生命溫度。 (圖/台北市觀光傳播局)

西門紅樓與周邊店家共融,讓藝文場域呈現有機的樣貌。 (攝影/林冠良)
西門紅樓與周邊店家共融,讓藝文場域呈現有機的樣貌。 (攝影/林冠良)

桑普也認為,台北的藝文場域並不是「憑空長出來」的突兀存在,而是與在地緊密連結,非常具有機性。「像是西門紅樓,與周邊小店、街區呈現環境共生的氛圍,是與社區共融的。」他進一步說明,只要穿梭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往往可以發現台北不單單只有地標性大型文化場域,巷弄民宅間也隱藏著別有氛圍的藝術文化空間,「例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藝術家駐村的概念,邀請藝術家到聚落中生活,與在地交流,從中激發出富有地方文化的藝術創意。」他說,台北許多文化場域兼顧與當地住戶的和諧共生,可以發現許多以『家』為概念融入藝術成分的民宅,「這是香港比較少見的。」

文化多元的歷史古城

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台北作為文化古城,無論是建築、語言、飲食、族群等各式文化面向,都隱藏著豐富的歷史性,黃國才與桑普都認為,日本時期在台北留下的生活軌跡具有非常獨特的魅力,「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知道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所以當他們來到台北,看到許多古蹟都富有日式建築的元素,是感到非常新鮮好奇的。」黃國才說,自己對1896至1945年之間的台北歷史十分感興趣,現在也常透過與長者的交流,了解日本時期的影響如何讓台北發展出獨特的台日文化視角,進而成為一段迷人的故事。

桑普也說,大多數香港人只注意到台北現代化的都市發展,不曉得台北是一座具有年代感的舊城,若進一步從大稻埕、艋舺一帶觀察,就可以發現在老城區的巷弄街角中,藏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氣息,「香港與台灣的歷史文化性有些接近,都曾屬清朝版圖,後來香港經歷英國殖民,而台灣則先後曾被荷蘭、西班牙、日本統治,但香港在多元文化發展上卻與台灣截然不同。」他說,香港人基本上都以廣東話為母語,而在台北則有著不同的語言與族群認同,「甚至可以在大稻埕感受到香港油麻地、旺角地區的氛圍!」台北因作為一歷史悠久的古城,就是一個族群融合的縮影,閩南、客家、原住民、日本、外省等族群元素彼此激盪,鎔鑄成今日台北獨特的生活氛圍,而這也是台北對於外國旅客的魅力。

台灣的歷史文化進程造就台北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從清領時期到日本時期的建築都可在此看見。 (攝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台灣的歷史文化進程造就台北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從清領時期到日本時期的建築都可在此看見。 (攝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台灣的歷史文化進程造就台北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從清領時期到日本時期的建築都可在此看見。 (攝影/YC.H)
台灣的歷史文化進程造就台北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從清領時期到日本時期的建築都可在此看見。 (攝影/YC.H)

令人流連忘返的咖啡廳文化

除了歷史氛圍為台北帶來的魅力,對黃國才與桑普來說,隱藏在巷弄街區中的特色咖啡廳,也是台北深具吸引力的城市特色。

「香港人來台,不太喜歡地標性的大型觀光景點,反倒會特別在巷弄中的特色咖啡廳待一個下午,悠閒享受時光。」桑普說,氣氛悠閒、空間寬敞又具特色的咖啡廳在香港是非常缺乏的,也不同於其他國家,要到一線城市之外的地方才能找到安靜的咖啡廳,「台北作為首都,各式風格的咖啡廳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鬧中帶靜,這對外國人來說是非常特別的。」

「在香港的咖啡廳經常要排隊,更別說是要在其中好好地待一個下午,品嘗一小塊蛋糕。」黃國才說,因為香港地價高,大多數咖啡廳空間狹小、常客滿、限時又嚴格,因此在台北看到只擺著幾張桌椅的店面,所帶來的療癒、放鬆氛圍,令他深感驚訝,同時也覺得這座城市擁有令人流連不已的魅力,「這真的很重要,待在台北的咖啡廳內,就覺得有多餘、畫分出來的時間,可以好好地享受時間與生活。」除此之外,台北的咖啡廳也常舉辦藝文活動,例如今年年節期間,東區不少咖啡廳也配合台灣燈會,以「藝術入店」的方式,用藝術燈飾妝點店家,讓顧客在品味咖啡時,也能感受藝術氣息及燈會盛事帶來的喜悅。

在台居住多年,黃國才與桑普從香港人的視角,發現台北獨特的文化性,那是一種與在地生根相連,卻又富含多元文化的包容氛圍,這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所難以察覺的生活風貌,也是台北與其他城市的不同之處。而這也使異鄉遊子能從中覓得一處安適角落,讓台北成為他們的另一個家。

「COFFEE LAW」、「ODD ONE OUT」等東區的咖啡廳、茶飲店,將在台灣燈會期間設置藝術燈飾,與各國朋友一同歡慶節日到來。 (圖/台北市商業處)
「COFFEE LAW」、「ODD ONE OUT」等東區的咖啡廳、茶飲店,將在台灣燈會期間設置藝術燈飾,與各國朋友一同歡慶節日到來。 (圖/台北市商業處)

「COFFEE LAW」、「ODD ONE OUT」等東區的咖啡廳、茶飲店,將在台灣燈會期間設置藝術燈飾,與各國朋友一同歡慶節日到來。
「COFFEE LAW」、「ODD ONE OUT」等東區的咖啡廳、茶飲店,將在台灣燈會期間設置藝術燈飾,與各國朋友一同歡慶節日到來。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11月號660期】。

台北畫刊第660期-歡迎新朋友 台北旅遊的多元魅力
台北畫刊第660期-歡迎新朋友 台北旅遊的多元魅力

延伸閱讀

香港日增4653例確診病例 持續下降

港人搭高鐵赴陸狂掃年貨 深圳巴士穿梭接送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履新:在港多講北京話 在京多講港話

從印度郵寄380盒新冠口服藥 香港無業夫婦被捕

相關新聞

走入庭園 在日常感受自然之美

人們常說的「與自然共生」,聽起來很遙遠,但其實沒有什麼艱澀的大道理,小至一盆植栽,大至一座庭園造景,植物的每個姿態,都在傳達與自然共生的哲理。對此頗有心得的景觀建築師吳書原、景觀設計師陳元慶與苗圃經營者沈映仁,分享如何在庭園造景中呈現出自然之美,以及取經台北山林與溪流的設計發想,和日常栽培植物之樂,讓民眾能從中明白,與自然共生的哲理毋需遠求,就在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自然之中。

我們的溫羅汀記憶書 音樂空間主理人陳瑞凱×樂團主唱吳志寧

位於公館的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Kafka by the Sea」,今年初因為都更的關係,關閉了經營17年的場址。這個消息讓樂迷感到相當不捨,也讓不少人思及「溫、羅、汀」這一帶文化版圖可能產生的轉變,透過海邊的卡夫卡空間主理人陳瑞凱和樂團「929」主唱吳志寧的對談,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視角,思考關於這座城市文化活動的未來。

陪企業走向新時代的最佳教練 ——數位轉型顧問

隨著科技發展,數位轉型已成為許多企業面臨的課題。然而企業該如何面對顛覆時代的數位浪潮?又該利用哪些工具達成轉型目標?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數位轉型顧問成為企業轉型道路上的最佳夥伴,提供專業策略、技術與經驗,為企業找出數位時代的最佳解方。

從醫療、政策等著手 提升罕病患者權益

隨著醫療技術提升,許多過去被認為「無藥可醫」的惡疾都有了治癒的可能性。然而,世上仍存在著逾200種罕見疾病,需要政府、民間共同關注,才能讓病友獲得更完善的保障。在此之際,爭取罕病病友權益的民間團體、投入相關研究的醫療院所挺身而出,從政策遊說、醫療研究等不同面向多管齊下,與罕病病友並肩作戰。

我心目中的東門市場美食地圖

從前我在永康商圈有家餐廳,由舍弟擔任主廚,三不五時需要食材時,我便就近到東門市場去採購,當然,市場裡的美食也不忘偶爾去嘗嘗,當時台北流行的外省菜,一是川菜,另一則是較像家常菜的江浙菜了。

傾聽樹語 護樹懂樹續城市綠意

在城市高樓環伺下,樹木提供視野一抹綠意,得以讓人在繁忙日常中有所喘息,同時,樹木更有遮蔭蔽日、調節氣候的作用,對於城市有著數不清的益處。台灣第一位女性樹木醫生詹鳳春,專長樹木醫療、樹木保育等工作,經常開課演講推廣樹木相關知識。透過她的角度,引領我們學習如何在日常中觀察樹木,並從中學習護樹知識,讓這個城市充滿綠意、生生不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